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立敏(河北)墨香也是腊月的香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红粉佳人对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红粉佳人对联(青未了对联儿)

红粉佳人对联

文/苏立敏(河北)

墨香也是腊月的香味。

近了年,家家户户就该写对联了,故乡写对联最好的人叫英业,在村东住。只要见一个人拿着对联从他家出来,一村人都陆续到他家去,去供销社买一张红纸,裁了,英业用三五分钟就写好,那沉思的神情里,满满都是对年的敬畏。

对联是家家都贴的,至少写一对贴在街门上,有的人家讲究,每个门口都贴,更有讲究的人家,木车上也贴,猪圈边也贴,不过那字就不好意思麻烦英业了,自己研墨,红字黑字,涂上就行。

有文化的人,心里总是钟情几个句子,到了英业家就让英业按着自己记着的对子写,英业不用考虑,只需动动笔,写完了放一边晾干墨迹就行。不带对子来的人,英业还要考虑什么样的文化适合什么样的人家,总是沉思一下再落笔的,虽然想着尽量有新意,但重复最多的还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腊月里乡亲们很忙,却因了写对联有在大街上走走的时间,去供销社一趟,再去英业家一趟,对联就拿回家了。有的年份英业干脆到供销社摆起桌子,就地挥写,省得乡亲们走远路了。那时候,只要看到大街上空着手往东走的人,打招呼时直接问“写对联去啊”一准不会错,如果看到手里握着一卷红纸的男子,那真像从雪山抱了梅花回来的男子,一身书卷气,一身清香意。

腊月里的香味儿太多了,肉香,豆腐香,馍香,除了各种食物香,就是墨香,这墨香,就像春节老人给每家发了一本新书,不仅孩子要读,大人也要读。

除夕贴对联,不能早了,早了就冲淡了春节的仪式感,当然也不能晚了,大年初一若看到谁家没有贴对联,那可是大事,除非这家近期有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不适宜喜庆,除此之处是都要贴对子的,对联大小没关系,字写得好赖没关系,没人认真去读,再破旧不堪的门口有红纸黑字就行了。

那时候大铁门还没流行,一般条件好点的人家是木门,对联就贴在木门的两侧;有的人家是栅栏,对联就贴在栅栏上,看上去是简陋里的华贵;还有的人家没有门,门口就靠两捆竖着的玉米秸,对联贴在玉米秸上,风吹,玉米秸哗哗响,那字就有了琳琅之美;若是贴在棉花秸上,阳光里,棉桃突然开了一朵,映衬着红纸黑字是那么显眼,像极了迷人的春天。

如果认真去看,别说对联的工整与否,上下联时常贴错了位置,更有龙飞凤舞认不清的字,还要按着上下字的意思去猜,文化人喜欢彰显自己的文化优势,到了大年初一,骑着车子挨家读对联,还有拿小本本和铅笔的孩子们,抄对联,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裁剪对联剩下的边角红纸是舍不得扔的,再裁成三角形在墙上贴住两个边,从上面装进沙子,沙子里插上香,年的味道就来了。最小的红纸剪成小圆形,在孩子的额前贴红点当胭脂用。

我家原来只在街门上贴,后来发展到北屋门上也贴,再到东屋两个门上贴,最后厨房门也贴上了,但木车与猪圈一直没贴过,猪圈本来空着,还说“肥猪满圈”有点讽刺,再就是一年到头就喂一头猪,不用很夸张的祝福。

后来集上就有卖对联的了,乡亲们图个省事,用买红纸的钱直接就把对联请回家了,还省去麻烦英业,而且,英业走了好多年了,村落里再没有写那么一手好字的人了。自参加工作后,单位每年发对联,连去集上买也省略了,不但自家不买,也送给亲戚家,把别人买对联的乐趣也垄断了,到了过年回家的时候,总是把单位里剩余的对联与福字多拿几个回家去,每当邻居用得着的时候,凡是上门来找寻对联的,从来没有说过“没有了”三个字,真是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有,就算不是腊月,家里的对联也是一垛。

对联是孩子们敬畏的物华,也许他们敬畏字吧,知道不能撕坏了它,家家户户的对联多是让春风撕坏的,旧时的春风很痴情,刮起来铺天盖地的,一夜之间,门口的对联就像闹过的洞房,纷乱得不成样子。

那被春风撕坏的对联,若能拾起来也是不舍扔去的,叠好放在墙缝里,在乡亲们需要红纸的时候,一句“俺家有”就让它排上了用场,就是破烂不堪了,还可以打火底,也有把对联贴得很紧很紧的,对联很听话地依偎着老木门,在木门的“吱呀”声里看流年似水,一直到新对联覆盖它的时候,主人沉思着写个什么对子啊,一抬头看见旧对联,嗨,还是它,还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作者简介:苏立敏,网名:小陈。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河北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作品十七部。

投稿邮箱:haijiao424242@qq.com

壹点号 书卷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