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是很多疾病最基础、最普遍的治疗途径。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打针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头皮钢针、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到静脉输液港,基本解决了患者打针的问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困难的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老年科全国闻名,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达到90岁,长期的治疗往往让他们的静脉“千疮百孔”。更有因为静脉炎症和血栓而闭塞不通的老人,其常用的静脉通道已经无法使用。百岁老人李老伯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因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李老伯住院长达十几年,所有的打针方法都用遍了,上半身的所有血管都无法使用,脚上的血管也像头发丝一样细,要想实施治疗方案,开通静脉通路是关键。类似李老伯的情况,在老年科还有不少,陈贞静脉治疗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接到过其他科室的求助。
在老年科总护士长夏文兰的启发下,工作室成员吴妮慧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提出在下肢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案。一般来说,成年人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都是选择上肢的静脉作为穿刺的入路,要实施这个方案,需要选择大腿中上段的股静脉进行穿刺,然后将特制的导管头端一直放到紧靠心脏的大血管。
虽然大家都未曾尝试过类似的操作,下肢静脉导管的护理难度也非常大,但为了能解决患者面临的治疗通路难题,工作室成员讨论后决定要试一试。在取得医院的支持后,大家又对整个穿刺过程进行了反复讨论和模拟演练,以确保这项技术可以成功。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和解释后,工作室把李老伯作为经下肢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例患者。全国先进工作者、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工作室领衔人陈贞,具有十多年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经验,曾开创华东医院静脉治疗的先河,也曾多次为李老伯放置过静脉导管,因此,她当仁不让,接受了这次挑战。
体外测量导管放置长度、消毒、建立无菌操作区域、超声定位、穿刺、置管、成功!仅仅20分钟,华东医院第一例经下肢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顺利完成了,百岁老人的治疗难题得以解决。
但在随后进行X线导管定位时,团队发现导管留置位置有些过深,有引起心律失常的风险。工作室成员再次讨论后决定,要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为此,陈贞专门去请教了心外科和血管外科的医生,讨论导管放置在体内什么位置最合适:既能留置时间长又能减少在留置期间的并发症;既能达到最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又要保证导管不进入心脏,避免发生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在后续的穿刺中,小组成员不断对照置管前的体外测量数据与置管后的实际深度,科学分析,仔细求证,最终摸索出一套体外测量方法,它能够100%与体内最佳留置位置吻合。
如今,创新工作室已经为近20位患者实施了经下肢股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在护士们的精心护理下,这些导管的留置时间都能长达一年,在使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上,与上肢留置导管没有差异,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解决超高龄患者的输液问题,也为一些诸如头颈部巨大肿瘤或者胸部肿瘤压迫上腔静脉的特殊患者,打开了生命通道。
文/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