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作为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文本被多次改编,《金粉世家》也位于改编之列,它被年轻导演李大为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陈坤、董洁、刘亦菲等主演,于2003年3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档全国首播。电视剧的改编掀起了一阵“金粉世家”热,同时拓宽了小说《金粉世家》的研究空间,即《金粉世家》的视觉性研究,主要集中在2003-2004年,多为短篇时评。学术性论文主要是对比原著和电视剧,分析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及其得与失。例如马志丹[1] 对比小说,从电视剧的内容、情节和角色三个方面来谈编导误区;曲春景比较分析小说与电视剧两种不同媒介的叙事艺术[2] ;陈林从电视剧风格样式和演员表演来分析其得失[3] ;李春霞从剧情、人物、爱情基调三个方面来分析电视剧改编策略,称其为在创新和媚俗之间[4] 。目前,《金粉世家》的视觉性研究在数量上还不是太多,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在体系上还不够系统,所以从视觉性角度对《金粉世家》加以研究仍具有开掘空间及现实意义。

金粉世家电视剧第40集(视觉盛宴下的精神空巢)(1)

一、电视剧《金粉世家》的视觉盛宴呈现

电视剧《金粉世家》依托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它对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编,与原著相差甚远,它仅仅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这场视觉盛宴是以精致的人物造型为基础,以炫目的场景打造为重点,从而带给观众以视觉冲击。

电视剧《金粉世家》的造型出自香港新锐设计师陈嘉仪之手,李大为对她的要求就是“唯美”。为此,设计师在人物造型方面可谓是花费了一番心思,主角服装造价高达百万,且基本都是在香港手工定做的。其中最令人惊艳的是剧中的女装,服装样式繁复又精美,且服装大体和剧中人物性格、身份相贴合,可以说是人物性格和身份的表征:冷清秋出身于没落的书香世家,性格沉静温和,她的服装大多淡雅;白秀珠身为总长妹妹,是一个刁蛮任性的大小姐,她的服装多为精致的洋服;邱惜珍为是电影明星,服装多为色彩明丽的洋装;金家几位少奶奶是成熟的少妇,她们多袭束身的旗袍;金家几位千金受新学影响,服装偏现代。此外,剧中人物服装也随着场合的变化以及人物身份的转化而变化,给以人一种繁复的视觉冲击:冷清秋的服装大大小小有十几套,学生时代所着的基本上是校服,素淡的短衫加之素色过膝裙,白袜黑鞋;嫁入金府成为他人妇后,多着素雅的旗袍,精美而又不张扬。另外,每一套服装又有着不同的妆容以及首饰与之搭配,比如冷清秋的妆容在剧中预设的形象内进行着变化,她开始是麻花辫,受到新潮转而剪成短发,嫁入金家后烫成卷发,最后和燕西感情破裂又蓄为直发……美轮美奂的服装已让人目不暇接,再加上精致的妆容以及精巧的首饰,电视剧十足打造了一场造型盛宴。电视剧《金粉世家》在人物造型上给观众以视觉审美冲击,那么以人物为中心的场景打造更能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尤其是绚烂唯美场景和壮观奢华场景。所以,这场视觉盛宴的呈现主要是在绚烂唯美场景和壮观奢华场景的打造上。

(一)绚烂唯美场景打造

电视剧《金粉世家》充分发挥了声画符号的作用,以爱情为中心,将一个个意象和与之相关的事物组合叠加,铺排成一个个绚烂唯美的场景。导演组为了打造绚烂唯美的爱情场景,专门租赁一块土地并种满向日葵,这片向日葵花海成了一个重要的场地,浪漫爱情故事的上演就要依托这片向日葵花海:金冷二人在花海中相互追逐嬉戏,并肩躺在成百朵向日葵上……灿烂的向日葵,唯美的造型加之抒情的背景音乐,形色声三位一体以一种绚烂唯美的画面,对金冷二人的爱情进行了直观地展示,打造了一场爱情盛宴。同样,电视剧也以百合花为意象打造了几场唯美的爱情场景:燕西在花店邂逅低眉轻嗅百合的清秋,冷宅的葡萄架上“开满”百合花,金冷婚房地上洒满了百合花,婚床上也用百合花铺成一个心形……另外,垂挂着“I LOVE YOU”的巨型横幅,诗稿纷飞静谧的夜晚,痴情守候爱人的雨夜,白鸽展翅的湛蓝天空……这些场景都是绚烂唯美的爱情场景的体现。

向日葵、百合等意象在原著中并没有出现,而电视剧却虚设了这些意象来打造一场绚烂唯美的爱情,可见,电视剧下了极大功夫在视觉盛宴打造上。同时,电视剧不仅对单个场景进行细致地呈现,而且对这些场景进行渲染:电视剧充分发挥了百合、向日葵、白鸽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让它们集中指向“爱情”这个本身就饱含遐想和憧憬的东西,并极尽渲染,为爱情营造了唯美的时空;电视剧又通过人物的回忆、幻想等形式将一些绚烂唯美的场景反复渲染,让或唯美或浪漫或绚烂的场景交替出现,给观众以视觉强化。

(二)壮观奢华场景打造

电视剧除了打造绚烂唯美的爱情场景,还打造了一些吸引观众眼球的壮观奢华场景,这些场景人物众多、众生喧哗、场面宏大,极尽铺排之能事。比如以金宅为支撑的喜庆场景:金总理的寿宴各界人士云集,金府一众人盛装出席,回旋的楼梯铺上红地毯,高大的房梁上挂满彩带,府内布置奢华铺张。在这个奢华的场景内又有耀眼的闪光灯聚焦于核心人物金铨。随着镜头的切换,由壮观的面到闪亮的点,再由点聚散开来切成一块块小场景,再合成一个大场景,点面结合共同呈现出一场壮观奢华的寿宴;像以私人空间为载体的壮观奢华场景,剧中还有多场婚宴、寿宴和喜宴,这些场景中的人物相互牵连,使得各个场景也互相勾连,强化了壮观奢华的画面感。这些壮观奢华的场景的打造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指的是舞厅、戏场以及街市等公共场所,导演也充分利用这些公共场所来打造一种壮观或奢华的场景,比如浩浩荡荡的学生游行示威场面,电视剧对其进行全景式的展现,又将镜头对准主要人物欧阳于坚、浩然等有志青年,主次分明又融为一体;电视剧对灯红酒绿的舞厅以及热闹无比的戏场的展现更不必说,内设的精致、灯光的切换、音乐的变幻以及人物造型的华美合力构成奢华场景。

电视剧在绚烂唯美场景的打造上主要在意象等细节上下功夫,对人物场面特写的镜头比较多;在壮大奢华场景的打造上主要是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全景式捕捉并突出重点人事。二者在技术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是在目的上都是为了呈现一种画面,这些画面又以多种形式,变换多种视角造成一种视觉奇观,即或绚烂唯美或壮观奢华的场景。不同风格的场景在剧中又更替出现,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体验。这些外在甚至虚设的场景无疑抓住了观众猎奇的心理,满足了大量观众的娱乐性需求。但这些眩目场景的搭建逐渐解构了小说的主题意蕴,没有为观众提供一场精神飨宴,观众难以在电视剧当中去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金粉世家电视剧第40集(视觉盛宴下的精神空巢)(2)

二、视觉盛宴下的精神空巢

电视剧《金粉世家》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炫目的视觉盛宴,可惜这眼中的绚烂不是植根于心底的一颗饱含内蕴的种子,而是像空中无根的灿烂烟火,在岁月的天空之中遗留的痕迹很轻很淡,这场视觉盛宴下掩饰的是精神空巢,之所以称之为“精神空巢”,是因其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刺激与满足,忽视了观众的精神需求,未能表现出小说的内在深蕴,缺少一份让人深刻的追悟。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爱情悲剧弱化

小说“《金粉世家》写京城三世同堂的国务总理金家,以其七少爷金燕西和出身寒门的女子冷清秋的婚姻悲剧为主线,穿插与金家有关的百十个人物,写出巨宦豪门一朝崩溃,整个家族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小说写了金冷的悲剧婚姻,并以此为主线辐射出北平上下层的社交关系及风土人情,电视剧也着力打造了金冷的爱情悲剧,但电视剧打造的爱情悲剧却不及小说有深度。

首先,电视剧结构简化了爱情悲剧原因。小说以富贵子弟金燕西和平民女子冷清秋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富家少爷柳春江和金府丫头小怜爱情为次要线索,以“一代豪门,金粉世家”由盛而衰为隐藏线索的网状结构,正如张恨水评价自己的小说“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电视剧《金粉世家》的主要情节仍是金冷二人的爱情,但抛弃了原著的引子和尾声,开门见山,将镜头直接对准男女主人公,为了强化爱情这条线索,编导还有意改编了柳怜这条爱情线索,将小说中柳怜喜剧的爱情改编成了悲剧,小说中柳怜二人打破了封建的藩篱,携手走进了幸福的殿堂,在120回的章回体小说中也就占了几回,而电视剧中的柳怜的爱情故事基本贯穿始终,并且被演化为门第不合,小怜出家,柳春江自杀的传统悲剧模式,这与小说的本义出入甚大,但是却契合了受众的观赏心理,强化了爱情这条线索。电视剧这种突出强化的双线并行结构并没有深化爱情悲剧,只是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爱情悲剧氛围,至于金冷爱情悲剧的主体原因及社会原因也只是浅尝辄止。

其次,电视剧情节改编消解了爱情悲剧意识。小说和电视剧都是以金冷的爱情为主要线索,以柳怜的爱情为次要线索,但是在情节设置上,电视剧与小说有一定出入。原著意在通过柳怜二人的喜剧结局来衬托金冷二人爱情之悲,并通过金府由盛而衰的家庭悲剧来加重爱情悲剧。电视剧柳怜二人的爱情受到门第观念以及第三者的阻挠而显得悲戚无比,奠定了全剧悲凉的感情色彩,但这层悲凉的感情色彩未免有些浓重,以至于遮蔽了金冷二人的爱情悲剧色彩。剧中金冷的爱情故事由巧合—误会—分手—复合—结婚—出轨—离走—错失等情节铺设展开,编导设置了一系列的巧合冲突,甚至还在金冷二人的感情中虚设了一个第三者欧阳于坚。巧合冲突的情节设置虽制造了爱情的噱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冲淡了爱情的真实感,爱情悲剧意识也因此消解。

另外,电视剧人物形象的美化削弱了爱情悲剧警示力量。剧中金燕西是由年轻帅气的陈坤主演,在编导的设置下成了一个专情浪漫的美少年,俨然是一个现代版的“贾宝玉”,与小说中的形象不同,甚至有些背道而驰,小说中的金燕西是一个始乱终弃、纨绔子弟形象,电视剧无疑对金燕西进行了美化;冷清秋的主演董洁是以“玉女”形象出道,她的长相和气质都很适合“冷清秋”,电视剧努力将冷清秋打造成一个清高自持的才女形象,比如小说中金冷是奉子成婚,电视剧所展示的是瓜熟蒂落的结合方式。男女主人公近乎完美的形象虽然契合了观众对“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审美想象和心理追求,满足了大众的白日梦。然而“优秀的文学需要思想的沉淀,它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白日梦,但是又不能溺爱大众,另一方面又要对这白日梦敲几下警钟”[6] ,但电视剧中金冷的爱情悲剧却因美化了的主体形象而大打折扣,这个爱情悲剧的警示意义也随之削弱。

金粉世家电视剧第40集(视觉盛宴下的精神空巢)(3)

(二)文化内涵淡化

张恨水的作品多以传统文化为本,然而他在时代的氛围中并不显得故步自封,与“鸳鸯蝴蝶”派作家相比,表现得更能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相信科学与民主,所以他的作品又流露出现代文化的因子,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文化,《金粉世家》也不例外。但是,电视剧却没有对小说文本的双重文化加以深究,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作品形式上。《金粉世家》是章回体小说,用的是旧的小说形式,然而作者又在这章回体小说的框架内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安排写作表,注重人物性格与情节的逻辑发展,并且还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小说惯用的心理描写。这传统与现代小说创作技巧的结合折射了作者及文本的双重文化思想,由此,文本的文化内涵得以展示。而电视剧运用的是现代视觉性技巧,呈现的是一种画面感,人物语言行为更多流露出一种现代色彩,电视剧也就无法更好地展示文本的双重文化形式。

二是在人物思想观念上。原作中着力塑造了一个受新学影响而又具有传统思想的———新旧参半的冷清秋形象。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又有着“齐大非偶”的婚姻观念,对爱情的追求不是果敢决绝的,而有一种隐忍色彩。原作中的冷清秋所携带的新旧文化思想是统一的矛盾体,共同指向作者的文化观念;剧中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富有才情、清高自持的冷清秋,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热爱新诗、参加学潮的冷清秋。剧中虽也设置了冷清秋新旧思想的两个方面,但这二者分别指向了两个极端,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冷清秋的性格逻辑发展受制于此。

三是在佛学思想上。《金粉世家》以金冷爱情故事为主线,它的核心思想是“空”,这个“空”集中表现在小说佛学思想的渗入,小说中从引子开始就流露出浓厚的佛学色彩,张恨水在序中也说“嗟夫!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7] 188,从序、引子到清秋抄写佛经,金太太隐居西山再到尾声,佛学思想贯穿小说始终。作者将传统的佛学思想渗入到现代婚姻家庭中,调和出一种体现现代观念的佛学思想,并上升到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层面。而电视剧仅仅将佛学思想具体化为金太太因求心静念佛和小怜为情出家,成为一种简化了的人物出逃方式,淡化了文本精妙的佛学思想和内涵以及降低了佛学思想与现代思想结合的可能性。总之,剧中展现更多的是较为尖锐的文化冲突,新文化与旧文化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并未能表现出小说新旧杂糅的文化思想,文化内涵也因此弱化。

(三)政治观念强化

电视剧《金粉世家》在政治观念表达上较之原著有一定的强化,集中表现在政治斗争、学潮运动等情节的设置上,然而这种虚设的政治情节只是在形式上提供了一种场面效应,不但没有增加多少精神深度,反而适得其反,曲解了作者的政治观念。

电视剧《金粉世家》在文本之外设置了金铨与白雄起的政治斗争以及学潮运动等有关政治时局的情节,虽然这也比较符合时代特色,但是与张恨水当时的思想出入很大。张恨水在《金粉世家》自序中说:“而吾所言,或又不至于陷读者于不义,是亦足矣。主义非吾所敢谈也,文章亦非吾所敢谈也。吾作小说,令人读之而不否认其为小说,便已毕其使命矣。”[7] 189虽有自谦之意,但是张恨水早期的小说创作以社会言情为主,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张恨水后期的作品中流露出有关民族、政治的时代话语。张恨水在本质上仍是一个改良文学家,并不是一位激进的革命文学家。他在写作《金粉世家》时以社会言情为主,对政治时局鲜有触及;电视剧《金粉世家》在没有对张恨水进行充分研究的情况下,以金铨和白雄起政治斗争为暗线,全剧的开端以白雄起和白秀珠的一段有关《阴谋与爱情》电影的对话,就埋下了“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基调,白雄起的形象已被政治化,他对妹妹白秀珠和燕西的感情是建立在政治基础上的。

另外,电视剧设置了金铨的私生子欧阳于坚作为代表与金铨谈判,金铨的六女儿润之与新派诗人浩然恋爱并组织学生运动等情节,无疑制造了许多政治戏码。编导甚至以歪曲金铨四女婿刘守华的形象来达成政治预设,将其娶日本姨太太上升为政治高度。当感情被政治化,一方面基于人性的感情内涵被泛化为政治符码,另一方面,所谓政治的意味也因单薄的感情而愈发薄弱,电视剧的政治情节设置有点“革命 恋爱”的模式。同时,强化的政治观念也削弱了作品的平民意识。张恨水并没有以启蒙姿态以笔代刀对他笔下的人物进行人性的解剖,更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的革命诉求,他只是以新闻人和报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本着“叙述人生”的写作观念进行创作,作品中体现的是一种平民意识。

三、精神空巢形成原因

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掀起,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也在中国流行起来,消费主义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加入到消费主义的大军之中,如今的社会被一股消费文化驱动,这种驱动使得许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电视剧《金粉世家》的热播正是消费文化的产物。另外,一部文学经典若要搬上荧幕,免不了被改编的命运,在客观上是由于小说文本与影视作品二者的传播媒介不同。小说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而电视剧是以声画为媒介的,文字媒介的特点在于能指和所指的分离,声画语言的突出特征是画面即所指,这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呈现面貌。电视剧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演化为一种直观性的表达,为了这种直观性表达的流畅,势必会抽离由文字符号所构建的复杂结构、自由叙事以及符码意义。所以,为使情节进展更为流畅,观众更易接受,电视剧《金粉世家》在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了改编。电视剧《金粉世家》的改编除了时代文化和传播媒介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还是受到编导的理论素养、审美认知及价值追求等主观因素影响。

(一)片面解读文本

电视剧《金粉世家》的导演李大为,在拍摄《金粉世家》才三十出头,是一位年轻的导演。剧中俊美的偶像,绚烂的场景,诗意的台词,唯美的音乐都能体现他年轻的心态。他年轻和细腻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电视剧《金粉世家》的剧情走向,他对原著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一个是主人公的性格定位上,另一个是现代的语言和观念”[4] ,并认为原著“有它的弱点,有些东西它没有展开,所以看小说的时候比较沉重,缺乏一些鲜活的东西”[8] 。虽然他没有明示“鲜活的东西”具体指什么,但他表明在创作时最关注的是故事,而最关键的又是这个故事能不能让他心动、震撼,他还说“《金》剧的核心是情感故事”[9] 。从电视剧所呈现的面目来看,这“鲜活的东西”不过是对爱情故事的渲染。

基于个人审美认知以及对文本的感知,为了攫取一点“鲜活的东西”,李大为将原著中的爱情线索剥离出来,极尽渲染,强化了爱情故事,但却削弱了文本的内在意蕴。这即是选取一点来加以渲染,片面解读文本的体现。这种片面的解读和抽离使得电视剧《金粉世家》囿于爱情故事的框架中,与原著的本来面目相差甚远,以至于张恨水的儿子称“电视剧版的《金粉世家》,我看除了名字和父亲的《金粉世家》相同外,其他没有任何相同的了”[10] 。爱情故事当然不能支撑百万巨制的内容,为了弥补这种缺陷,编导就利用声画符号的优势,突出其视听功能,极力营造炫目的画面感和逼真的现场感,极力为观众打造一场视觉盛宴,努力再造“金粉之势”,以期对精神空巢作一种技术上和形式上的修饰。

所以,电视剧《金粉世家》虽然依托原著,但是更大程度上偏离了原著,在百万巨制的文本前内容过于单薄,如果对经典文本的改编若以牺牲文本为代价,本身也很难成为经典,只能沦为视觉盛宴下的精神空巢。

(二)作者研究盲区

文学文本是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一个载体,作者借此可表达哲理情思。《金粉世家》中多流露出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思想观念。比如,《金粉世家》的悲剧基调因作者家庭的变故而加深并流露出一种佛学思想:《金粉世家》的写作历时六年,当作尾声时,作者的幼女和长女不幸相继离世,令其悲伤不已,这种悲伤之情被作者随笔插入文中,遂有“人生事之不可捉摸”[7] 189之感。所以,对文本解读的同时,也应对作者加以研究方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意蕴。

电视剧《金粉世家》的改编却没有对作者进行专业研究,据张恨水研究专家徐礼传了解,“《金粉世家》的改编工作没有征求任何张恨水研究人员的意见”[11] 。在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编导仅仅凭借自己对文本以及张恨水的理解,就对文本进行了改编,实为不妥。电视剧《金粉世家》完全忽视了作者的价值立场与思想表达,比如编导基于对民国的印象式理解,生搬硬套地设置了政治斗争等情节,这严重背离了作者的初衷,与作者的改良思想极不协调。这种对作者缺乏考证和理据的改编,自然失却了原著中的意味,呈现的只是一种通俗的言情剧。

编导如果能与张恨水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对张恨水进行一定的研究,可能会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曲解或者背离作者思想的情节。总之,影视改编立足文本的同时,也应当认真研究作者的思想,力图较为全面地展示原作的内蕴。

(三)功利迎合观众

这是一个消费盛行的时代,消费形式多种多样,由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生活空间的区隔化,人们习惯了加工流水线上的复制式批量生产,更倾向于一种快餐式文化的娱乐性。在一个快餐式文化的消费时代,能够静心品味经典的时间和空间都在缩减,面对精神食粮,吞咽代替咀嚼,时代文化催生了一大批以短暂满足感官刺激,追求娱乐需求的观众。只有满足大众的需求才能保证收视率,为了取得收视率赢得利润,这就需要走一条适合大众的娱乐性路子。

1993年大学毕业后,李大为进入香港电影市场,开始正式学习商业片的拍摄流程,接触了比较纯粹的所谓“商业化运作”,他清楚地认识到“通过现在的形势,起步一定是在市场的基础上。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拍片,要面对投资商、观众,如果让他们都失望了,那你的路便会越发局促。”因此,编导为了追求市场利益以及迎合大众娱乐性需求,面对不同层次的观众,牺牲少数人,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对原著进行改编,新置了诸如“三角恋”、“私生子”、政治斗争等一系列背离原著精神却符合大众娱乐性要求的桥段,并且精心包装演员,巨资搭设场景,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

另外,电视剧《金粉世家》收视率颇高,李大为披露了电视剧的三大看点[9] :一是“俊美偶像拍民国戏”,二是“香港新锐造型美”,三是“灿烂场面津津乐道”。他表明“喜欢在情感高潮点和细节上下功夫”[9] 。导演李大为自己所津津乐道的也只是停留在演员、造型、场面等形式上,这足以说明他只是依据观众喜好,力图在打造一场视觉盛宴,而完全忽略了作品的内在深蕴。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用一场视觉盛宴足以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时,对文本内在深蕴的探讨已“不合时宜”,电视剧自然沦为了精神空巢。

四、结语

文学经典由口耳相传到印刷传播再到影视改编,经典的传承朝着多元化的路子发展,然而电视剧《金粉世家》对经典文本仅仅起到了宣传作用,却未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着实是一件憾事。如果经典文本的影视改编仅仅满足大众的娱乐性要求,长此以往,受众的审美认知水平也随之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经典被束之高阁,这是文化的悲剧。因此,我们需要经典文本的影视改编,但是也更需要容娱乐与艺术为一体的影视剧,我们需要视觉的盛宴同时也需要精神的飨宴,不能让经典文本的思想意蕴在炫目的视觉盛宴下演变成一座精神的空巢,而是让文学经典以多元的路径传承下去,为大众所欣赏,提升大众的审美认知水平,营造一种时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