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与没练太极的区别 体育锻炼和太极循经内炼有什么不同(1)

作者:许智明

健身锻炼的方式很多,那么如今的国家社会为什么要提倡练太极呢?

普通的体育锻炼和太极的循经内炼有什么不同呢,是否效果都是一样的呢?

体育锻炼和太极拳都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这一点早已证实,已经不需要再讨论。但究竟二者的锻炼效果有什么不同,从权威机构用量化的指标研究来说,也还没有定论。

不过,从动作外形直观地讲,这两个运动方式看起来就很不同。如体育锻炼多是刚强有力,速度快的动作。而太极拳则是讲究养气柔体,用意不用力(不否定太极拳一点力都不能用),动作速度上有缓慢自然的特点。

单纯就锻炼主体的适合性来讲,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年轻人来说,体育锻炼较为适宜,有一定的运动量,感觉痛快一些。而太极拳则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很适合,尤其是年岁稍微大一点人。这一点从太极拳在全世界的锻炼人数逐年增加,也可看出来。

全世界练太极拳的人据说2015年前有1.5亿人,到了2020年已经超过5亿人(可参见《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一书),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发展很快,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那体育锻炼和太极拳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呢?

本质区别就是循经内炼。太极拳的锻炼是要练内功,循经内炼。而现代体育锻炼多是外在的肢体运动,对于内在的修炼基本不讲,主要是进行筋骨肌肉的锻炼。而太极拳除了筋骨皮肉的锻炼,更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血的修炼。

就锻炼效果而言,太极拳能够循经内炼,使得内外统一,坚持锻炼则随年岁增加,随之而来的受益会愈加显现出来。如太极拳大师马岳梁先生九十多岁还能够与年轻人推手,沾粘连随,发放自如,叹为观止。

关于循经太极拳与普通锻炼的本质区别,李真阳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直指其要:“像其他竞技、娱乐等运动,没有循经,运作不究阴阳向背之理。”这就是说,现今世上各种体育、竞技、娱乐等运动形式,主要是求美观、胜人,自得其乐,而未究或不知有循经之操。

就太极易理阴阳的概念,只注重外在,而不注重内在,这样就有缺失而不能得全面。只有外没有内,内外不能统一,这就是不完美。

刘熙载《艺概》:“艺者,道之形也。”只知其一,就还未上升到艺的层次,更不能谈及道了。书中又讲:“若是以内家内修内操而观之,则动作影响气机的脉行。初时没有向背阴阳,内循没有应息;久习气血分经流注,事非出之。动作脉序以周经而注流,久聚呈真,久为成象,纳甲周宫。动作运动转换如有一处不工,则真气外游,非但无益,贻害无穷。”内外不同步、内息与气血不合拍的很多现代锻炼方式,持久操之则真气外游,即是产生元气的损耗,这也是人日渐衰老,疾病产生的关键根源。

人的一举一动,任何动作都会影响人体气机脉行。没有向背就不能符合或者完全符合阴阳气脉的循经应息的规律。太极拳循经内炼,是通过动作和神意的调节,使得人体的阴阳气脉得到畅通,人体气血的活动得到有益的促进。

中医讲“经脉畅通,百病不生”。循经内炼的目的,就是气血沿顺经脉内有序的稳定和促进运行,保持经络气脉的畅通,使得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生命的旺盛。

但是循经并非轻易可得,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方能真正的认识和感知,不是看几本医学书籍就可以达到的事情。太极拳的循经内炼,就是其专修的过程。今世也有很多的太极拳初学者尚未掌握,只因循经需要按师所授,才是正确掌握的有效途径。

初学循经内炼的动作,要尽可能靠近符合气血自然运行的节奏和韵律,久之自然就会有所感知,逐渐感而遂通,才能深信不疑。如不得师传,或传承未究其学,就常有真气外游的现象,存有走火之弊,难有成效。

所以,不问阴阳向背,只知锻炼,就不能完全符合阴阳气脉循行。所以上述一些自以为有益,却实际上不符合气血运行规律的动作,长期坚持下来,或者单次大运动量,不但无益,反被其害,贻误自身。

所以,循经才是太极拳的精髓,是太极拳生命的动力。

太极拳按着循经内练的典范姿势,一招一式地锻炼,慢慢顺应气血循经,形成周经循环,做到无一处不工,无一处不循经内炼,就能够“无处不太极”。自然久聚成真,久为成象。形成内连脏腑,外通肢骸,聚散有律的生命体态,至此则大道不远矣。

声明:本文由循经太极原创,非授权不得转载,谢谢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