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鱼渔课堂和各位家长一起来说说熊孩子。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如何给孩子讲小猫钓鱼(为什么会有熊孩子)(1)

熊孩子为什么是熊孩子?那就得先说说什么是"熊"?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翻译过来就是:任性,无下限。

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翻译过来就是:下限是规则,上限是道德。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翻译过来就是:下限是规则,无上限,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受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如何给孩子讲小猫钓鱼(为什么会有熊孩子)(2)

有点复杂?鱼渔课堂小编一句话总结:每个人都是天使与恶魔的复合体。每个人的人格结构都是不同的。

然而,小孩子刚出生是不具有任何社会属性的,他们很纯粹,100%都是本我。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熊孩子"。他们的自我逐渐产生来自于家庭,再后来接触社会,跟社区、幼儿园接触后"自我"在增加,也会有些许的"超我"出现,比如集体荣誉感啊、帮助别人啊。经历过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这时候,熊孩子才不"熊"了。孩子就是个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到底想种个什么,家长说了算。

家长想种什么呢?

第一,能成才。成才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第二,别吃亏。吃亏家长会心疼,长大了也会被优胜劣汰淘汰掉。

什么样能成才呢?"学习成绩好呗。"

什么样不吃亏呢?"能打呗,看谁的拳头硬。你打我一拳,我给你一脚;你打我一次,我叫一群人,一次把你打服了。"

家长如此,学校呢?

"天天抓学习、抓升学率,老师们够累了。你们家长们没教育好的都扔给学校?这锅,学校背不起。"

好吧。鱼渔课堂小编似乎看到了郁郁葱葱的丛林中,丛林法则起着绝对指导作用。没错。我们的规则不够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几乎无法可依;成年人犯罪也常以"间歇性精神病"逍遥法外;出了问题,总能有办法"捞"出来……当法律这个规则模糊不清的时候,人格的边界就会悄悄向本我偏移……看看道德呢?"扶不扶"这么简单的问题社会居然讨论了这么多年,就不要指望道德起什么约束作用了。

好吧,规则和道德两条准绳都若隐若现的话,整个社会只能悄悄地滑落到"丛林时代",由"丛林法则"说了算。直到——以暴力逍遥的留学生遇到了美国法律——当事人至今还在美国服刑,他们的父母也因妨碍司法被抓;藐视规则的女孩遇到了丛林里真正的霸主"老虎"——无论再怎么诉讼,也没办法挽回老妈的生命了……

并不是说美国的法律多么好,美国的法律也是从农奴制度慢慢演进过来的。社会的基本趋势就是形成规则,一个能够让大多数普通人接受和生存的规则。如果一直由丛林法则指导,结果就是强的被更强的干掉,弱者们团结起来把更强的干掉。当教育不起作用的时候,惩罚就会起作用。

其实,活到这把年纪,大部分家长都是有规则感的,只是在环境的作用下,规则和道德的约束力在降低,他们感到了不平,他们的规则感发生了偏移。大人们变得越来越"熊"。换个环境的话,他们的"熊"就会变回来。但"熊孩子"不会变回来,因为规则感压根就没形成,他们以为世界就是"熊世界"。如果你爱他,请让他别再"熊",如果你恨他,请让他继续"熊"下去。

如何给孩子讲小猫钓鱼(为什么会有熊孩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