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

46岁的何一兵打破了人们对“程序猿”的刻板印象,没有格子衬衫,沉稳善谈,聊起工作眼里放光。

从事编程行业15年,何一兵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已获有授权专利9项,软件产品著作权29项,另有6项发明专利已受理。多项成果涉及“人脸识别”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曾获得四川内江市劳动模范称号。

从车间一线到“发明家”,行走在虚拟的计算机世界中,解决着现实世界里的一个个应用难题,何一兵坦言:创新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

优秀青年发明家(从车间一线到发明家)(1)

图为何一兵(受访者提供)

纯粹喜欢数学

小时候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自己创造性的思维能够体现出来,这让我对编程非常着迷。”近日,内江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整理了手边的工作,何一兵笑着回忆起和计算机的故事。

对何一兵而言,对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偏爱,可追溯到他在内江市第十三中学读书时期。当时,作为一名初三学生的何一兵,参加1989年全国奥数竞赛,一举拿下全国二等奖,并拔得内江参赛选手中的头筹。“我就是纯粹喜欢数学。”何一兵直言。

说起发明创新的历程,何一兵总会念叨起当初在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求学的一段往事。

1993年,何一兵在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化工仪表专业。在偶然的机会下,他与编程语言产生了一次亲密接触。这让何一兵非常兴奋,甚至使他为之入迷。

“其实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何一兵说,长大后发现,科学家的梦想离自己很遥远,但心里一直有一颗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种子。

优秀青年发明家(从车间一线到发明家)(2)

工作中的何一兵

辗转数个行业

终与电脑结下不解之缘

被问到是如何从车间一线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发明家”的,何一兵谦虚地表示:“兴趣是我最好的老师,创新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

1994年,何一兵从学校毕业,分入内江玻璃厂的锅炉车间。期间,何一兵认真向师傅学习,半年后考取了司炉证。之后调入仪表科任仪表检修工,又很快考取了电工证。

2000年,内江玻璃厂破产,何一兵积极自谋职业。他先是进入粮机厂做了电工,期间努力学习电器维修技术,顺利转行做了调音师。做调音师期间,又努力学习电脑打字,顺利地应聘入泰合昌公司做了打字员。成为打字员之后,利用接触电脑的机会,何一兵“拼命”学习计算机技术,这也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泰合昌破产后,何一兵被内江蓝灯招聘做了电脑维修员,从此与电脑结下不解之缘。

回顾何一兵的工作生涯,不断“提升自己”仿佛是最好的一个关键词。

在接触编程的过程中,何一兵开始学习英语。“很多代码是英文显示。最初我是一个不识,便通过查字典,一个词一个词积累,现在我已经准确掌握编程方面的英语。”何一兵说。

优秀青年发明家(从车间一线到发明家)(3)

在新行业中创新

开发人脸识别消费管理系统

怀揣着对计算机行业的好奇和憧憬,2015年,何一兵选择进入内江市五元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经营软件开发及信息咨询服务,网页设计制作与网站的维护服务等业务的公司。何一兵盼望着,能在这里一展身手。

何一兵接到的第一个作品是一套目标考核系统。很快,何一兵将其研发出来。但让何一兵担心的是,自己要给数十个人面对面培训如何使用这套系统。“害怕讲课不成功。”何一兵直言,自己平时专注于技术研发,这样的讲课还是头一次。

最终,讲课非常成功,对何一兵的目标考核系统,大家给出了一致好评,这也让何一兵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成就不止于此。2016年,何一兵研发的“菲米尔人脸识别消费管理系统”,获四川省科协科技菁英大赛三等奖;2019年,何一兵带头研发的“无人食堂消费管理系统”,在最新举办的第四届清华校友“创意、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初赛中成功晋级复赛。

其实,除了工作,生活上的何一兵是个很单调的人。程序员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加班是常态。对于何一兵而言,每天凌晨一两点钟睡觉已经成了生活习惯。

15年的编程经验,让何一兵有了更多创新感悟,“对自己研发的产品,我会不断对其增加新的功能,打造出自己特有的优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