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1)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2)

有着千年历史的五马-禅街,在这个国庆假期焕然一新,俨然成为“网红打卡点”之一。

但很多人看到了它的漂亮新颜,不一定知道这个千年老街区在美丽背后的历史积淀。

快来和小布一起,把五马-禅街从西逛到东,讲讲那些网红打卡点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一、净光夕照(净光塔与永嘉大师像)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3)

五马街区禅街尽头处的松台山巅,屹立着一座始建于唐代、有着千年历史的七级宝塔——净光塔;净光塔东侧松台山麓,永嘉大师——玄觉塑像振锡而立,昂视前方。从禅街抬眼望去,净光塔恰在禅街西首的现代建筑国光大厦正中间,庄严而有灵性。

它们都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宿觉大师,也就是后人尊称的永嘉大师而建的。松台山也因此有了“宿觉名山”的美称。

永嘉大师(665-714)俗家姓戴,字明道,出生于今温州市鹿城区。他生平留下两部著作——《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都是中国大乘禅法的重要典籍。尤其是《永嘉证道歌》,影响极其深远,一直传诵至今,是修学大乘禅法必学的宝典之一。如果你到温州图书馆,还可以看到现存数十个版本的《证道歌》。

二、甘泉遗韵(甘泉坊)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4)

单晓叶 摄

在北宋温州知州杨蟠规划的三十六坊中,甘泉坊东起五马街,西至松台山脚。相传甘泉坊西边有一口八角井,水质清甜可口,久旱不涸,被称为甘泉井,甘泉坊因此而得名。坊内有大賷桥,明时曾改以桥名,其意谓甘泉水乃天公所赐。

北宋杨蟠规划三十六坊时,便以甘泉坊命名它所在的周边地区。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甘泉坊“以甘泉井得名”,在五马街中,位于四顾桥附近,后演变成地名甘泉坊巷,简称“泉坊巷”,也就是现在温州人熟悉的“全坊巷”。

如今,甘泉井的名称虽已经不在,但甘泉坊的故事,仍然留在温州人的记忆中。

三、星月雁池(雁池坊)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5)

单晓叶 摄

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郭璞客寓温州,“为卜郡城”。郭璞在城内开雁池、伏龟等五个水潭,各潭与河相通,最后注入瓯江。温州城“山分九斗,水城阡陌”的建筑格局从此形成。

到了唐代,传说永嘉大师之妹玄机在此悟道,每当凌晨清景或逢明月之夜,诗兴之余,总是要在水清如镜的池塘边吹奏玉笛。那优美的乐曲和悦耳的笛声,招引来一群群大雁从天而临,围歇在池塘四周,倾听入神。这也就是星月雁池名称的由来。

宋代,雁池坊的美景声名远播,乐清白石的著名才女钱文婉游屐至此,留下一时名句:“两岸绮罗春纵目,一天星月夜凭栏”。

从南宋到清初,雁池坊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花飘香,是城区难得的游览胜地。南宋时期的“永嘉四灵”中,就有两位诗人曾在雁池一带居住。诗人翁卷在此留诗云:“包家门外柳垂垂,摇荡东风满雁池。为是城中最佳处,每经过此立多时。”

四、东南邹鲁 (科举展示馆)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6)

单晓叶 摄

温八中门口,与“温州师范学堂”并立的一块清嘉庆23年(1818)《重修试院古碑记》石碑,见证了这里曾是温州古考试院址。看完碑文,边上就是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在这里,你可以读懂温州作为千年科举重镇背后的奥秘。

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虽说偏居东南一隅,但自经历了永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宋室南渡后,大批中原人士开始南下,其中不乏名流学者。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富有创造力的基因,使得温州孕育了1976名科场进士。尤其是在宋代,温州进士登科人数仅次于福州,位列全国第二,成为中国科举的重镇东瓯名镇。科举时期,温州不仅进士多,而且高科进士多,出了8位状元、19位武状元,故有“温多士,为东南最”之称。

温州校士馆(试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为明清两代浙江选拔人才的地方考场,也是提学(学政)行署之所在,旧在郡城之西南,清乾隆二十九年前后迁移至郡城南,改称“学院(即校士馆)”,也就是现在温八中古考试院遗址。

五、学堂缥缃(温州师范学堂)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7)

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国运渐次衰败,1905年科举停废后,温州试院结束了科举使命。

以孙诒让为代表的温州先贤率先尝试创办新式学堂,以开启民智,兴学强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温州试院改为温处学务分处,任浙江教育总会副会长兼温处学务分处总理的孙诒让,在此创办“温州师范学堂”(1908年改为“温州师范学校”,1911年又改名为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堂)。

晚清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通州(今南通)张謇题写了“温州师范学堂”、“温州师范学校”校名。

民国十二年(1923)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并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33年改为浙江省立温州中学(1954年改为温州第一中学,1985年改为温州中学)。以黄溯初、郑振铎、夏承焘、夏鼐、苏步青、杨忠道、谷超豪为代表的大批学界精英崛起,温州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近现代文化的地区之一。

孙诒让还推动新式学校大规模创设,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温州、丽水两地先后诞生3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

六、王木思贤(王木亭)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8)

在四顾桥西侧,如今的府前街与五马、禅街交叉口,曾建有一座“王木亭”。这在清代的《乾隆永嘉县志》《光绪永嘉县志》卷首舆图都有显示。此亭据说是温州人为敬仰南宋乡贤、温州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而设。

王十朋和木待问都是南宋时期温州状元,两人相隔6年相继高中状元。据说,王十朋和木待问二人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乡人感恩建亭纪念。《乾隆温州府志》载:文昌祠,一在王木亭。清代丁立诚写有一首《王木亭》诗云:王木尔何神,夏松殷柏例。我思蓟门道,卧地受人祭。

可惜1919年一场大火,王木亭化为灰土。在这次五马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中,王木亭再次回到了温州市民的视线中,屹立在温八中校门口的东侧。

七、五马奔腾(五马雕塑)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9)

单晓叶 摄

相传书圣王義之任温州郡守时,出行常乘坐五马齐驱的马车,往返于这条街,五马街因此而得名。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北宋杨蟠任温州知州时,把温州城内划分为三十六坊,其中就有“五马坊”,杨蟠《咏五马坊》诗云:“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蹰。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可见当时是为了纪念王羲之而设的。

2002年国庆节,五马街矗立起一座五匹骏马拉着车帷的“五马奔腾”铜雕,就是来源于这一传说,如今已成为五马街的标志性建筑。

八、谯楼更鼓(千年谯楼)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10)

单晓叶 摄

千年古谯楼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屹立于五马街区的鼓楼街与公安路的交叉处,护卫着温州古城。

公元907年四月,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攻占温州后,为加强防卫,保境安民,增筑温州古城的内城,在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谯楼就是位于南面城门上的一座城楼。

千年古谯楼在南宋时期,还曾有过被当做朝门的经历。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温州,从江心屿向温州城内移跸,就是通过这座南边的谯楼,到达州治驻跸的。宋高宗驻跸州治内后,改州治衙门为行宫,州治住宅为宫禁,谯楼为朝门。高宗驻跸温州55天后离去,其间百官朝参,悉按六天一朝的旧仪进行,温州地方官员亦随班起居。

南宋乐清状元、著名政治家、学者王十朋,19岁那年在五马街口亲睹高宗来温盛况,写诗赞叹:“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诗中的“清辉”二字,就是指宋高宗在江心屿留下的“清辉”、“沐光”院额之一,如今,“清辉”依然保存在江心屿。

元灭宋后,因担心汉人据险对抗叛乱,下令拆除全国所有的城池,温州内外城也无法幸免。元至正十三年(1353),子城的四面城墙和东、西、北三处城楼被拆毁,仅存南门谯楼。

早年,温州的谯楼上设有报时的铜壶刻漏,下设鼓更点。平时每逢晨夕,按时击鼓报时,内外赖以作息。在战时,谯楼用来瞭望敌阵,负有保护城池、抵御外侮的使命。1981年,谯楼被列为温州市文保单位。

九、五马光影(大众影院廊道)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11)

单晓叶 摄

大众影院廊道,位于现大众电影院,是连接五马街与纱帽河44弄的一条通道。这里是民国时期商业巨擎许漱玉的“博瓯百货商店”的旧址。在此可以看到民国时期闽帮、宁帮、兰帮等商帮融合、共建五马的历史。

许漱玉倾其一生的积累和精力,营建了五马街今大众电影院及市第一百货商店原址的一大片楼房,为温州人留下了一笔财富:

1919年,许漱玉买下五马街下岸向北的矮屋10余间,拆建成两座毗连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这是温州首次出现的高层楼房,曾轰动一时。新店仿上海南京路“老九章”、“老九纶”绸布店式样:东面为“云章洋货局”,西面为“云章绸缎局”,两店贯通,门楣上署“许云章”三字,俨然上海大店气派。

1933年,许漱玉在五马街扩建博瓯百货商店,再建一座钢筋水泥三层楼房,并将以前楼房连成一体,部分加高为五层,这是当时温州最高的楼房。许漱玉以三、四层为剧院,取名“中央大戏院”(今大众电影院)。二层及三层的一部分出租办餐馆,原名为“意大利”,抗战爆发后更名为“华大利”。

五马街是一条久负盛名的商业街,在业界碑誉为“温州商业模式的一个缩影”。客帮云集,商帮融合,是近代温州工商业及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早在温州开埠(1876年辟温州为通商口岸)之前,兰溪、宁波商人就已经来到温州,参与到五马街的商业开发,成为最早开发近代温州五马街的新温州人之一。温州开埠后,纷至沓来的国内外商人,他们先在五马街外围开设商店、公司、商行,后来逐渐向五马街集中,成为了温州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乡情五味(五味和)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五马街(五马禅街不止是)(12)

单晓叶 摄

如果说五马街是温州的招牌,那么“五味和”可谓是五马街上温州老字号的招牌。它位于五马街东口,是一家经营南北货的百年老店,可谓是承载了温州人的乡情五味。

清光绪八年(1882年),宁波慈溪商人杨正裕与冯伯祯等人创办“五味和”,原址在市区馒头巷(今在鼓楼街西段)。

据说当年,老板邀请清末著名的温州书法家梅调鼎题写店招,梅先生推敲再三,在原来的名字“五和”两字间增加了一个“味”字,寓意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杨正裕之子杨直钦继承父业,在五马街现址(五马街3号)开设“五味和”新号。

百年老店“五味和”以销售温州土特产而闻名,是在外游子心目中家乡风味的集聚地。当年,它还承载着一则温州人的乡情佳话:

1999年,一位香港朋友将一罐出口香港的“五味和”鱼生,送给了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勾起了这位游子思乡之情。南环瑾又把这罐鱼生赠给了在台湾的同乡、平阳籍著名报人马星野,马星野提笔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思乡七绝:“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