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

在《复联4》霸榜肆虐的时候,有部电影却是个亮点,分走了一块儿小蛋糕,排片13%,上座率第二,5天已拿到了1.2亿票房,这匹突然冒出来的小黑马就是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

虽然是去年的口碑之作,但《何以为家》还是属于偏艺术的题材,赛前应该没多少人会想到它可以拿到周亚军吧,《下一任:前任》口碑扑得乱七八糟,更多的观众选择看《何以为家》,真是让人欣慰的一幕。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3)

《何以为家》是黎巴嫩籍女导演娜丁•拉巴基自编自导的作品,片中的女律师就是导演本尊,气质多好。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4)

黎巴嫩电影之前很少引进,大部分中国观众可能对这个国家都比较陌生,那我先简单说说黎巴嫩,我也没去过,都是书上看来的,这是个既神奇又悲催的地方。

我大致算是个“地理决定论者”,塑造国家命运的最强力量就是“地缘”,大家从下面这张地图上能看到,黎巴嫩在地中海东岸,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战略要道。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5)

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黎巴嫩虽然面积不大,却极为重要。这里有过灿烂的文明,同时历史上也被各种强权轮番统治过,远了说有埃及、波斯、罗马,近一点的阿拉伯、奥斯曼帝国,现当代大家都知道了,战火纷飞打得一塌糊涂。

这一切,都源于“地缘”这柄大锤。

黎巴嫩虽是中东国家,但它却是中东里最“西”的,不光是位置,文化上也是,黎巴嫩的宗教势力中,基督徒与穆斯林大致各占一半,之所以会出现此种局面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十字军东征。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6)

现在黎巴嫩的基督徒就是当年十字军的后裔,想想当时的阿拉伯帝国真是心挺大的,把十字军干败,却允许他们在伊斯兰世界腹地建立了一个基督教据点,再加上后来成为英法殖民地,基督教势力就很强。黎巴嫩算是东西方“窗口式”的国家,贸易、金融、文化都非常发达。

正是因为此种历史奇遇,黎巴嫩街头才会出现下图这种短裙与黑纱同框的情况。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7)

上世纪40-70年代,黎巴嫩是中东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地区,主政的是基督教派,政策上民主自由,努力发展经济,全民奔小康,但坏就坏在“难民”这俩字上。

几次中东战争后,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当时移民政策较宽容,来的都是客,照单全收,但要命的是,这些巴勒斯坦难民很多都是带着武装来的,到70年代,黎巴嫩已经有了4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8)

再加上难民的女性生育率非常高,四、五个起步,久而久之把黎巴嫩的人口结构都改变了,人一多自然就要求政治权力,1975年,基督教长枪党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全面开火,这场内战打了16年,彻底把黎巴嫩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给毁了。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9)

全面内战后的三十年,黎巴嫩没有迎来过真正的和平,国内的政治势力非常复杂,斗争起来超级火爆,我们经常看新闻上说,黎巴嫩南部两帮又打起来啦,又死了100多个人,这种事黎巴嫩人应该已经见怪不怪了。

了解了这个背景,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何以为家》里的路人都那么冷漠,几个月大的孩子在街上乱走根本没人管,因为战争,会让人心变的坚硬,每天都在死人,几条小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0)

《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改名应该是为了中国观众理解上更直观,迦百农是《圣经•新约》里耶稣传教的地方,这个名字肯定是带了些宗教色彩,大概是把男主当成一个受难传教者的意思。

全片用小男孩扎因的眼睛来洞察黎巴嫩的社会现实,有点是枝裕和《无人知晓》的调调,巧合的是,去年的戛纳颁奖礼上,《迦百农》就是惜败给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这俩导演应该是互相欣赏的吧。

电影一开始是城市航拍大全景,破败的城市,基本全是灰度,没有亮的色彩,上个月娄烨的《风雨云》也有几个这种视角的镜头。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1)

故事采用倒叙,扎因看起来只有10岁上下,瘦小干枯,他被警察带到了法庭上,对法官说:“我想起诉我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这句话被印在了海报上,也正是故事的主干线索。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2)

这等于是开场就给观众抛下了个大悬念:扎因为什么要起诉父母?他都经历了什么?

扎因生在一个大家庭里,这个“大”可不是大户人家,而就单纯指人多,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父母到底生了多少孩子,目测家里有7个,还有一个在监狱里,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看来越穷越生放哪个国家都一样。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3)

扎因是家里的老二,也不上学,白天就带着妹妹们上街摆摊,卖点果汁啥的,父母除了把他们生出来屁也不管,连妹妹萨哈月经初潮,都是扎因先发现,带着妹妹去厕所换内衣。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4)

扎因有天回家,发现父母已经将妹妹萨哈嫁给一个叫阿萨德的混蛋,妹妹才11岁,父母等于是把她卖了,扎因拼命反抗,但妹妹还是被带走,绝望的扎因愤然出走。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5)

在扎因的父母看来,生孩子不是因为爱或者责任,而是一种底层的生存方式,如果生出男孩,就是免费劳力,给口吃的能活命就行,监狱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归宿,即使进了监狱,也依然能赚钱,故事开始就是他们一家为监狱中的大哥运违禁药品。

如果生了女孩就更简单,除了可以干活,到了该婚配的年纪(往往也就是十一二岁),只要彩礼足够,嫁掉就好了。父亲对卖女儿的事儿一点心理负担都木有,甚至觉得是一种恩赐,找个好人家比跟我在一起受苦强。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6)

这就是扎因起诉父母的原因:你们早知道没法好好养育孩子,为啥还要把我们生出来!

扎因离开家庭,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除了流浪没什么别的选择,在长途车上他碰到一个自称是蟑螂侠的老人,他在游乐园上班,逗孩子们开心,扎因就跟他一起下了车。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7)

这里歪楼说一下,国内公映版比原版少了9分钟的戏,主要删的就是这位蟑螂侠,很奇怪,他的戏并没有任何敏感的东西,所以我判断并不是总局删的,而是片方为了把时长压在120分钟之内才做的处理,这样有利于排片,这个人物没了其实影响不大,节奏反而更快了一些。

扎因在破败的游乐场里游荡,出现一场很精彩的戏,他坐上摩天轮,一点点从黑暗中升起,看着天海一色,人间的苦与自然的美瞬间转换,让观者心生苍凉。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8)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19)

扎因在游乐场碰到了单身妈妈泰格斯,她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非法劳工,本自顾不暇,但不忍心看到扎因在外游荡,就将他带回家。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0)

从此两个底层苦命人就相依为命,白天泰格斯出去打工,扎因在家照顾小宝宝,简易房里家徒四壁,扎因就拿了一面镜子,放到房梁上,反射隔壁家的动画片,自己加上配音逗小宝宝开心。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1)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2)

泰格斯为了凑居留许可证的钱,甚至需要把头发卖掉,某天在外出后,她被移民局逮住失去自由,扎因并不知情,以为泰格斯受不了苦把他俩给弃了,他们加起来的年龄也就13岁,就这么被扔在了街上,只能到处去觅食。

此处扎因表现的很平静,情绪没有太强的波动,他对这种事真是见怪不怪了。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3)

扎因也曾想过把孩子丢掉,他将宝宝绑在路边,坐在不远处观望,他是希望有哪个好心的路人能将孩子收养,但没有。我刚才说了,战火笼罩下的人,心都硬的很,扎因这个弃儿反而无法对这个无辜的小生命放手。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4)

后面的我就不多剧透了,真是全程扎心。这孩子已经算很不错,换个人早就加入流氓团伙了,他最后的施暴也是忍无可忍,导演没有具体表现他的复仇,只是用满脸的鲜血,控诉这操蛋的世界。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5)

比起是枝裕和的无声细润,这位黎巴嫩女导演更煽情一些,最后扎因的自白虽稍显刻意,但还是很感人,当他说“生活是一堆狗屎”的时候,不是布尔乔亚式的呻吟矫情,他是真受过苦,这样的人生,扎因不明白有什么意义。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6)

扎因给大人们的建议是下面这句话: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7)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深爱子女的,但也总是有那么一些成年人,觉得把孩子生下来就完事儿了,反正天养地养我不养,甚至把孩子当成工具,这种狗逼父母的新闻总时不时能看到。

以前我总看到类似的话:“父母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有了孩子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把娃生出来,只是破了个题儿,要当一个合格的父母,太多东西需要学习。

我是同意扎因的,在为人父母之前,先想想自己能不能负起责任,如果拿不准就再想想,扎因并不想当个早熟的孩子,但摊上那样的父母,不早熟又能怎地?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8)

不得不夸一下这位小演员,演的太有灵气了,扎因就是他的真名。他本就是在黎巴嫩生活了8年的叙利亚难民,被导演偶然间遇到,12岁的扎因拍摄《何以为家》时还不识字,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觉得他就算拿个戛纳影帝,都没谁会提出质疑。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29)

《何以为家》也改变了扎因的命运,一家人移民挪威,摆脱了战乱中的贫民窟。电影也是这么结的,摄影师给扎因拍护照的照片,他做了好一顿心理建设终于笑出来了,这是他在全片中唯一一次像个正常孩子一样微笑。

看了复联4我知道了哪些道理(没想到分走复联4一块蛋糕的)(30)

黎巴嫩是个非正常的国家,因为宗教、政治等原因,长达半个世纪都不消停,人民成为各方角力的牺牲品。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很朴素、同时和平年代中人已经有些陌生的道理:“没有国,就没有家”。

我现在每次看到有谁说自己是“世界公民”就觉得有些好笑,因为这个世界还远非大同,你出国旅游工作,别人首先给你贴上的标签,一定是你的国籍(Where are you from?),对你的印象认知,也首先来自你背后的国家。

二十多年前我爸公务随团去欧洲呆了半个多月,那时中国人在国际上毫无存在感,现在国外稍大点的商场都有中文导购,人还是那个人,为啥态度就不一样了呢?因为你背后的国家强大了。

如果不幸生在了黎巴嫩这样的火药桶国家,你再有钱有本事,无非就是移民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别人知道你是黎巴嫩来的,第一句很可能会问:“你们那儿的难民很多吧”。那些最大数量的普通人,他们没有能力离开,就只能在祖先的土地上担惊受怕的活着,何以为家?

我给这部电影8.5分,是值得一看的现实主义佳作,好的电影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反观自己的生活,现在我们的和平富足,已是地球上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珍惜当下吧同学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