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士鲁迅先生说一部中国历史写满了吃人二字,说的是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的黑暗。但总有人将此罪名安到儒家学说上去,认为儒家学说就是黑暗的反动的扼杀人性的哲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宋明理学与哲学体系(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伪善虚伪的哲学)(1)

儒家学说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时期兴盛之后走向衰微,直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才重新开始兴盛起来,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儒家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宋明之后,产生了新的儒学形态。因此儒家有原始儒学和新儒学的说法。在秦汉之前的儒家学派被称之为原始儒家,而此后特别是宋明儒学,被称之为新儒学,又叫理学。原始儒学与宋明理学是不一样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吃人的礼教的儒学,多是指宋明儒学,又叫宋明理学。

谈中国儒学永远摆脱不了人性,抛开人性谈儒家学说,无异于在沙滩上建设城堡,追逐天上的彩云。原始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第一个发现了人的价值,第一个阐述了人性,他重视人性,能够正视人的欲望。即使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也只是强调要寡欲,减少一点对财富权势和美色的欲望,“养吾浩然之气”,但从来没有说要断绝欲望,但宋明理学却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标准,将天理与人欲完全割裂开来。

宋明理学有几个代表人物,首先是程颐程颢两兄弟,其次是朱熹,号称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第三是明朝的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宋明理学之所以说是理学,是因为二程兄弟提出的一个观点。二程认为人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天理之性,接受的是天理的影响,它是纯善的、不掺杂一点杂质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气禀之性。气有清浊之分,则性有善恶之别,这种两分法就造成了天理与人欲的割裂,二者之间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状态。

宋明理学与哲学体系(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伪善虚伪的哲学)(2)

朱熹的观点与之类似,认为人性也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另一种是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是恶的。这两者是不共戴天不可共存的关系,这是一种不是天理,就是人欲的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直线思维。

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运用到生活当中就很可笑。比如说人如何坐着的问题。坐得挺直,像个死尸一样就是天理,你要是像“葛优瘫”那样就是人欲,就在应该断绝之列。

既然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做生活的减法,尽量减少并消灭欲望。南宋心学家陆象山认为欲望多了就是心有病,心有病就得治,怎么治呢?就得像扒树皮一样,一层层扒下自己的欲望,直到鲜血淋漓见骨见肉,如此才能内心澄明。

明朝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就是良知,致良知就是要去人欲,他常常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号召人们对心中的欲望大下杀手,直到心灵沉静如水。

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真正断绝欲望,特别是来自身体深处的生殖冲动。宋明理学的出现明显扭曲了人性,使之沦为吃人的礼教。据说有人问程颐,寡妇能否再嫁?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宁肯饿死也要保持贞洁,这种精神枷锁造就了多少贞洁牌坊,造就了多少旷男怨女的人间悲剧,可想而知。

宋明理学与哲学体系(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伪善虚伪的哲学)(3)

另一方面,空谈断绝人的欲望,只能造就一批假道学和假君子。有人说宋明理学中的所谓的君子,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蛮禽兽嘴脸,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此言不虚。

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道学家就只剩下装一个途径。据说程颐和程颢两兄弟赴宴,程颐看见酒桌上有两个妓女,立即拂袖而去,而程颢则心安理得的喝花酒,第二天程颐质问程颢,程颢说我胸中无妓,而老兄你心中还装着那个妓女!你瞧这完全就是装,完全就是机智的高雅的虚伪和谎言!

据说还有一个理学名臣,路上遇见一个头上带着杏花的妓女,该理学家说“髻上杏花真有幸”,看这意思自己嫉妒杏花,可以插在妓女的头上,他也想做那一朵杏花一亲芳泽。那妓女则说“枝头梅子岂无媒”,意思是说郎有情奴有意那就来吧。理学家将女子叫来,自己在房中焦急等待的时候,忽然想起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顿感羞愧,大叫“赵某不得无礼”。他为了消除难以消除的欲望,甚至将父母的肖像挂在自己房间的帐子里,如此不堪岂不令人发笑。

固然宋明理学中有一些先进的优秀的因素值得学习传承,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却实在是人性的枷锁。

试想,人类没有欲望,世界将会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