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沐浴着时代的春风,近年来,各地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但在个别偏远乡村“村村通”公路的末梢,因种种原因,一些“路难行”问题或依然存在。

近日,在深圳工作的安徽池州籍媒体人一丁(化名)先生投书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客户端,反映国庆期间其在安徽东至县的所见所闻:看到如画般的"美丽乡村",更喜见诸多"城市细节"已悄然走入乡村深处。欣喜之余,也体味到"无处安放的乡愁",以及“后脱贫时代”部分村民“归乡无路”的烦忧。针对一丁先生反映的问题,10月9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也采访了当地相关部门。

乡村纪事在时光流转中守护乡愁(一名皖籍媒体人回乡记)(1)

山乡像一幅色彩丰富的印象派画作

平坦的水泥路,飞跨的石拱桥,竹制小凉亭,黛顶白墙的“村标”。一辆接一辆家庭轿车由身边唰唰而过,浙A、豫B、皖A、粤B字样车牌,昭示远方游子归来。这是一丁先生10月3日在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栗埠村见到的景像。“走进村民汪才美家,只见满屋装配式装修,堂屋如一幅主题鲜明的水墨画。汪才美说,这是在杭州打工的儿子按尺寸订制的新式装修,房子占地百余平方米,建设加装修花了五六十万元。”

在汪才美家室内,墙上一方“东至县农村改厕民生工程”铭牌引人注目。一个整洁、配备水箱的蹲位厕所,旁边是一个手纸篓。“村民已基本告别茅厕时代,农户都用上了冲水厕所,有了化粪池。”当地栗埠村支书杜炎朝说,除了冲水厕所,全村垃圾固定投放,有专人收拾,集中处理。“我特地绕村走了一遍,昔日垃圾俯拾即是、随见污水横流的“农村常景”已彻底改观。”一丁先生表示。

乡村纪事在时光流转中守护乡愁(一名皖籍媒体人回乡记)(2)

“放眼望,二十多间依山而建的两三层洋楼,在植被茂密的山峦衬托下,像一幅色彩丰富的印象派画作。”一丁先生在见闻记中写道,据杜炎朝介绍,美丽乡村建设还在推进中,该村年内计划再修建一条水泥村道,而村前河道属长江支流尧渡河上游,夏天被冲毁的河道,政府部门现正在挖掘修缮。“依河而走的一条县道向山里延伸,直通花园乡最深处一座村寨——明年这条公路要再拓宽一个车道……”

千余米临陡坡险路 众人推车上狭路

当下的美丽乡村有美好,但在一丁先生看来同样也有遗憾:“如果说在东至县花园乡亭子下村民组看到的是满心欣喜,在去往东至县城尧渡镇东山村赵岭组的路上,我亲历的却是令人揪心的另一番景象。”以下为一丁先生的现场亲历记录:

“经过一处新设不久的红绿灯路口,由东山路拐入滴水岩方向,穿村直行约两千米,‘村村通’水泥路在山脚下消失,剩下一条仅容一车通行的登山土路向山林深处延伸。朋友自驾的小型SUV加大马力向山上行,摇晃前行数百米后,转过一道急弯,道路陡然垂直向上。随着发动机阵阵嘶吼,这台前驱SUV明显力不从心。朋友紧急制停,三位乘员下车。”

乡村纪事在时光流转中守护乡愁(一名皖籍媒体人回乡记)(3)

“正考虑是否退下山,不巧一辆小型人货车也在上山,窄窄一条上山土路,外侧是深不可测的山沟,向上是近六七十度的陡坡,且一眼看不到头。没有任何警示标识,退无可退,唯有硬着头皮往上拱。大家在车尾助推,司机猛轰油门,前轮与砂石摩擦,冒出阵阵青烟,炎热空气中焦糊味弥漫……所幸经过一番努力,人车终算有惊无险通过这段长约一千米的危险陡坡。庆幸之余是后怕:松软路面发生溜车怎么办?若有车迎面而来,又如何避让呢……”

难行末梢路让山村成“回不去的家园”

尧渡镇东山村赵岭自然村位于海拔约三百米的一处山窝内,四面环山。山下就是东至县城尧渡镇,既非大山深处,又非城郊便利处,位置十分尴尬。数栋徽派建筑依山错落布局,再细看,村内杂草丛生。年逾七旬的村民赵寿章夫妇成了村里最知名的“留守者”。在他家大门一侧,一块由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黄铜色铭牌上写有“光荣之家”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乡村纪事在时光流转中守护乡愁(一名皖籍媒体人回乡记)(4)

据介绍,原本赵家岭自然村人丁兴旺,所辖山场面积较大,有带天井的百年徽派老屋六幢,另有青砖瓦房一二十栋。多年前村民上下山均靠一双脚板,勤劳的村民祖祖辈辈肩挑背扛劳碌。十多年前村里靠"卖林换路"办法勉强修了条运输竹木的上山土路。"但年久失修如今沟沟坎坎,行车如赌命!"赵寿章说,先前年轻人离村出走,有的在县城打工,宁愿受苦租房居住,也不愿回到山上。近些年,不少人返流回村,可房屋因年久失修却难以住人。

东山村党支部书记王龙发说,东山全村共有十个自然村,因地势较为险峻,赵岭组目前是唯一一个未通公路的村庄。赵岭村民组现有24户82人,近期,村民自发返村积资兴建宗祠,村委会因势利导,拟出资一万元修建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好让大家回村时有个集中的落脚点。但因“行路难”,村民们虽有斩不断的乡愁,现实却是“回不去的家园”。

当地相关部门表示目前修路难度太大

村支书王龙发表示,赵岭村民组至少有十多户村民计划修缮旧屋。“大部分村民因子女上学等现实困难而移居山下,但田地山场都在山上,村民只能借助唯一‘土公路’赌命般上下。多位国庆期间返村的年轻人表示,因村里竹木资源丰富,加上邻近县城,有退耕还林造就的大片绿水青山作依托,‘靠山吃山’、开办民宿,兴建农家乐,完全可以告别飘泊在外的打工生涯,重新过上稳定的山居生活,‘只要公路一通,就可以让赵家岭重新热闹起来’。”

乡村纪事在时光流转中守护乡愁(一名皖籍媒体人回乡记)(5)

针对一丁先生反映的情况,10月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了东至县交通局,该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希望乡亲们能生活得更好,一丁先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目前条件下实施起来确实有很大难度。赵岭村目前仅有三户留守老人居住,当地规划中那是一处高山移民村。因为山高路陡,上山仅有的一条2.5公里土路如果要修,需要修盘山公路,仅建安施工就需二千多万元,后期还要考虑通水、路面美化等,实施难度太大。”

“得知一丁先生的反映后,我们县高度重视。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10月8日,东至县交通局分管“村村通”工作的相关领导与当地尧渡镇及东山村领导一道,步行登山到了赵岭自然村实际查看。”东至县交通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从政策层面来说,一般来说必须有二十户以上,才达到省颁修公路标准。目前的政策条件下,县级、镇级财政更难以支撑相关施工项目。毕竟各地要花钱的项目太多。”东至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但一丁先生的呼吁也能理解,“但从实际来看确实很难,除非国家层面有宜地制宜的特殊政策扶持。”

(“回乡记”原文图作者为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一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整理

编辑:陶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