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杀邓艾(没有真正弄懂邓艾之死)(1)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引用资料皆来自于《三国志》、《资治通鉴》,而非《三国演义》。

历史背景

公元262年,在洛阳的司马昭和钟会得到了一个消息,蜀汉政权的政权内部发生了变故,执掌兵权的大将军姜维由于害怕被宦官黄皓陷害,迟迟不敢从沓中返回成都。

由于蜀汉的主力部队皆在姜维之手,这就意味着蜀汉的北部防线自汉中到成都一线兵力空虚,这可是一次绝佳的灭蜀机会。

难道仅仅因为姜维的主力不在汉中,司马昭就有灭蜀的把握?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让司马昭下决心灭蜀的核心动力是蜀汉防守汉中的策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魏延镇守汉中时期,采用的是“重门”策略,即步步设防,层层阻击,利用川陕之间的那几条令人窒息的道路尽量把曹魏军队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待到曹魏军队来到汉中核心的阳平关时早已经是人困马乏,而此时蜀汉各路援军则呼啸而来,歼灭曹魏军队于阳平关下。

实践证明,从这套策略实行开始,就没有失过手。

而姜维全面接班之后,则一改过去行之有效的策略。他的战术是曹魏军队来攻之时,蜀汉军队并不主动攻击,而是守在城内,任由曹魏军队来到阳平关下。待到曹魏军队久攻阳平关不下,兵马疲敝之时,自己再率领援兵来救,定可击败曹魏军队于阳平关下。

二种策略的后半部是相同的,不相同的在前半段,即前者主动出击,后者消极防守;前者积极防御,后者被动防御。

这个战术非常不符合姜维的性格,他可是以胆大出名的。

其实,这也是姜维在被逼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

蜀汉全部兵力不过10余万人,除了镇守汉中和成都以及各座城市外,能够留给姜维带往北伐前线的兵力最多3~4万人,这还是姜维在担任大将军后才得到的待遇。在蒋琬和费祎当政的时候,姜维每次北伐也就是万余人的兵力,这也是姜维在西线战场屡屡战胜邓艾,却始终无法把优势变为胜势的原因。

而邓艾所部有多少人呢?除了邓艾的3万余人外,还有雍州刺史诸葛绪的3万余人,6万对3~4万,姜维能够在西线还占有优势,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可姜维却不想永远这样下去。因此,在他担任大将军后,变更了汉中的防御部署,把汉中的兵力调往西线,这样一来,自己手中握有5万多人马,再与邓艾交战,就可以把优势变为胜势。

可如此一来,汉中本来固若金汤的防线就露出了破绽。

姜维的想法是好的,一旦汉中有战情,自己率军从西线可以随时救援。可他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西线的邓艾会这么容易放他走吗?

如果说,蜀汉内部没有发生变故,姜维能够如指臂使得排兵布阵,司马昭面对汉中露出的破绽仍然无计可施。可是,在公元262年,蜀汉政权露出了第二个破绽:严重的内斗爆发了。

为此,司马昭决定发起灭蜀之战。作为唯一一个无条件支持他灭蜀的朝中大臣,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全面主持灭蜀一战。

刘备为什么不杀邓艾(没有真正弄懂邓艾之死)(2)

邓艾绣像 图片来自网络

伐蜀主将为何是钟会而不是邓艾?

作为战场小白,在大战爆发之时被空降下来的钟会一定是不受邓艾欢迎的。

从二人的履历来看,邓艾是从一个最不起眼的“上计吏”,也就是地方财政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虽然他姓“邓”,也是河南新野人,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东汉开国大将邓禹的后人。换句话说,邓艾连一个“寒门”子弟都算不上。因为“寒门”也是“门”,还不至于惨到连家族子弟都派出去放牛这种地步。

而钟会则不然,他出身颍川钟氏,父亲又是曹魏时期的太傅和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因此自幼就自带主角光环。钟会虽然不是钟繇的嫡子,仅是庶出,但按照国人“喜欢小儿子和大孙子”的习惯,钟会自幼就得到了家族无微不至的关怀。

20岁时,钟会做官了,和邓艾那种最下级的职位相比,钟会初次当官就成为了秘书郎这一个清贵无比的岗位。两年后钟会被提升为尚书郎,又两年后被提升为中书侍郎,进入了由司马氏控制的曹魏政权的核心部门。而此时的邓艾仅是司马昭帐下的一员偏将,离司马氏的核心圈还远着呢。

出身限制住了邓艾继续向上攀爬的可能,他要想往核心圈靠拢,唯一的途径就是立有军功。

为此,在曹氏、夏侯氏反对司马氏篡权屡屡兴兵的节骨眼上,邓艾都坚定地站在司马氏一边。在他看来,他想要挤进士族圈子唯一能够依靠的仅有司马氏家族,况且当年自己当财政部门普通工作人员的时候,还是老上司司马懿慧眼识珠发现了他,提拔了他。虽然说是锥子总会出头,但这个锥子是放在兜里还是泥里,被发现的概率是大不一样的。

但就在邓艾紧跟司马氏的时候,司马懿死了。紧接着,司马师也死了。史书的记载是因为受惊,眼部手术后的刀口崩裂,据说死状极惨。

自己的伯乐司马懿死了,伯乐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司马师也死了,邓艾的处境就开始不妙起来了。这倒不是第二顺位继承人司马昭打压他,而是司马昭和司马师的用人风格截然不同。

司马师的为人相对恢弘一些,对出身“寒门”和向邓艾这种纯庶人出身的人不太排斥,也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史书中屡屡会发现关于邓艾向司马懿、司马师建言和获得赞许的批复。尤其是司马师掌握大权后,对邓艾更为重视。如邓艾建议在西北实行羌汉分离、如对东吴诸葛恪的看法、如鼓励战备和农业,杜绝华而不实等建议都深获司马师赞许。

可就在邓艾的事业即将得到一次腾飞的时候,司马师却死了。

接任的司马昭的用人策略却和司马师不同。

司马师基本上算作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行事相对光明磊落些,因此,像邓艾等比较忠直之人就容易获得重用。而司马昭则比较阴暗一些,因此,钟会等一批善于使用阴谋诡计之辈就浮出水面,被司马昭重用起来。

换句话说,就是邓艾和钟会虽然都在司马氏门下,但邓艾是司马师的人,而钟会则是司马昭的人。

所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钟会等善于在幕后操纵之人的上位,邓艾也无可奈何。既然待在洛阳已经没有大用处,那还不如到西北前线去。就这样,邓艾以行安西将军的名分来到了与蜀汉战斗的前线。

邓艾的能力真正得到全面发挥也正是在与姜维的多次较量中。在整个曹魏政权,以军功封侯者甚多,但大多数都是两三千户或者几百户。像夏侯惇有2500户,张辽2600户,曹仁3500户,而邓艾则以一个后进,在伐蜀汉之前,就已经是6600户了,这还是分了500户给他儿子邓忠的基础上的。由此可见邓艾的功劳之大。

因此说,在伐蜀战役中,无论是资历、战功还是对战场的熟悉度,对姜维的了解程度,整个曹魏政权都无出邓艾其右者,可偏偏大战在即,司马昭召回了西线战场的最高指挥官司马望,却把钟会派到了西线。这岂能让邓艾信服?

司马望虽然执掌西北军政大权,但也仅是代替司马氏在西北坐镇的吉祥物般的存在,实权仍然掌握在邓艾手中。对于司马望是最高首长这个安排,邓艾是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可钟会来了,则味道全部变了,这不仅仅是司马昭对自己不信任的问题,而是钟会要来抢功的问题。

刘备为什么不杀邓艾(没有真正弄懂邓艾之死)(3)

图片来自网络

钟会为何会无条件支持司马昭伐蜀?

司马昭灭蜀,曾经引起了曹魏举朝反对,无条件支持者仅有钟会一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昭把钟会派到前线指挥灭蜀战事似乎也很有道理。

但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从表面上看,蜀汉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露出了破绽,伐蜀好像必然成功。但久在一线的邓艾却并不这么认为。在邓艾看来,司马昭把伐蜀胜利的“宝”押在了两个不确定因素之上,一是司马昭凭什么会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在沓中拖住姜维?二是司马昭凭什么会认为钟会一定会打破阳平关?

一旦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曹魏军队就会像姜维预计的那样屯兵于阳平关下被蜀汉一网打尽。为此,邓艾强烈反对出兵伐蜀。不料,他却因此遭到了司马昭的痛斥。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邓艾的顾虑是对的,毕竟,不能把胜利都寄托于敌手的失误身上。可邓艾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仅强调军事正确,却忽视了政治正确。

司马懿父子三人每人其实都仅做了一件事: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事变把曹魏政权中的曹氏、夏侯氏的代表人物曹爽推翻,奠定了日后晋代魏的基础;司马师击败了忠于曹魏的地方实力派们的反扑;司马昭灭了蜀汉,在战略上对东吴形成了合围。

因此,此次司马昭伐蜀,与其说是一次军事行动,到不如说是一次政治宣告,只要是伐蜀成功,司马昭就可以立下不世功劳,为下一步替代曹魏营造舆论上的支持。

对于司马昭的心思,钟会是心领神会的。而对政治不敏感的邓艾却犯下了低级错误,竟然敢于反对老板司马昭定下来的大计。因此,他被剥夺了主将的位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司马昭征求邓艾伐蜀意见的时候,如果邓艾表示大力支持,或许这个主将的位置就是他的了。

刘备为什么不杀邓艾(没有真正弄懂邓艾之死)(4)

图片来自网络

二士争功

果然,伐蜀之战爆发后,姜维以其一系列的穿插战术迷惑住了邓艾和诸葛绪,率领4万余人成功杀到了剑阁;钟会在阳平关副将蒋舒的背叛下,杀了阳平关主将傅佥,夺取了汉中。

在邓艾和钟会的第一回合较量中,钟会胜。

钟会虽胜,但也是险胜,如果不是蒋舒临战投降,钟会是绝对不会这么容易打下阳平关的。如果钟会没有打下阳平关,姜维的援兵就不是来到剑阁了,而是直奔阳平关了。况且,即便钟会打下了阳平关,在阳平关外的汉城和乐城仍然掌握在蜀军手中,仍然时刻威胁着曹魏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只要钟会在前线的战事不利,这些军队完全有可能随时断了曹魏军队的退路。

也算是钟会运气好,遇到了蒋舒这个叛徒。

可接下来的战事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姜维摆脱邓艾后,率领4万余人来到了剑阁。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剑阁此时共有多少兵力,但保守的估计也有6万余人。

那钟会有多少兵力呢?加上邓艾和诸葛绪的兵力,大约在16万人左右。但用于一线的兵力最多也就14万,因为汉城和乐城未被攻占,钟会各派一万人马围困两城。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面对剑阁坚城和城内的6万余人马,曹魏军队充其量也就能战之,要想攻下地势险要,防守严密的剑阁,毫无可能。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伐蜀大战就将以虎头蛇尾收场。

就在钟会被堵截在剑阁之下的时候,远在洛阳的司马昭也已经因前线的胜利而被封为晋公,加九锡,在替代曹魏的路上又进一步。

其实,这场伐蜀之战打到这个份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司马昭的政治意图,即以一场胜利来向世人宣布自己的功劳要超过历代曹魏先祖,甚至连曹操也不如他。毕竟,汉中是在曹操手里丢掉的,却是在自己手里夺回来的。

钟会也很清楚,自己的这次任务出得很成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撤兵,然后帮助司马昭如何夺了曹魏的江山了。

可就在这时,邓艾却再一次唱起了反调。

邓艾认为,大军既然出动,就不应该这么虎头蛇尾,剑阁虽然难以攻下,但是可以走阴平小路偷袭成都。

对于邓艾的提议,钟会是无所谓的。反正自己已经完成了司马昭交给自己的政治任务,立于不败之地了。邓艾愿意冒死出击,那就让他去呗?成功了最好,自己可以分功劳;失败了战死的也是邓艾,与他无关。

但姿态钟会还是有的,既然自己把本属于邓艾麾下诸葛绪的3万兵马给吃掉了,那就派出一支部队来协助邓艾吧。于是,一位叫田章的将领就领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邓艾对钟会部将的使用是不会客气的,史书记载,田章成了邓艾的先锋,在行军路上连破蜀军三道埋伏,在攻打江油、涪县的战斗中都被赋予了先登的光荣任务。好在田章是一员勇将,最后竟然活了下来。

也算是蜀汉政权气数已尽吧。邓艾这次破釜沉舟的进兵获得了成功,从阴平小路偷渡成功后,邓艾率军连下江油、涪县、绵竹,大军已经逼近成都。

刘备为什么不杀邓艾(没有真正弄懂邓艾之死)(5)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在这里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邓艾占领绵竹后有两个选择,其一,挥兵攻占成都,立下不世之功;其二,率军回攻剑阁,和钟会内外夹攻占领剑阁,然后再合兵进攻成都。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

在邓艾攻下绵竹之时,他的功劳和钟会几乎是相等的,可他要是攻下了成都,那这次灭蜀之功他就远远超过钟会。这是利;邓艾走阴平小路兵马损失过大,又连续攻下了江油、涪县、绵竹三座城池,兵马再次折损,以邓艾出发时3万人人马计算,此时邓艾最多还能有1.5万人。以这么少的兵力攻打成都,获胜的把握其实并不大。况且,姜维在得知成都被围后,势必会率军来救,援军最少3万,再加上成都守备兵马,此时邓艾是毫无胜算的。这是弊。

因此说,直接攻打成都的风险是很大的。

要是攻打剑阁的话,则成功的把握会相对大些。可是,功劳也会相对小些。但是,这却会让邓艾和钟会的矛盾基本化解。因为如此一来,攻下成都的功劳就会大部分落在钟会这个主将头上。就算做投桃报李,钟会也不会不好好对待邓艾。

可是,邓艾却选择了一条把自己推向深渊的道路。面对灭国大功,他选择了吃独食。

邓艾为何会被抓,钟会为什么会反叛?

刘禅的投降令姜维进退维谷。在姜维看来,邓艾没有在剑阁后路进攻,而是直接攻打成都就是个败笔。即便诸葛瞻败于绵竹,成都仅剩下不过一两万兵马,他也有把握击败邓艾这支残军。

可令姜维完全没有料到的是,刘禅竟然投降了。有很多后人苛责姜维,说姜维没有率军直接攻击邓艾是他在观望,是有反心。这可太冤枉姜维了。

确实,姜维确实没有率军直接攻击邓艾,而是绕道郪县。但姜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对接下来的三种可能性做好应急准备。

邓艾虽然威逼成都,但刘禅是有着三种选择的。

第一种选择:逃往南中;第二种选择:逃往东吴;第三种选择:固守待援。只要刘备选择以上三种应急办法的任何一种,姜维所在的位置都可以做出及时地反应,配合刘禅。可刘禅却偏偏做了第四种反应,那就是投降,这可完全出乎姜维意料。这也是后人诟病姜维没有及时救援成都的原因。

其实,这完全不能怪姜维,姜维确实没想到刘禅会投降。

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投降。可面对眼前的灭国凶手邓艾,姜维实在是无法地下高傲的头颅。因此,他也只能是向钟会投降。

而此时,作为伐蜀主将的钟会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伐蜀成功,自己仅能获得次功,他的心里是不平衡的。再加上身边还有一位始终怀有复国心思的姜维,他动点小心思就太正常不过了。

客观地说,在姜维投降之前,钟会应该是没有反叛的念头的。或者说有,也仅是被他深深埋藏在心底最阴暗处的一点小心思。

但他也知道,自司马懿掌权开始,每逢战事,司马氏就从来没有过把兵权让给外姓执掌的先例,甚至连曹魏的皇帝也要被逼迫着亲征不可。像自己这样,能够领着10余万兵马独当一面的例子有且仅有一例。错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姜维究竟和钟会究竟是谁先提出要反叛的,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邓艾不除,他的谋反就没有希望。

钟会虽然野心很大,但也很清楚,在军中的影响力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邓艾相提并论的。而要直接向邓艾动手,他又不敢,毕竟身边还有一个监军卫瓘。于是,钟会在等待,他在等待邓艾犯错。

果然,邓艾开始犯错了。他没有经过司马昭的同意就擅自封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分别任命了职务。

客观的说,邓艾是有着这个权限的,而且做法也没错。蜀汉刚刚灭亡,最需要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安定人心。如果邓艾手中没有兵权,他这么做也就做了。可邓艾的情况特殊,一方面他不是自己人,二又手握重兵,三又有灭国之功,四又远在自己的控制之外,四种因素结合起来,邓艾的做法就显得有些扎眼了!

刘备为什么不杀邓艾(没有真正弄懂邓艾之死)(6)

图片来自网络

为此,司马昭虽然同意了邓艾的安排,但还是下了诏书斥责邓艾: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也就是说,事情我虽然可以同意,但也应该是在我的同意之后才能够实行。潜台词就是,封赏刘禅和蜀汉群臣的恩德是我司马昭给的,你邓艾算老几啊!

如果说,邓艾就此老老实实的,他的灭国之功也不会被司马昭剥夺,甚至可以带着荣誉回国安享晚年。可是,邓艾也确实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上书抗辩,而且在抗辩书中用词桀骜不驯,大意就是路途遥远,事事请示汇报那里来得及?有些事我自己决定也就行了。

司马昭得到邓艾的信后,自然是勃然大怒!给你三分颜色,你就开染坊了?

但是,邓艾虽然有些居功自傲的成分在内,但让他非常没有礼貌地回答司马昭的问题,恐怕他也不敢。原来,这其中都是钟会在捣鬼。

钟会自幼家学渊源,尤擅长仿造别人笔记。邓艾给司马昭的信以及司马昭给邓艾的回信都是钟会暗中篡改过的,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司马昭和邓艾之间的矛盾越拉越大,终于,在一封由监军卫瓘、邓艾部将师纂、胡烈等人共同签名的举报信交给司马昭之后,一场抓捕邓艾的行动展开了。

抓捕邓艾的行动很成功,可随后卫瓘就发觉上当了。本来是只抓邓艾父子,诸将不问。可钟会来到后,不分青红皂白,邓艾部下的将领被一窝端。

作为监军,他的本职工作就是纠察军纪,杜绝军内的反叛的。可钟会越过了自己直接动手,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钟会要反叛了。

钟会反叛失败,邓艾却为何死了?

在如何对待对抓将领的问题上,钟会和姜维产生了矛盾。

钟会的态度是不杀。因为钟会还要依靠这批人统领邓艾的人马。只要是自己加大收买的力度,这批人势必会对自己忠心。如果不分青红皂白都杀了,自己手下的将领们会怎么看?

而姜维的态度则不同,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杀掉,省的夜长梦多。只有全部杀掉,才会使钟会与邓艾部下的矛盾来一个总爆发,最好是你们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自己的复国之路就会容易一些。

可造化弄人,就在钟会和姜维为此事争论不休的时候,邓艾部将胡烈通过办法把消息传递了出去。小道消息是最不真实的,于是乎,消息由最初的杀掉诸将变成了邓艾部下无论是谁,一律要被坑杀。

既然有罪无罪都要死,那还等啥?于是,邓艾所部全军行动来杀钟会和姜维。而此时钟会的兵力大多数都在成都城外,他带进城的仅有几百人,结果自然是钟会和姜维都被杀死。

就在卫瓘为除掉钟会和姜维欣喜不已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已经被押赴洛阳的邓艾绝对不能活着,原因就是自己在证明邓艾反叛的告密信上签字了。于是,卫瓘赶紧命令和邓艾有私仇的将领田续赶紧出发,在半路截杀邓艾。于是乎,邓艾在稀里糊涂中被田续杀了。

消息传到洛阳,钟会自然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说他早有反心者有之,说他之所以支持司马昭伐蜀就是为了自立为王者有之,总而言之,钟会就不是好人。其实,在伐蜀之时,甚至在姜维未投降之前,钟会都是没有反心的。关于这一点,司马昭其实心里也很清楚,因为他派钟会伐蜀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一定要灭蜀,而是为了给他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为下一步代魏创造舆论上的支持。谁想到邓艾突然来了那么一出,竟然出人意料地把蜀汉给灭了。这算做是意外之喜吧!

邓艾之死,确实是冤枉的,但他的死却并不是简单地因与钟会争功而被陷害。他最大的悲哀之处在于根本没有领会司马昭伐蜀的根本目的。在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最需要一场军事顺利不假,但这场军事胜利的背后却是为了政治目标服务的。利用蜀汉政权出现的两个破绽伐蜀取得一场军事上的胜利,对于司马昭完成他的政治目标已经足够了。再要进一步灭蜀,一旦失败,则司马昭之前的努力不说全功尽弃,也是大打折扣,不仅司马氏代魏的进程将会被延缓,曹魏政权内部那些仍然忠心于曹魏的大臣们又将蠢蠢欲动,司马昭是绝对不会冒这个险的。

对于司马昭的心思,钟会自然是心领神会的。可邓艾却不懂,因此上书反对伐蜀。在大军困于剑阁之下的时候,又甘冒奇险偷袭江油。虽然最后侥幸成功,但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风险都极大。一旦失利,曹魏这16万大军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这也是司马昭为何要在长安布置10余万人马的原因。

钟会反叛失利后,很多人认为这是司马昭有远见,是为了提防钟会反叛。其实,这些说法是很牵强的,司马昭哪里会想到钟会会反叛?他在长安布置重兵的目的就是害怕邓艾失败后姜维会对钟会的人马进行反攻,早早在长安安排一支重兵是为了接应钟会,哪里是什么提防钟会?只不过钟会确实犯了,于是乎,司马昭的这个布局就便成了事先洞悉一切的英明之举了。

刘备为什么不杀邓艾(没有真正弄懂邓艾之死)(7)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