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懂分享、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感恩的孩子,通常大人会给这些孩子扣上“白眼狼”的帽子。
诚然,这样的孩子在教育中需要家长更费费心,但是在小孩行为的背后,常常能反映出家长的为人处世。
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哪些方面没给孩子做好榜样,自己的“白眼狼”行为被孩子学会了。
案例:
小语妈妈给孩子买了车厘子,都存在冰箱留着给孩子慢慢吃。第二天小语自己拿出来,边吃边数数,发觉少了两个,就气冲冲问是不是妈妈偷吃了。
小语妈妈是个节俭的人,平时买了东西有数数的习惯,她没想到孩子这么小也跟着学会了。
其实,小语妈妈发现有两颗车厘子有些腐烂,就扔掉了,但见小语如此气冲冲,小语妈妈还是觉得有些心凉,想逗一下孩子,就装作生气地对小语说:“妈妈这么辛苦,怎么妈妈就不能吃吗?你咋不问是不是奶奶拿回老家了,你真是个小白眼狼。”
没料到小语一下子着急了,竟然问妈妈:“奶奶回老家的时候,我看到你把她包里的车厘子边往外拿边吃,这次你说不是你吃的,谁会信?”“你不让奶奶吃车厘子,我也不让你吃,妈妈才是个白眼狼。”
小语妈妈一时间愣在那里,竟然无言以对。她以为孩子还小,有些事情就没有背着孩子做,谁想到让孩子看见后,还拿话来“教育”自己。
原来,小语奶奶还有个儿子,这次二儿媳刚生了小宝宝,所以老人要回去伺候月子了,二儿媳最爱吃车厘子,但是农村那边不好买到,就托小雨妈在城里买了2斤。
本来老人给小语妈带孩子3年,没要过一分钱,这次回去张口要2斤车厘子,老人也就没提给钱的事。但小语妈妈心里不舒服,她当初坐月子也舍不得吃个车厘子,婆婆让她花钱买了给二儿媳送去,这不是拿着河水洗船吗?
所以在老人临走前,小语妈妈打开包,往外拿了几个车厘子愤愤地吃掉了。虽然当时觉得很解气,谁想到被孩子今天这么一说,看来自己的“好妈妈”形象,早在被孩子看到的那一刹那就毁了。
小语妈妈很后悔,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孩子做出了坏榜样。
分析:
小语妈妈在平时的教育中,肯定没教过孩子和大人分享食物,在小语知道少了两颗车厘子时,首先就是向妈妈质问,她认为这些水果只有自己配吃。
再加上小语妈妈吃婆婆包里的车厘子,让女儿看到过,更加深了小语对妈妈的误解。她认为妈妈才是“白眼狼”,妈妈吃冰箱里的车厘子就是“偷吃”,就是不对的。
所以,父母的“不正”会导致孩子变“歪”,小语妈妈不善待老人的行为,也被女儿学了去,一颗车厘子都舍不得给她吃。
我非常认同蒙特梭利的观点:只有家长行得正,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力反驳。
相信小语妈妈以后真心对待婆婆,在女儿面前做好善良感恩的表率,小语也会舍得在妈妈嘴里,送上一颗车厘子。
别看孩子小,最擅长就是模仿,他在对待父母的行为上,会模仿父母对待家里老人的行为。
之前网上有个视频,有个妈妈没给孩子买平板电脑,被孩子在大街上打耳光,她的孩子一边拳脚相加,一边说出恶毒的话,让人们汗颜,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不孝的孩子?
而据知情的网友说,这个妈妈在家里,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婆婆,怪不得他的孩子这个样,这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
张大春先生在一次家庭教育的演讲中表示:对孩子的爱不是一味的宠,而是有原则的爱和教育。让他从小懂感恩,知道父母的不易,养育的辛苦,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下成长。
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伤害,总给孩子无尽的满足,认为只要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并学会感恩。但就是这样的父母,在对待老人的时候,没给孩子做好表率,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了效仿。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有感恩之心呢?
以身作则,用行为教育孩子
央视曾有一个公益广告,妈妈给婆婆洗脚,被几岁的儿子看到后,小孩跌跌撞撞去打一盆水,也要给劳累的妈妈洗脚。这个场景感动了无数人,妈妈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上了很好的一课。
哈弗大学的泰勒.本一莎哈尔教授说过:“父母的行为就是一面镜子,你善待老人,你的孩子就会善待你。你是善良懂得感恩的人,你的孩子就会向你学习。”
如果家长是孝敬父母的子女,孩子也会在家长的行为影响下,变成尊敬父母的孩子。反之,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尊重老人,对老人颐指气使,甚至拳脚相加,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的孩子,自然就会模仿到与长辈的相处模式。
不要无限给予,当孩子提出无礼要求时,要说不
当孩子面对父母的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不向自己要任何的回报时,在他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这样的思维:父母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父母就是欠我的。
记得女儿刚上大班时,有次送她上学路上突然下雨,我只带了一把雨伞,当到校门口的时候,女儿提出要把雨伞带到教室里去,这样下课后就可以打着伞出来玩了。
我当时果断拒绝了她的要求,并告诉她,如果把雨伞给她,妈妈就要淋着雨去上班,衣服湿透后有可能就会生病,你舍得让妈妈生病吗?
女儿很懂事,迈着坚定的小步伐乖乖上学去了,那一次,她用放弃撑伞玩耍让我免去淋雨。
把握好度,给孩子适当的抗挫折教育
心理学上,对于挫折定义为负性情绪体验,简单来说,是前进过程中遇到失败、不顺利时引发的感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还有困难这两个字,这样在长大后,才会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小孩子遇到批评和嘲笑、不小心丢了心爱的玩具、比赛没发挥好等等,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对孩子来说都是挫折。
这里,我提到了“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孩子成长需要恰到好处的挫折,假如用时长来界定,如果孩子能承受时长的挫折时是十分,在十分以内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超过十分就会形成创伤。
如果只给孩子挫折,没有给予爱的慰藉,就像只有寒冷,难以维持度过寒冬的能量,也难以在严寒中保有对温暖的希望。只有与爱、信任、理解相佐的抗挫折,才能给孩子无限力量,并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给予孩子精神奖励
真正有用的奖励,其实是花钱买不到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肯定的语言都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鼓励。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叫做德西效应,讲得是适度奖励有激励的作用,但做多了,就会减少孩子对这件事的内在吸引力,让孩子被物欲绑架,造成得不到就哭闹的性格。
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多用精神奖励法,经常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比如说,你这次比上次进步了,你这个想法特别棒等等,把优点强化,孩子才能越来越优秀。
最后,和你说说心里话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风环境,这样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往优秀的方面发展,又岂会变成“白眼狼”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