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克非

从二十四节气开幕,到十二生肖闭幕,从苍松迎客到折柳送别,仅有16天。

随着大雪花中心的主火炬缓缓落下,奥运五环重回鸟巢,那首耳熟能详的《我和你》再度唱响,随后,国际奥委会会旗徐徐落下,冬奥会主火炬缓缓熄灭,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双奥之城”北京圆满闭幕。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闭幕式致辞中四次使用中文,对中国各方面的支持表示感谢,并祝贺中国成为冰雪运动之国,他表示:“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对于全世界来说,北京第24届北京冬奥会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中国克服了困难,兑现了承诺。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示风采,拼搏奋进,留下了无数欢乐与泪水,北京的经历必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而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留下了这些足以令人骄傲振奋的回忆之外,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包容开放的思考,这一切都指向北京冬奥会开幕时的那句口号:

一起向未来。

9金4银2铜

本届北京冬奥会,中国奥运代表队夺得9金4银2铜,15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三名,以刷新历史金牌、奖牌总数的成绩创纪录收官,交出了一份令人骄傲的答卷。

中国奥运代表队夺得的9枚金牌均“含金量”很高。首次设项的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是我们的首金;任子威拿到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是男子短道速滑未来的增长点;高亭宇速度滑冰男子500米的金牌除了打破奥运纪录外,同样改写了冬奥项目速度滑冰男子项目无金的历史;雪上项目中谷爱凌、苏翊鸣、徐梦桃的4枚金牌都是中国运动员从未达到过的高度;齐广璞在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以及隋文静/韩聪在花样滑冰双人滑中得到的金牌,都是中国在冬奥会上阔别已久的冠军。

冰墩墩下架了还能上架吗(冰墩墩下班了)(1)

(北京冬奥会 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谷爱凌夺冠 图/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不仅如此,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相比,中国在北京冬奥会新增参赛项目包括冰球、雪橇2个大项,北欧两项等3个分项,首次实现冬奥会大项、分项的“全项目参赛”。

在北京冬奥会之前,我国获得的13枚冬奥会金牌中,只有1枚来自雪上项目。本届北京冬奥会,在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的9枚金牌中,5枚来自雪上项目。

无论参赛规模还是夺牌的数量,中国冰雪运动正在扭转冰强雪弱的局面,呈现出冰雪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尤其在冬奥会的基础大项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上,中国队不仅实现了满额参赛,还不断刷新历史最好成绩。男子冰球、跳台滑雪、北欧两项、雪车雪橇等35个小项,首次有中国选手出现在冬奥会赛场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冰墩墩下架了还能上架吗(冰墩墩下班了)(2)

(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苏翊鸣夺冠 图/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第一次亮相冬奥会的中国男子冰球队,虽然与加拿大、美国、德国分在“死亡之组”没有奇迹出现,但令观众振奋的是,几场比赛中,中国男子冰球队展现出来的敢打敢拼,落后不放弃的精神面貌和不屈的战斗力,最终成功实现冬奥赛场进球零的突破,已经非常出色地展现了中国冰球的面貌和未来发力的决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前,中国开展的冬奥会冰雪运动项目不足1/3,借举办北京冬奥会契机,冰雪运动获得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的发展机遇。

这15块奖牌,不仅实现了运动员们的奥运梦想,证明了科学训练和出色管理的效果,同样让国人对于较为生疏的冰雪竞赛项目有了更大的兴趣和了解。

审美和价值观的双重刷新

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手持金牌做奔跑状的身影,折射出我们对金牌的向往。而今,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仍是熊猫,冰壳内的手掌中却是一颗予人温暖的爱心。

赛场内外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抛开差异,友好地汇聚到一起,全世界也拥有一个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中国不仅对冰雪运动有热情,更对整个世界充满善意。

人们不再盯着冠军,反而是对失利者报以了最热烈的掌声和最真挚的鼓励,对于奖牌和冠军的执着降温,让我们得以去关注竞赛之外的点滴细节。

武大靖轻推任子威让其先走、苏翊鸣和他的日本教练佐藤康弘深情相拥、谷爱凌赛后轻松咀嚼馅饼、美国选手考德威尔激情庆祝徐梦桃夺冠……

还有在传统越野男子15公里比赛中,芬兰运动员伊沃·尼斯卡宁夺得冠军后始终站在终点前等待,直到最后一名哥伦比亚选手冲过终点线,为其送上拥抱。

不仅如此,“一片雪花都没有飘落过”的牙买加一如既往的参加了雪车的比赛;太平洋岛国美属萨摩亚光膀子旗手克伦普顿参加钢架雪车比赛;海地运动员理查森·维亚诺参加了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和男子回转项目……

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无望和挣扎,而是尊重与突破。这些都是金牌之外,北京冬奥会为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动,这些细节无关国界、历史、过往,更没有冲突、对峙、分歧,有的只是超越、奋进、协助以及享受。

包容、友善、热情、勇敢,这些属于奥运会的精神内核,和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和奉行的价值体系高度一致。在全方位信息传递和报道的情况下,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北京冬奥会,影响着世界也影响着国人。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托马斯·巴赫口中,在这样的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中,正这些细节是支撑了“真正”二字的深层次含义。

奥运会并非改变了大众的审美和价值观,更多地是唤醒了大众心中对于自由、向上、健康、阳光的形象追求,同时也激发了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冰墩墩下架了还能上架吗(冰墩墩下班了)(3)

(冰墩墩”亮相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 图/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就连“卖疯了”的吉祥物冰墩墩,同样都是对人们审美的一次修正,人们发现,真正被我们喜欢的形象就在我们身边,举重若轻的点化后,憨态可掬的熊猫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顶流。

“3亿人上冰雪”之后

在冬奥会开幕之前,数据显示,我们已经完成了“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据权威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已吸引超过20亿人次关注。伴随着冰雪产业的发展和消费端需求的增长,“冷资源”正变成“热经济”。

而在3.46亿背后则蕴含着更加庞大的行业潜力。根据《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我国2022年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或将在2025年争取实现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北京冬奥会后,未来冰雪产业如何继续发挥“热效应”,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发布的《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中就对于冰上运动的设施作出规划并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要不低于650座滑雪场数量达到800座,雪道面积达到10000万平方米,雪道长度达到3500千米。

事实上,北京冬奥会之后才是冰雪运动真正迎来大发展的时期,冰雪产业调整、文旅融合的度假方式、冬季项目的人才储备、青少年活动的全面开展……这些都需要借助北京冬奥会的红利,而且要迅速跟上,从季节和时间看,留下来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

本届北京冬奥会,“水立方”改造成为“冰立方”,首钢工业遗产化身“雪飞天”,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中国兑现了在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承诺,本届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也留下了诸多可持续性遗产。

利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打造了“最快的冰”、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应用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灵敏度更高……大量涌现的技术成果为冬奥会助力,同时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科技遗产。

各项应用于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的科技产品和服务保障,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能否顺利落地民用,从而改善人们生产生活,这同样是冬奥会后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势必会在北京冬奥会之后成为促进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

冬奥会闭幕式告别短片最后,冰墩墩爬上窗台,看着雪花向天上飘走,眼眶泛起了水光,含泪微笑挥手告别这段充满回忆的旅程,荧幕前的观众也泪目了。

“别着急走啊,我还没买到呢!说好的一户一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