‘’禾‘’为部首字,汉字中,以禾为部首的字在意义上往往都与之有所联系。先来看‘’禾‘’。‘’禾‘’的甲骨文字形为
为独体象形 字,罗振玉释:‘’上象穗与 叶,下象茎与根。‘’禾‘’的本义就是禾谷,其义甚明。《说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这个 解释很明确,也很准确,显然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故段注于此也无详解。‘’禾‘’的专称是谷子,如《诗经·豳风·七月》:‘’禾麻菽麦。‘’禾‘’是谷子,‘’菽‘’是豆类。‘’禾‘’后来引申为‘’粮食作物的总称‘’。唐聂夷中《田家》:‘’六月禾未秀,管家已修仓。‘’另外,‘’禾‘’字在个别情况下也指稻子。黄庭坚《戏咏江南风土》:‘’禾舂玉粒送官仓。‘’意即把舂好的白米粒送进官家的粮仓。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对几种不同粮食作物的称呼 是有区别的。‘’禾‘’原指谷子,后来常用作庄稼的代称;‘’粟‘’原指谷子颗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代称:而‘’谷‘’则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黍‘’指粘黄米亦即‘’黍子‘’;‘’稷‘’则指不粘的黄米;‘’菽‘’指黄豆及其他的豆类。
‘’齐‘’的甲骨文字形为
金文与甲骨文亦类。《说文》谓:‘’(齐)禾麦吐穗上平也。‘’故‘’齐‘’的本义是麦穗平整,后引申作‘’整齐‘’讲。《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意谓:曹操远望孙权的军容,为其整齐严肃而叹服。再由‘’整齐‘’义引申为‘’一起‘’义。刘禹锡《插田歌》:‘’齐唱田中歌。‘’又,理也。《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引申为‘’等同‘’之义。《淮南子·精神》:齐死生。‘’高诱注:‘’齐,等也。‘’还引申为‘’全部‘’义。《荀子·王霸》:四者齐也。‘’杨倞注:‘’齐谓无所阙也。‘’也假借为‘’斋‘’字,并由此引申出‘’庄严‘’”肃穆“之义。也可通‘’脐‘’,并由此引申出‘’中央‘’,‘’中正‘’,‘’中和‘’之义。
再来说‘’秦‘’。先看其甲骨文字形。‘’秦‘’的甲骨文为
;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一把木杵,下部是两棵‘’禾‘’(成熟了的庄稼)。其大意就是两手举杵舂禾,所以‘’秦‘’的本义就是粮食。这个字由几个象形字组成,所以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禾部》:‘’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段玉裁对此有详解。概括起来有二义。一是地名,或国名。即古秦国,今陕西一带。那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干旱少雨,适合种植谷子一类的农作物。二是指一种谷子的名称。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因为那里适合种植谷类,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谷子的名称作为这里的地名。又三秦。《史记·项羽本纪》:‘’三分关中,王秦降将,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为三秦。‘’直至现在,我们都习惯称呼陕西省为‘’三秦大地‘’,如同称呼我们山西为‘’三晋‘’一般。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沿革吧。
再来说“黍”。古人说:“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个“黍”就是古人常食的一种粘性的黄米,亦可作黄酒。甲骨文字形为
上部为黍子的形象,左下边是“水”,也有人认为是黍子成熟后脱落下来的黍子颗粒。所以,“黍”应该是个象形字。金文的写法与甲骨文近似。《说文解字·禾部》:“(黍)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熟,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凡黍之属皆从黍。”段注云:“许云雨省声,则篆体当如是。引孔子曰者,其别说也。禾属而粘者也。”段注分析了“黍”的字形,以及字义,并以“禾属而粘者也”释“黍”之义。关于“黍”的读音,段注“黍”的读音并不是因为“以暑种故谓之黍”,而是“种植有定时,古今所同,非可假借”。似亦有理。段注认为“黍”的读音来历是“许书经转写妄增一字耳。以暑种故谓之黍,犹二月生,八月熟得中和,故谓之禾,皆以叠韵训释。”
“黍”的本义就是“黍米”。《管子·轻重》:“黍者,谷之美者也。”可见"黍“是古人很喜爱的一种 食物。黄河中游一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那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干旱少雨,而”黍“类作物又极耐旱,所以先民们就以黍为食。
”黍“的义项并不多。除了”地名“,”弓名“,”虫名“等义外,还当”量器“用。《吕氏春秋·权勋》中有”操黍酒而进之“的话,有人释为”拿出用黍米作 的酒给他喝“,当是误解。黍子虽然可以做酒,但这里的”黍“是当”量器“讲。高诱注”酒器受三升曰黍“。也就是说一黍能装三升酒。前引之句即为”端出一黍(三升)酒来给他喝“。
”禾“部字还有很多,兹举数例。容后再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