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若玲

网上刻章新手教程(互联网时代手工刻章还能走多远)(1)

网上刻章新手教程(互联网时代手工刻章还能走多远)(2)

在生活物资紧缺的年代,个人印章就是身份的象征,当年每家每户都备有几个私章,领各种票据、领工资统统要用私章代替签名。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手工刻章行业逐渐没落。

近日,记者来到白银区公园路义乌商贸城隔壁,来到我市一家屈指可数的手工刻章店——白银区小不点刻字店。

面对日益没落的市场,每月一千多元左右的微薄收入,靠刻章手艺为生的残疾师傅俞剑飞依旧在坚守。

一间10平米左右的店面,一把刻刀,三张固定的桌子,小桌上简简单单的几样物品,就是俞剑飞刻章的全部道具。

算上学徒时间,俞剑飞入刻章这行已有37年。长满老茧的双手,是对他刻章生涯最深刻的见证。只需一把刻刀,便可将姓名雅号、花鸟虫鱼等尽入方寸之间。灯光下,俞剑飞一手紧紧握住石章,一手捏住刻刀,粉末不时溅起,刀尖在石章上流畅地舞动。

今年53岁的俞剑飞,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儿时身患小儿麻痹症,让他落下终身遗憾。

1979年,俞剑飞16岁了,初中毕业的他,想着今后的日子,该怎么办?恰好,自己父亲上班的针织厂里一位精通刻章的师傅要另谋出路,父亲考虑到他行动不便,便推荐俞剑飞去厂里学习一技之长。

“那时针织厂生产出来的毛巾上面的字都是先用手工刻出来,然后再打在毛巾上的。学刻章就得长时间站着,所以厂里一般都没人学,因为身体原因,所以干这个是最合适的。”俞剑飞回忆说。

就这样,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俞剑飞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刻章的手艺。当时准备另谋出路的刻章师傅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了他。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俞剑飞说,刻章的力度极难掌握,轻了刻不出痕迹,重了容易刻片。“刚学的经常刻到手,这个功夫没有几年学不来。我已经刻了几十年了,手上的疤痕都被磨出的茧子盖住了。”俞剑飞告诉记者。

俞剑飞笑着说,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师傅让刻什么,他就刻什么。手工刻章讲究的是三分练,七分刻,最难的是要会正字反写,经常一不小心,就会被刻刀划伤了手。一枚章别看只有几个字,笔画有深有浅,构图还要呈现美感,没有时间的积累,根本难以熟练掌握刀法。

而刻章的训练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无聊。一块石料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为了练习,他磨平了的石料已经数不清。“就这一个磨平石料,新手手指被磨砂纸磨去几层皮还是不平,但我现在可以毫不费力地磨平印面。”俞剑飞说。

俞剑飞就这样每天练,每天刻,从1979年最初进入针织厂工作,直到1996年厂子破产。

从厂里出来,拥有一技之长的他,和家人商量,决定开个刻字店来维持生计。

一开始,俞剑飞在马路边上租了一间铺面,后来搬到了四合院,但是没过几年四合院拆迁了,他又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间很小的空间做刻字店,起名为“白银区小不点刻字店”。

一枚印章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但随着电脑刻章的出现,手工刻章逐渐没落。对于俞剑飞来说,一枚简单的印章不到二十分钟就能完成,但电脑刻章只需要几分钟,所以很多人不愿意等这十多分钟。

“刻章之前,要先在章面上把字体反着写出来,再用刀刻。”时间久了,俞剑飞脑子里几乎已经有每个字的反向轮廓了。

将印石章面打磨平整,画好格子写上字,固定在木质的印床上,拾刀雕刻,至于阴字阳字、隶书篆书、尖口刀平口刀,全在于一双手的控制。“刻字这一行,按刻法分单刀和双刀,按刀势又分为冲刀、切刀和冲切结合。根据每个人的执刀方法、运刀刀势和刀具厚薄利钝产生的刀痕也都不相同。”俞剑飞告诉记者,电脑刻的印章容易仿冒,手工刻出来的印章,绝对每一枚都是孤品。

俞剑飞在公园路刻章二十年了,一枚简单的印章只需要十几块钱,但一天下来多的时候也只有四、五个顾客找他刻章,甚至有时连续几天不开张。“还好,有国家发的低保金,不然只靠刻章根本不够家用。”

他说,现在手工和电脑刻章的基本是五六十岁的人,“手工刻章比较辛苦,年轻人都不爱学,我想让自己的儿子学习刻章,但是儿子坐不住,也不用心学。”

俞剑飞觉得,手工刻章是个正在淘汰的行业,甚至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虽然电脑刻章是趋势,但是手工刻章的手艺也会一辈辈传下去……”

为了生计,许多原本刻章的手艺人都改做别的生意了,可他却一直舍不得离开这个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