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曲艺三弦书 他默默地走在南阳曲艺的这片热土上(1)

李文武(右)与南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文华探讨创作 全媒体记者 黄翠 文/图

直播南阳讯 初夏,骄阳。74岁的李文武本可以在家享清福,但为了培养曲艺后继人才,他毫不犹豫地当起了园丁;为了南阳曲艺的发展,他退而不休,写剧本、开研讨会、协助筹划各种曲艺活动……

60年如一日,在南阳曲艺这片热土上,李文武坚守着、传承着,做一片绿叶、一块砖头,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难怪,近日,他被写进《南阳名人研究》现代文化名人卷的曲艺篇。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曲艺名家,并倾听了他的曲艺人生……

“到哪里都可以”,甘当曲坛的一块砖

南阳是曲艺之乡,在农村,曲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李文武从小受民间曲艺的熏陶和影响,13岁便考入南阳县戏校……

1960年,李文武作为“苗子”选入南阳市曲艺队,主学三弦和曲艺表演。这期间,不论严寒酷暑,每天清晨5点,他都坚持练习,正是这份热爱和勤奋,使他拥有了过硬的基本功。1964年,河南省举办革命现代曲艺观摩汇演,他被选入南阳专署(现南阳市)代表队赴郑参赛,在省城汇演的一个多月里,他抓着时机向曲艺名家学习相声、快板等多种曲艺形式……正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给李文武打下了结实和深厚的曲艺基础。

1965年,南阳专署文工团成立,需要一批曲艺人才,李文武调入其中。后又调入南阳专区(现南阳市)曲剧团、文工团、南阳市文联……只要曲艺界需要,李文武都会义无反顾地奔去,“只要能为南阳曲艺贡献一分力量,我到哪里都可以”。

60载坚守,不管在曲艺界任何岗位,工作环境有多艰苦,李文武都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2014年,在中国“曲艺之乡”建设20周年表彰大会中,他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先进曲艺工作者”称号。

“为群众服务”,剑走偏锋的创作之路

李文武不仅是演员,也是作者,还是评论者。几十年来,他把对曲艺的热爱和执著,变成了一种坚强的支撑和一种无声的力量。

细品李文武的作品,既有传统曲艺的根,又有新时代的意,他用作品反映生活,又用理论文章总结探索,两者相互支撑,互为因果。他创作的三弦书《王铁嘴卖针》(合作)在1986年全国新曲(书)目比赛中获作品三等奖;三弦书《陈有富待客》在1994年的《曲艺》杂志“写河南人”全国曲艺征文中获一等奖;三弦书《咱娘》在201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全国优秀作品评奖中获铜奖;三弦书《靠山》在2018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曲艺“牡丹奖”大赛中获节目入围奖和文学提名奖……

“小视角、大视野,小人物、大情怀,小细节、大意味,小事件、大格局,小情调、大智慧,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能够得到巧妙结合”“有独特的语言结构,明快响亮,节奏感强,富于表现力”……中国曲协副秘书长黄群、当代知名曲艺家李广宇曾对李文武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

“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而不是花架子,更不是无魂的躯壳”“目前的文艺创作和演出存在着‘两张皮’现象,长此以往,将对曲艺事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文艺批评是文艺前进的灯塔,是导航仪。李文武为了曲艺的发展,还敢于大胆直言,《反思曲艺创作及其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等论文,曾多次在《曲艺》杂志刊发,并引起中国曲协的关注和思考。

“我想尽全力”,希望曲艺能薪火相传

“我对南阳曲艺始终放不下。”2006年,李文武退休后,依然为了南阳曲艺的传承发展而努力着、忙碌着:多次参与组织筹划或指导向省里报送的曲艺节目;多次下基层调研专业演出团队、民间演出队伍的发展和生存状况,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为了让曲艺重放光彩,多次参加研讨会,并献言献策;为了传承,只要有人想学曲艺,李文武都愿意倾囊相授免费指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0年来,李文武对南阳曲艺不离不弃,这份坚守与情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南阳曲艺的精神和希望……

编辑:齐杰

初审:周若愚

终审:柏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