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藏语叫“拉姆朵嘎尔”即仙女戏,也叫“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它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舞韵、优美的唱腔、古朴的服饰、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剧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剧种藏戏属歌舞剧范畴,是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在西藏及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它是藏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与我国国粹京剧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藏戏的艺术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藏戏的艺术性(藏戏舞蹈艺术论)

藏戏的艺术性

藏戏,藏语叫“拉姆朵嘎尔”即仙女戏,也叫“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它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舞韵、优美的唱腔、古朴的服饰、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剧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剧种。藏戏属歌舞剧范畴,是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在西藏及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它是藏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与我国国粹京剧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由珠钦·汤东杰布在原有白面具藏戏的基础上吸收西藏民间歌舞、民歌、说唱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

一、藏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藏戏分为蓝面具和白面具两种,白面具藏戏藏语称“拔嘎布”,后其又称“扎西雪巴”。因为早期的“拔嘎布”面具是用白山羊皮做的,它起源于西藏山南雅砻河谷地带雅砻部落兴起时期。蓝面具藏戏藏语称“拔温布”,它是在白面具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珠钦·汤东杰布在他的家乡琼·日乌齐创建迥巴藏戏戏班时,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而后流传山南、拉萨两地,部分流传到四川等藏族地区。

“拔嘎布”产生的年代比“拔温布”更早,在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寺“乌孜”大殿东门左侧回廊和中层回廊两处,绘有当时桑耶寺落成庆典场面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欢跳“拔嘎布”的场面。而且服装、道具以及面具都和现在的一样。这栩栩如生的大型壁画,充分说明当时隆重庆典盛会上就跳了“拔嘎布”。所以“拔嘎布”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确信无疑。但也有人讲“拔嘎布”最早产生于西藏第一位赞普聂赤赞布时期。其理由是在“拔嘎布”表演中,有这样一段动作,双手背在后面,步伐是“一步后撩步”,头部一直左右摆动,嘴里喊“哎咳咳咳咳,哎咳咳咳咳”。动作说明,我们选上了这么好的国王,表示非常满意,喊的是马的嘶鸣声,是表示国王骑在马上而迎请来的,这种动作和马的嘶鸣声至今仍然在“拔嘎布”中表演。聂赤赞普的“聂”即肩,他们把他抬在肩上迎请来的,因此得名为聂赤赞普——颈座王。

藏戏真正形成规范化、情节化、程式化是在公元十五世纪时,是由珠钦·汤东杰布发展和创新的。珠钦·汤东杰布是藏历第六绕迥铁牛年(约公元1361年)诞生,儿时就削发为僧,得名为尊珠桑布,在寺庙刻苦钻研尤其是修习显密宗佛系,成为一名脱俗的瑜咖大师。他于铁狗年(公元1430年)首建曲水铁索桥。建桥时先打出八岁儿童手杆之粗的铁缆和铁钉,一头钉在江南岸山头,一头钉在江北岸山头,作为桥缆绳。由于当时人力不够等原因所致,缆绳时常掉入水中,工程不能顺利竣工,但是再向信徒们求援已难以开口。尊者打算向别的信徒募集。当时建桥的民工中有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珠钦·汤东杰布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唱词,自己敲钹击鼓,教七姊妹唱歌跳舞,在中藏地区演出募捐,七姊妹美貌俊俏,舞姿优美,歌声清晰,唱腔优美动听,凡是前来观看的观众,看到这样精彩的艺术表演,无不叹为观止。大家共同赞叹:“今天在我们面前出现的莫不是拉姆下凡跳舞了。”拉姆(藏语意为仙女之意,藏语中对藏戏的称呼)这一名称由此而得,流传至今。

后来又出现了温巴(猎人)的表演节目。到了藏历水龙年(公元1436年)珠钦·汤东杰布到后藏江布岗修建扎西铁桥时,又在“温巴”节目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群众性的节目称“甲鲁”(甲鲁是江孜、日喀则一带对丈夫的称呼)。藏戏中增添“甲鲁”节目有这样一段民间传说:当藏戏在后藏地区演出时精彩的表演使观众中的一位甲鲁激动得坐不住,他站起来拿起手中的拐杖跟着跳起来,而后藏戏中增添了“甲鲁”角色,现在“甲鲁”手中用的道具“艾玛”就是当时的拐杖。这样各地逐渐形成了藏戏的雏形,以后在西藏各地区出现了不少不同流派的藏戏。如:日喀则地区昂仁县的“迥巴”藏戏队。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的“香巴”藏戏队,日喀则地区仁布县的“江嘎尔”藏戏队。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觉木隆”藏戏队,拉萨市尼木县的“尼木瓦”藏戏队。山南地区乃东区的“雅砻扎西雪巴”“琼结宾顿巴”藏戏队等。西藏其他地区还有藏戏队,但主要是这七种,以上七种藏戏队中前四个是属蓝面具队,后三种是属白面具队。

藏戏演出队除了以上正规剧团以外还有业余的临时的藏戏队,不但有群众性的而且还有寺庙的扎巴“僧人”组成的藏戏队,如:拉萨功德林寺的扎巴藏戏队,他们的演出在拉萨很有名气。也有少数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喜欢唱藏戏,相当于内地的票友。

二、藏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

藏戏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唱腔悦耳、舞姿优美、人物生动、面具别致、服装古朴、鼓点多变、技巧高超,因此,它在广大藏区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藏戏有它独特的演出及表演形式,一个完整的剧目可以演一天甚至连续几天,观众围着圆圈席地而坐,边吃边喝边看戏,演出的程序一般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开场戏叫“温巴顿”。它在剧中起到介绍演员、招引观众、讲解正戏剧情的作用,为正戏演出作准备。这里边有三种人物,内容大致也分三个部分:一是“温巴”(猎人与渔夫)清扫场地,出场七人,按传统说法代表藏戏创建人珠钦·汤东杰布当初组织上山打猎,河畔渔夫营造铁索桥并为募捐而编演节目;二是“甲鲁”(借用家中丈夫的名字,是藏戏领班)祈神驱邪,饰甲鲁者尚应有仪表端庄,嗓门洪亮,熟悉全剧,并能韵白,平素人品良好,受众人尊敬的二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三是“拉姆”(仙女)歌舞庆祝出场七人,代表珠钦·汤东杰布为造桥募捐找来演出的七姐妹,唱腔所表达的多为赞颂礼拜西藏山水风光、佛法圣教和珠钦·汤东杰布的词。藏戏舞蹈中的精华就在开场戏“温巴顿”中。“温巴顿”可以单独拉出来表演。

第二大段:“雄”正戏,开始由“温巴”用快板式念诵,介绍剧情和演员扮的角色,然后正式演出正戏。

第三大段:“扎西”即吉祥之意。是演出结束前的尾声,它和剧情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以祝福迎祥仪式接受观众的献哈达和募捐。

藏戏舞蹈不同于一般的藏族民间舞蹈,它是舞蹈化的表演形式和高度规范化的舞蹈动作和根据剧情的王、臣、民等正、反面人物的需要来设计动作。有优美柔软的慢步“台叉布”,有欢快敏捷的快步,有刚健有力的中步“赤叉布”。有朴实无华的正面人物动作,有狡猾狠毒的反面人物动作,所以从藏戏舞蹈表演者的手势、舞步、舞姿上就能清楚地辨别剧中人物的正、反面的特征。也可以从剧中人物所戴面具来分辨。也有从劳动生活中直接提炼出来的,表现狩猎的张弓射箭动作,表现劳动的捻毛线动作,表现渡船过河的划船动作等。这些动作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夸张的艺术虚拟,给人们和谐优美的艺术感受。

藏戏舞蹈与藏族其他民间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藏戏舞蹈来自于藏族民间舞蹈。但藏戏舞蹈不像藏族其他民间舞蹈那样随意性强,人人会跳,而且藏族多数民间舞蹈是自娱性舞蹈,而藏戏舞蹈是娱人性舞蹈,因此它是高度规范和程式的舞蹈,动作表达一定的内容。所以它们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内容、形式等。但是藏戏舞蹈与藏族民间舞蹈热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表演形式、舞蹈动作、风格特点、基本技巧等。西藏民间还有“拉萨的阿吉拉姆,康区的热巴”之说。热巴有舞蹈、道白、短剧。藏戏也有舞蹈、道白、剧情,所以藏戏是从热巴中发展起来的。

藏戏分蓝面具和白面具。除了面具颜色之分外主要在舞蹈风格上有较大区别。白面具藏戏舞蹈动作欢快热烈,非常适合在庆典场合表演。而蓝面具藏戏舞蹈动作威武稳健,适合于在庄重的场合表演。在蓝面具藏戏舞蹈中又有不同风格的舞蹈。如:“觉木隆藏戏队”的舞蹈风格不同于其他蓝面具藏戏队的舞蹈风格,它的动作轻快大方,而且速度比其他蓝面具藏戏舞蹈要快。但比白面具藏戏舞蹈慢,速度掌握得非常好,深受拉萨群众喜爱。在每年藏历7月底至8月初在拉萨举行的藏戏汇演时,最后一天闭幕式演出由“觉木隆”藏戏队演出。

藏戏中的舞蹈主要在藏戏开头的“温巴顿”和结尾的“扎西”时表演,这两段主要以舞蹈为主。中间的“雄”主要以剧情为主,舞蹈相对较少。说白时可边说边舞,唱腔时舞蹈可无可有,根据剧情而定,对话时无舞蹈可做手势。另外在“迥巴”藏戏队到拉萨参加“雪顿节”时,在戏中穿插表演当地民间舞蹈“堆谐”,深受拉萨群众和上层人士的喜爱。20世纪50年代由“觉木隆”藏戏队的著名戏师扎西顿珠在戏中根据剧情加进了尼泊尔民间舞蹈,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表演藏戏时,剧中人物大多戴面具表演,其面具丰富多彩、五颜六色,可谓是面具舞蹈。藏戏不同角色所戴面具也不同,从剧中人物所戴面具颜色可以分辨出人物性格。已故的著名藏学家洛桑多吉所著的《试论藏戏脸谱——“巴”》中这样写道:“扎西雪巴”之面具头发由白色山羊皮制成,表示老年人长寿无恙,青壮年无过、广识、富足等。

面具呈白色,此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毫无害人之心。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种性优越、知识渊博,具足利益众生之心等。

红色面具,象征权力,表示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内务外事指挥自如。

绿色面具,表示功业彪炳,根郭朱巴云:“诸佛功德集于一身,此即林中度母。”

阴阳脸面具,《歌舞论》中说:“善恶明冥于左右。”表示不可靠、两面派等。

黑色面具,表示怒相,《歌舞论》云:“怒相为慈悲说雅所不显”。白色征善业,而黑色征不善业。

紫红色面具,表凶相,《歌舞论》云: “凶怒残暴,令人生畏。”内心残忍,傲慢妒忌。

深蓝色面具,勇士相,《歌舞论》云:“英勇无畏一壮士,慈悲温和分毫无”。

早期的传统藏戏没有女演员,全部由男性表演,女角色男扮女装。后来“觉木隆”藏戏队发展出了女演员。民主改革前藏戏的主要演出场所在罗布林卡院内的露天舞台,而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因此,罗布林卡的露天舞台上禁止女性演员登台表演,故而藏戏演员全部是男性。

藏戏的演出有它特定的时间和严格的程序:每年藏历六月底至七月初,各地著名的藏剧团集中到拉萨参加“雪顿节”,到了拉萨,所有剧团首先到哲蚌寺和布达拉宫,举行“谐配”(即开场戏)相当于现在的开幕式,然后每个剧团根据规定的时间在罗布林卡露天舞台演出一至两天,最后由古老的扎西雪巴藏戏团在罗布林卡露天舞台上举行“扎西丹增”(即标志“雪顿节”的中心活动圆满结束)后,各剧团到各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迥巴藏戏团必须参加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宗教活动“色姆庆姆”的庆典活动。“雪顿节”时观赏藏戏表演的观众主要有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及拉萨等地的群众。

藏戏演出在规定的时间外不得随意演出,但每逢过年过节和结婚典礼时可以表演藏戏清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