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儿子为什么听父母的话(潮汕人为什么说)(1)

中国素来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以传统著称的潮汕,这种观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潮汕古训中却又有观点截然相反的一句话:多(音读“家”)仔饿死父。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潮汕人就是这样充满着矛盾?既要多子多福,又怕多仔饿死父?

在潮汕古训中,有这样的两句话:

多仔多弯蹇,少仔闲过仙;

好仔免用多,多仔饿死父。

前一句比较好理解,后一句却让人莫明其妙,不是说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么?多仔怎么会饿死父?

这要从潮汕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说起。

潮汕儿子为什么听父母的话(潮汕人为什么说)(2)

潮汕人宗族观念较强,一般是聚族而居。潮汕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嫁出的女儿,既不负责赡养父母,也不参与分配家产。这里的不负责赡养父母,并不是说不必孝敬父母,只是说没有赡养的责任。

赡养父母由儿子负责,如果有多个儿子,则年迈的父母会轮流在各房“食伙头”,可以一周一轮、半月一轮、一月一轮等,一般是房头少的轮的周期长,房头多的轮的周期短。轮到在哪家“食伙头”,父母就到哪家吃住。

以前农村生活艰苦,虽有多个儿子,但各家经济均不宽裕,因此父母只能去“食伙头”,以此减轻儿子们的负担,也可免于被人家说闲话。当然,如果父母身体健壮能自己劳作,也可自力更生,不必去“食伙头”。

现在有人也许会觉得“食伙头”是很凄惨的事,父母被推来推去,居无定所。其实在旧时的农村,这对父母来说是荣耀的,说明子孙昌盛,家族兴旺。

潮汕儿子为什么听父母的话(潮汕人为什么说)(3)

潮汕的传统,还包括“仔大分家”。儿子们长大结婚了,父母就要给他们分家。分家一般由母舅主持,而非由叔伯等宗族成员主持。潮汕有俗语说“母舅看外甥,个个一样亲”,说明母舅与外甥既很亲,又没有利益冲突,是主持分家的不二人选。

分家一般事先分成几份,由大儿子先选,依此类推。潮汕俗语说“大孙当尾仔”,传统上老大有优先权。轮到小儿子,没得挑了,往往只剩下一间“厝仔耳”,因此潮汕俗语也有“尾仔弟企厝仔耳”之说。

如果几个大的儿子都成家了,剩下小儿子仍未结婚,则父母怕他无人管顾“动动戏”,多会与小儿子同住,兼照顾他的生活,而暂不去“食伙头”。

在潮汕,“多仔”是荣耀的,又怎么会“饿死父”呢?

潮汕儿子为什么听父母的话(潮汕人为什么说)(4)

原来,相传“多仔饿死父”这句古训源自潮汕一则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名叫李天生的人,其妻一共生了9个儿子,年老后,还收养一个养子,凑足10个儿子。李天生父子大力垦荒种田,后来拥有良田三千亩,房屋30多间,年老时就将财产平分给儿子。

眼看儿孙满堂,李天生十分高兴。谁知自其妻去世,他独居一屋后,儿孙们便不大过问他。有一年除夕,子孙们都忙于吃喝饮酒,无人理睬老父。

幸有那养子有孝心,至半夜忽然想起养父之恩,遂去看望他。但一到老父家,就听他在屋内唉声叹气,说想不到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却是“多仔饿死父”。一问才知老父除夕夜竟没吃饭。于是,他一边自责,一边急忙扶老父到自家吃饭。

第二天大年初一,儿孙们都上门来拜年,老人一见就问道:“你们知道昨晚有人饿着肚子过年吗?”儿孙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李天生一番数落后,遂责令其亲生的9个儿子,每家退出10亩田给其养子,以奖励他的孝心。

自此,这句“多仔饿死父”的俗语便在潮汕地区流传开来。现今,在潮汕农村仍时常能听到这句话。特别是一些儿孙多的老人,碰到儿孙不孝时就会用这句俗语作自我感叹,越说越伤心,老泪纵横。

潮汕儿子为什么听父母的话(潮汕人为什么说)(5)

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已不可能重现“多仔饿死父”的情景了。再说,潮汕人向来以传统孝道为重,即使有不孝之人,也只是极个别而已。

“多仔饿死父”这句古训,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准确地说,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不孝仔饿死父”。儿孙若是不孝,多仔少仔都可能会“饿死父”,儿孙若是孝顺,一个不嫌少,十个也不嫌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