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乡村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在祖国大地上徐徐展开。

编者按

全面小康路上,他们与家乡共成长。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其中的他们有着切身的感受,在这里,呈现他们对家乡的别样观察,倾听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告白,共同触摸小康温度,一起感受小康成就。

瞿嘉丽:蜂糖李发出的“甜蜜号令”

瞿嘉丽的庭院,院子不大,花草众多,有兰草、菊花、桂花树等近二十种绿植,她把花花草草照顾得特别好,院子里绿色盎然,是安龙县龙山镇老场坝居委会最美的庭院。她还在离老场坝居委会不远的北乡村租了300亩土地用来发展“蜂糖李”产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瞿嘉丽的创业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庭院花草的种植,使她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就想,花草能绿化,水果也一样,那能不能在附近种些有经济价值的水果。”瞿嘉丽和丈夫商量可以种一些市场价值高的绿色水果,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我和我的家乡续集(我和我的家乡二)(1)

分拣包装蜂糖李

“蜂糖李”是特色品种,生长环境独特、品种独特、口感独特,龙山镇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和气候条件有利于种植“蜂糖李”。于是,瞿嘉丽便在北乡村开启了“蜂糖李”种植事业。

很难想象,如今种满李子树的山坡曾是一片荒山。“基地离村里不远,骑车十几分钟就到了。基地里面一年四季都需要人打整,春天消毒杀菌,疏花疏果;夏天修剪枝条;秋天施有机肥;冬天清园杀菌。到采摘季节,得请60多个人来帮忙。”瞿嘉丽说,到蜂糖李基地务工的都是村里的乡亲,他们以前要么种庄稼,要么接些私人修房子的活路来做,但大部分情况都是“接了上家没下家”,或是忙一阵子、闲一阵子,收入低还不稳定。瞿嘉丽让这些村民来基地务工,根据工种不同,普通工人一天至少可以拿70元的工钱,技术工一天有100多元。

2018年,瞿嘉丽种的“蜂糖李”首次挂果,但受天气影响,只有5万多元的收入。不过,她相信一年更比一年好,并坚持管护果树,2019年、2020年、2021年收益都不错。

我和我的家乡续集(我和我的家乡二)(2)

青翠诱人的蜂糖李

今年7月中旬,基地里的“蜂糖李”迎来了大丰收,3万多斤“蜂糖李”被采摘、分拣、装车发往贵阳等地。瞿嘉丽介绍,有上门收货的,有线上下单邮寄的,也有零售的,七七八八算下来,今年一共卖得40多万元。

如今,“蜂糖李”绿了山头,富了农民,基地每年带动就业1000余人次,发放务工费10万元左右。

“多亏政策支持,我才有信心把产业发展好,希望可以带动更多周边农户一起开荒种蜂糖李,将蜂糖李打造成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瞿嘉丽说。

林雪玉:“外来媳妇”带领村民蹚出甜蜜致富路

对于在广东长大的林雪玉而言,她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道路会与爱人的家乡——兴仁市大山镇猪槽箐村牢牢捆绑在一起。

猪槽箐村山高坡陡,缺水少土,是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曾经也是兴仁市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2003年,林雪玉随老公第一次来到猪槽箐村,看到村里的景象完全惊呆了。

我和我的家乡续集(我和我的家乡二)(3)

“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俯瞰图

“这样的村子,我只在电视剧里才看到过。”林雪玉回忆道,“当时,家里没有信号,要打电话,只能跑去山上。水源非常紧缺,当地人都是去山上排队挑水,连洗脸水都舍不得倒,要留着喂猪、喂羊。”林雪玉只住了几个月,就和爱人一起外出务工。那时的林雪玉只是想着每年回来看望老人,还没有在这里安家常住的想法。

2014年年底,为了照顾家中生病的老人,林玉雪一家回到村里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深深地影响了林雪玉,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与村民的相处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猪槽箐村和繁华城市的差距。”林雪玉决定不再外出务工,留在村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2015年,林雪玉担任猪槽箐村村治保主任,她几乎每天都在走家串户,和当地村民谈家事、调解纠纷。这段经历也为她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6年,林雪玉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村妇联主席。

在林雪玉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专项攻坚组,在2018年元旦前夕,硬化完成了全村8.45公里通组道路、9公里串户路。同时,完成庭院硬化3300平方米、太阳能路灯安装790盏、安装卫生厕所294户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林雪玉等村干部的不懈努力,2018年,猪槽箐村退出贫困村。

我和我的家乡续集(我和我的家乡二)(4)

林雪玉(右)查看葡萄长势

“要让猪槽箐村彻底脱胎换骨,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产业是基础。只有当一个村有了支柱性产业,老百姓才有盼头,才会有改变的机遇。”林雪玉说,她一直在思考,在石漠化情况严重的猪槽箐村,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最合适,同时,这个产业还可以解决部分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的就近务工问题?

经过多次考察调研,林雪玉发现,“阳光玫瑰”葡萄的地理条件要求在1100米左右的海拔,而猪槽箐村的海拔高度大概在1200米左右,刚好合适。于是,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被初步定为猪槽箐村的发展产业之一。

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林雪玉带领村干部争取到对口帮扶资金478万元。资金问题解决了,但是,大部分村民却不愿意拿出土地来流转。

“在猪槽箐村,土质好、比较平坦的土地本来就比较少,让老百姓拿出自家的好土地来种植葡萄,他们肯定会有想法。”林雪玉说。

为了顺利完成土地流转,林雪玉聘请了专业的测绘公司,对要流转的土地面积进行测量记录,保存土地流转依据,让老百姓放心。同时,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对自家长辈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栽种葡萄的好处。最终,种植葡萄所需的200亩土地得以成功流转。

2019年1月,作为大山镇猪槽箐村光亮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林雪玉代表猪槽箐村民委员会注册成立了贵州信广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 合作社 农户 基地”的模式种植“阳光玫瑰”葡萄。

经过精心管护,2021年,基地的葡萄迎来了首次采收期,吸引了大量外地采购商和本地游客前来采购和进园体验采摘。自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以来,村民们除了获得土地流转费和分红外,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2021年1月至12月,葡萄基地用工人数达6000多人(次),发放务工工资56万元。

如今的猪槽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庭院绿化了,村容村貌好了,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到了晚上,村里更是亮堂堂的,走夜路再也不用害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林雪玉的努力。

“猪槽箐村算是我的‘第二故乡’,能让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做的这些努力不值一提。”谈及未来,林雪玉说,今后会继续发展村里的产业,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贺芝华:一盆一景一世界 一匠一心一情怀

漫步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的鱼龙村,高矮花木万紫千红,空气中散发着芬芳气息,“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已成为该村不少小院的标配,“颜值爆表”的庭院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村里有名的盆景种植“高手”贺芝华为村里的发展变化做了不少贡献。“养花是银罐子,做盆景是金罐子。”盆景观赏价值高,对村容村貌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发展盆景产业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有利于搞活经济,增加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坚守盆景文化32年来,贺芝华带动同村的17户村民种植盆景,将小盆景做出大文章,实现“颜”与“值”兼收。

我和我的家乡续集(我和我的家乡二)(5)

贺芝华在修枝 唐蓉 摄

今年51岁的贺芝华从小对花草树木有着浓厚的兴趣。从1990年开始,贺芝华就开始专心研究盆景,从起初的几亩花卉种植干起,到后面去外省苦心学习技术,从育苗的扦插、播种、上盆、施肥、病虫害防治到市场销售等,他渐渐学会了花卉的整套育苗、栽培管理和销售等技术,成为村上最早种植盆景的人。

如今,贺芝华的花卉种植园已成了鱼龙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平时上门直接采购的客户络绎不绝。他还通过微信、抖音等发布盆景售卖动态,感兴趣、有需要的客户会主动联系,然后售卖到广东、福建、安徽、山东等地。

除了自己发展盆景事业,贺芝华还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们传授了盆景技术,教他们怎么种、怎么修枝、怎么栽培。

我和我的家乡续集(我和我的家乡二)(6)

鱼龙村人工湿地 唐蓉 摄

“我是贺芝华学师队伍中的一员,以前是泥水工,2016年开始跟着贺师傅学习盆景养护管理。盆景种植不仅可以美化、绿化庭院,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村民田成刚很感激贺芝华,如今他家的盆景事业也是如火如荼,庭院小道两侧,房屋前后摆满了盆景,错落有致,风景优美。

为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推动盆景产业加快发展,贺芝华在2020年9月成立了兴义市峰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盆景产业。目前,种植园内的盆景卖到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今年4月,贺芝华筹备的杜鹃园也正式开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采购。“我会继续坚守盆景事业,带动大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富’。”贺芝华说。

(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姚廷婷 舒鹏倩)

(责任编辑 韦夏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