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迎客松,别时折柳枝。昨晚,温暖圣洁的闭幕式在鸟巢上演,至此,2022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回眸过去这17天,无数热血与感动仍历历在目。

美轮美奂的鸟巢地屏,带人们进入唯美浪漫的冰雪世界;激光雕刻的冰雪五环、汇聚而成的雪花火炬,背后是设计团队几十万张废稿;揉进硬核科技的“飞扬”火炬外壳,扛住了“冰与火”的淬炼……你知道吗?巨型LED屏、“大雪花”、“飞扬”火炬,本届冬奥会这些精彩呈现的背后,都蕴藏着上海力量、嘉定元素。

在很少下雪的申城,来自上海的团队们也成为冬奥会背后的“小小雪花”,用科技与想象点亮世界。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始冬奥会造雪(冬奥会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背后)(1)

图说:利亚德·蓝硕文化艺术科创基地 受访者供图(下同)

地屏:全球最大的LED三维立体舞台

圆满呈现,完美无瑕!昨夜,当冬奥会闭幕式落下帷幕,利亚德集团冬奥会开闭幕式技术负责人王加志长舒一口气。

闭幕式上,从雪花冰车到折柳寄情,再到下一届冬奥会东道主、意大利的米兰与科尔蒂纳丹佩佐的8分钟主题表演……鸟巢体育馆内1.1万平方米LED地屏,再度大放异彩。这些高精电子设备,经受住了前几天北京强降雪的考验。

回首2月4日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地屏的冰面与竖屏的冰瀑组成了一个绝美大气的冰雪世界。人们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看到中国书法与山水画的韵味,而当现场的水变成冰时,一个360度裸眼3D数字装置化作“冰立方”,运动人形宛如激光刀刻,飞舞其上,充满科技感。

“本届冬奥会颠覆了传统演出舞台的空间结构,实现人屏互动,打造出数字化多维空间特效。”王加志告诉记者,这离不开各方团队的努力付出,也得益于利亚德集团参与打造的世界上最大LED三维立体舞台。“即使身处冬季-20℃低温环境,以及演员高强度彩排踩踏、设备机械的碾压下,我们每一块LED显示模块都能稳定呈现超8K高清视频流畅的画面效果。”

事实上,利亚德也是“双奥企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利亚德参与呈现近6000平米的巨型LED屏画卷,搭载4万多颗LED灯珠的梦幻五环。巨大的卷轴缓缓展开的那一刻,惊艳世界。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始冬奥会造雪(冬奥会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背后)(2)

图说:施工人员搭建开幕式“冰瀑”

“14年间,显示技术发生了巨大进步。”王加志介绍,首先是LED显示屏分辨率大大提高,2008年地屏画卷分辨率相当于4台高清电视拼接,而2022年冬奥会地屏的分辨率超过8K,相当于64台高清电视拼接而成,LED屏幕像素间距从2008年的20mm缩小到了2022年的5mm。“更高的分辨率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高、难度大,非常有技术含量,但这些挑战都被攻克了。”

不仅如此,本届冬奥会的LED地屏表面还加装了防水、防滑、抗眩光、抗摩尔纹、防滑雾化面罩,为摄像转播提供全焦段无杂波、无干扰的纯净视频显示画面。

去年,利亚德华东地区总部利亚德·蓝硕文化艺术科创基地在嘉定南翔工业园设立。如果你去参观,会发现这里的展示空间具有多重功能,提升使用价值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企业展厅,也是一个数字美术馆。纯白外墙上镂空雕刻出精细的鲜花形状,步入其中,形状各异的LED屏化身为新型墙面材料。不经意间,在转角处就能邂逅裸眼3D,感受身临其境的科技感。

“本届冬奥会给显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机会更多,也意味着挑战更大。”利亚德集团董事、蓝硕文化负责人陈剑表示,他们将专注于高端创意LED显示系统方案与专业制造,打造多重数字化生态。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始冬奥会造雪(冬奥会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背后)(3)

图说:《构建一朵雪花》

大雪花:几十万张废稿“堆出”美轮美奂

昨晚闭幕式开场,孩子们手中的雪花灯笼点亮会徽,曾经贯穿开幕式的“一朵雪花”的故事在此延续。空中,当闪亮的大雪花火炬再次出现,过去上百个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日子,又浮现在核子章鱼工作室冬奥会视效团队的眼前。

核子章鱼工作室位于嘉定南翔环球ACG产业基地。这支年轻的团队,参与了冬奥会开幕式视觉开发与设计,重点参与《冰雪五环》《构建一朵雪花》两个重要仪式环节的创作制作。

“去年有一天,宋老板和黄老板把我们叫到小房间说,有一个极其保密的项目需要参与,连自己的家人都不可以告诉!”主美孙超平回忆道,原来这个项目就是本次冬奥会的开幕式。他所说的“宋老板和黄老板”,是核子章鱼工作室的两位创始人宋岳峰和黄晨。宋岳峰结识冬奥会开幕式的视效总监王志鸥已有多年,去年4月受王志鸥邀请参与冬奥会开幕式设计。

作为唯一一支参加开幕式视频视效创作、制作的上海团队,核子章鱼派出了团队最强阵容。“我们平时主要是做CG动画的,所以刚开始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和另一家视效公司黑弓一起合作,完成《冰雪五环》。到去年8月份,我们又接到了制作《构建一朵雪花》这个环节的任务。”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始冬奥会造雪(冬奥会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背后)(4)

图说:手稿

黄晨回忆,《构建一朵雪花》在去年9月前还只是一个概念——96朵国家或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汇聚成火炬,表现世界大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的一个月里不断细化,形成了现在的表演流程。”时间紧迫、规模庞大,成为难点所在。

上海很少下雪。就在团队为了“雪花”设计冥思苦想几易其稿时,去年10月初,北京遇到寒潮下了一场大雪。“我当时接到导演电话说:‘你,现在,就现在,去外面找个路灯、车灯,好好去看雪。太美了,多拍参考!’”于是,在外面大风大雪中冻了一个小时后,黄晨拍摄了大量的参考素材,后一版雪花效果果然顺利地一稿过。

对于设计团队而言,导演的要求很纯粹,但同时也是最难的地方。比如,要求做“一块世界上最纯净的冰”。“这到底怎么体现?现场能落实到什么程度?水墨人形和冰块的关系是怎样的?那一滴下落的墨滴如何体现?”宋岳峰复盘了当时遇到的一道道“坎”。

为了让冰块达到导演想要的“真实”“通透”“以假乱真”,公司的小伙伴们在冰箱冻了一些真冰作为参考,发现冻出来的冰块里都含有空气和一些杂质成分。他们并不气馁,又找到了鸡尾酒吧的冰块供应商,购买了大块纯净的真冰,拍摄了各种环境下冰块的视觉表现,来作为材质效果参考。

从冰雪五环到构建雪花,最终,几十万张废稿堆出了美轮美奂的冬奥视效。能在世界观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动画作品,让不少团队成员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次参与冬奥开幕式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历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黄晨说,“我们致力于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想做充满中国风格的动画。”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始冬奥会造雪(冬奥会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背后)(5)

图说:“飞扬”火炬 图源:上海嘉定

火炬:揉进硬科技扛住“冰与火”

自下而上的内外双层结构如丝带飘舞,和飞扬的圣火融为一体——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一经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位于嘉定的中核集团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研发团队参与了“飞扬”火炬外壳成型技术研发,与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团队携手攻关,让冬奥火炬在“冰与火”的双重考验中傲然挺立。

这是一支形态开放、姿态包容的火炬,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美感和力量,还“揉”进了硬核科技。

根据“轻、固、美”的总体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冬奥火炬外壳材料的首选。而如何让火炬不仅要耐火、抗高温,还要耐极寒,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一般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如羽毛球拍、网球拍等,只能耐受200℃左右,而此次冬奥火炬使用的是800℃氢气燃烧环境,这是一次全新挑战。”中核集团核工业第八研究所总工程师徐哲军说。

为此,上海石化与中核八所一起攻关,创造性地采用碳陶复合材料专用成型技术。“对火炬上半段燃烧端进行1000℃高温陶瓷化,以让火炬适应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徐哲军告诉记者,“这样处理让火炬既耐烧又坚固。”

解决了高温燃烧问题,如何能让“艺术品”级的火炬造型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始冬奥会造雪(冬奥会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背后)(6)

图说:工作人员打磨火炬外壳 图源:上海嘉定

经过约半年的研究、5种以上方案“复盘”,最终,研发团队采用专用设备薄壁精密缠绕成型技术和超硬异型复合材料数控切削技术,实现了火炬外壳的精确控制以及“丝带飘舞”的完美曲线,高度还原了火炬外形的艺术设计之美。

“最难的还是整个火炬上端耐高温陶瓷部件的制备,它属于一个薄壁、异型、壳体的陶瓷材料,比传统型部件的制备难上数倍。”中核八所所长助理沈伟说,“在整个过程中,研发团队先后加工了15套左右模具,完成了100多件样品的试制之后,才确定了整个火炬批量制造的成型工艺方案。”

“主火炬上升的那一刻,心中满是骄傲和自豪。”在徐哲军看来,火炬壳成型技术是中核集团和中国石化、中核浦原和上海石化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这是来自不同领域研发和制作团队的智慧结晶。”

昨晚,2022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缓缓熄灭。这届冬奥会注定成为一个经典传奇,在世界人民心头铭记。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