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首相岸田文雄与美总统会晤时,大谈了一番所谓亚太安全局势。其人妄称:“由于有国家频频试图以武力改变现状,东亚将成为下一个乌克兰,日本需要和盟友共同应对来自中国的危险。”

此番充满了煽风点火味道的言语,听着实在刺耳,不由得就使人想起了东瀛岛国的历史。

而擅长煽风点火、并试图火中取栗,或从中渔利,还真是彼之惯有传统。且来扒一扒过去一千多年以前的隋唐时期,这个岛国的作风以及曾发生过的那些事。

隋炀帝发兵征琉球,大概率就是受了当时的倭国挑拨。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1)

众所周知,隋军曾经跨海征琉球。那么,为何隋王朝要如此大动干戈,跨海远征呢?

因为这事,正是倭国使者挑起来的。

从历史上看,倭国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度,从立国之日起,彼对东亚大陆的觊觎之心,就活像一个守寡的怨妇一样,时不时地就要在心底翻来覆去地自我折腾一阵。

由此,倭人虽居于东瀛,却总在偷偷的打听着中原王朝之事。

隋炀帝时期,当时东瀛国名曰:倭。

倭国国王大概是在岛上坐井观天看多了,也不知他脑袋里哪根筋搭了线,竟然不知死活的给隋炀帝写了一封书信,信中措辞之狂妄,就差点给他带来了灭国之祸。

当时,刚刚完成一统大业的隋帝国正是国力极盛、甲坚兵利之时。然而,意气风发的隋帝杨广,却收到了这封来自倭国国王的书信,倭王在信中曰: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好家伙,一个号都排不上的蕞尔小国,胆敢自称为“日出处天子”,而把横扫六合的大隋天子称为了“日没处天子”。

这种无礼之语,当场就让炀帝勃然大怒。

次年,炀帝遣使至倭国问罪。这就明摆着了,如果倭人再胡言乱语,基本上就是要发大军跨海讨伐了。

这一下,就把倭王吓得心里没底了,连忙恭恭敬敬的对隋使厚礼相待,说尽了好话,还派了使者携上贡之礼至隋朝贡,这才使得炀帝怒意方消。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2)

不过,细细品一品史书。倭人的坏心眼,也在这场朝贡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因为倭国使者见了隋炀帝后,在他一脸媚态的在向大隋表忠心的时候,还送上了个消息。

什么消息呢?倭使言称倭国东南,又有一岛国叫琉球,其之风俗类似倭人,而且不服王化。言下之意,就是琉球的态度对大隋貌似很不恭敬等等云云。

从这个细节中,就可见倭人肚子里的坏水有多坏了。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3)

倭国为什么要提琉球?他们这样做之目的大概有二:

其一,唯恐大隋余怒未消来伐倭国,于是煽风点火,挑唆大隋伐琉球,欲将祸水东引。

其二,倭国或许想看一看大隋究竟有多能打,究竟有没有跨海远征能力。并以此确定自己以后如何与大隋打交道。

那么,隋王朝有能力跨海远征吗?

答案是:当时的中原王朝,海船制造技术已经很发达,当然有这种能力!

好大喜功的炀帝,从倭使口中听了琉球事后,就派遣羽骑尉朱宽为使者,乘船远航至琉球,赍诏宣抚。

什么是赍诏宣抚?就是叫他服从大隋号令,并前来称臣纳贡。

然而,朱宽这一趟出使很不顺利!

因为琉球对隔着汪洋大海之外的那个大隋皇帝诏书,完全是不当一回事,拒不奉诏,非常的不给面子!

他们压根儿没想过,不给大隋皇帝面子,会有什么后果。

连控弦百万的突厥都服了大隋,区区琉球胆敢无礼,那还了得?炀帝当然要发大军前往征讨了。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4)

公元610年,即隋大业六年。

隋炀帝下令,命虎贲郞将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周二人,发东阳兵一万,乘舟泛海远征琉球。

陈棱素有军略,且以骁勇善战闻名。

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道而轻术的原因,史书对这支万人规模的远征军舰队,只说了一句“经月余而至琉球”。而舰队是如何编制的、航行路线如何,万余大军在海上一月多的航海生活经过等细节,一概略过不提了,这不得不说,是很遗憾的。

而史书对这支大隋远征军在琉球的战斗,却是有记载的。惯习战阵的隋帝国精兵悍卒们,对于各种规模战斗,自然全是轻车熟路的,岂是琉球这种岛国可比?

陆地上结阵而战,结果自然是一边倒的。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5)

隋军琉球战纪。

登陆后的隋军,只打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斗。

第一仗:

隋军先进兵至一个叫“低没檀洞”的地方,与琉球小王欢斯老模率领的大队遭遇,陈棱亲自出阵,步骑合击,一战大破之,阵斩老模。

而当日,雾雨晦冥,使得远涉海外的隋军将士们,突然生出惧意。于是,陈棱斩白马祭海神,以安军心。

这说明远征军有少量骑兵随行,大隋具装骑纵横于海岛上,这样的场景,对岛人之震慑,那估计也是地震级的。

第二仗:

陈棱祭海神后,雾散,隋军分为五部,直扑琉球都邑。琉王渴剌兜亲自率众数千人前来逆击隋军。

陈棱命张镇周为先锋往击,又大破之。

张镇周者,官居朝请大夫。读古代史时习惯了明清文化的人,会以为朝请大夫这个职务,应该是个文官。实则,隋唐时文武并无界限,这朝请大夫,亦能摧锋破阵,真乃悍将也。

第三仗:

隋军乘胜进至琉球都邑城下,琉王渴剌兜于城邑外立营寨,背栅列阵,与隋军大战。

陈棱尽发军中精锐出击,从辰时至未,激战半日,琉王渴剌兜眼看交战不利,竟引兵撤入了营寨中。

话说这两军正交兵激战时,非生即死,岂能先退?一退,则必是溃败。

如陈棱这种般的久经战斗的大将,怎能放过这种趁胜追击的机会。于是,隋军衔尾而进、继续猛攻,填壕沟、破营栅,大破其军,并斩杀琉王渴剌兜,俘获其子岛槌,并虏男女数千口,班师归国。

隋军伐琉球,行云流水般的展示了中原天朝军队的步骑攻击、巅峰状态的战斗力,犹如摧枯拉朽一般的击垮了琉球军队。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6)

而心怀叵测的倭国,有没有派了人躲在草丛里偷窥了这场战役?

那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隋伐琉球之后,倭王就变得老老实实了。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只是一个小国小王。

于是,倭国开始毕恭毕敬的派遣起了“遣隋使”。所谓遣隋使,实际就是偷偷的在暗中学起了大隋朝制度,兵法等等。而且,再也不敢向中原天朝自称为“日出处天子”这种狂妄无知话了。

不过,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由于没有真实的挨到打,倭国并没有真服,它这颗不安份的心隔了六十年之后,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大唐伐高句丽的插曲——白江口大破倭军之战。

如果说隋军征琉球展示出来的战斗力,让旁观的倭人吓破了胆,然后安份守己了六十年。

那么,当六十年以后,倭国那颗骚动的心再次因为欲求不满而乱跳时,大唐在白江口实打实的一仗,就打得倭人犹如断了脊梁,从此对大唐彻底服服帖帖,以致于在往后长达九百年间,再也不敢对中原天朝生出任何妄念了。

直白的讲,这就是一个畏强的种族。

白江口之战是怎么打起来的?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7)

唐代的高句丽和新罗百济

一千多年前的朝鲜半岛上,除了横跨辽东的高句丽,还有占据半岛西南的百济国与东南的新罗国,也是一个三国鼎立之势。

这一场战役,还得从大唐伐高句丽说起。

高句丽本是汉朝附属地,趁东汉末中原内乱而割据坐大,妄图和天朝并立。从隋到唐,大一统之后的中原天朝就一直讨伐它,非得灭了它不可。

当时,在唐军连续征伐高句丽的期间,新罗国依附大唐,而东南的百济内连高句丽,外结倭国,时常出兵侵犯新罗。

新罗向大唐求救,由此大唐遣使传诏,让百济罢兵停战。没料想,却因为当时唐军正在万里之外征伐西域。所以百济以为,唐没有能力来管百济,所以毫不理会、根本没把大唐诏书当一回事。

这叫什么?

这就是没挨过拳头的人,不知挨打是何滋味,纯属是讨打的节奏。

公元660年,三月。

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刚从西域凯旋班师不久,又一次被唐高宗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出征,讨伐百济。

大唐兵锋,岂是百济这种小国所能抵挡得了?

数月间,唐军连战连捷,斩获敌首万级,百济兵溃不成军,随之百济国都被破。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及其子扶余隆、扶余泰等五十八人、贵族九十三人及宗族百姓一万两千多人,被唐军押送至洛阳,献俘于大唐东都洛阳则天门。

百济灭亡,唐设熊津都督府,留一部兵力驻守,大军主力转道北上,继续征伐高句丽。

唐军大部队走了,百济残余势力觉得机会来了。

于是,百济旧将僧道琛与鬼室福信等,不联结残部,据守白江出海口的周留城,招兵买马,并向倭国求援,图谋欲反攻旧都。

倭国会援助百济,与大唐交兵吗?

这时候,经过了六十余年整军经武的倭国,通过遣隋使、遣唐使等等偷师学艺,以为自己练成了盖世武功,便再一次不知死活的决定,出兵干涉半岛,这是要与大唐硬碰硬的前来争锋了。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8)

于是,倭国征集大军,开始了渡海出兵半岛的准备。

公元661年八月。

倭军先遣部队及辎重船队渡海,倭军正式登陆百济。

九月时,兵力为5000人的倭军护卫送已流亡在国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归国,被鬼室福信拥立为百济国王。

由此,倭国正式走上前台,开始源源不绝的向百济输送大量兵力与物资,帮助百济对抗唐军。这实质上,就是公开在向大唐叫阵了。

而在倭军到达后,百济余孽们已经纠合了重兵,在倭国支援下,开始围攻由唐军驻守的旧都。

然而,唐军留守兵力是确实少,但战斗力真不是百济兵可比的,百济以数倍重兵围攻,唐军守得坚如磐石。

大唐天威,岂容侮辱?

于是,朝廷启用原青州刺史刘仁轨,率数千精兵跨海驰援。刘仁轨登陆后,兵锋势如破竹,一役大破围攻旧都的百济乱军。

这一仗,打得乱军丧了胆,也让正摩拳擦掌、准备与唐军交战的倭军,也一下犹豫不决了。

因为唐军的战斗力,再次让他们吃了一惊!

然而不久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大唐西北边彊又生叛逆,征讨高句丽的唐军大部队被朝廷召回了。大军撤走,留驻在百济旧都与熊津都督府的唐军兵不满万,且成了一支孤军。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9)

公元662年,二月。

唐军从高句丽全面撤离,唐高宗对孤军驻守在百济的将军刘仁愿与刘仁轨颁下敕令,意思为:

“大军都撤了,熊津驻军势单力薄,不如弃城先入新罗;若新罗王留卿等驻守,可先驻新罗。若形势真困难,否则,那就全军渡海回国了吧!”

由此看,大唐对驻守海外的将士,是很关心的!

但是,刘仁轨坚决反对撤军,奋然力劝刘仁愿道:

“大臣为国家计,有死无二,岂可贪生避害。主上欲灭高句丽,所以先讨平百济,并留我等驻兵、分守据险,也是为制高句丽之心腹。今若弃城而走,将使数十年血战徒劳无功。”

最终,二刘决定,不撤军,继续以数千孤军坚守熊津城,誓要扼住这个冲要之地。

这样一来,倭国的野心彻底膨胀了。他们以为大唐的主力大军撤走了,熊津一支孤军已不足为惧。于是倭军大举出动,向百济进兵,他们这是要想来摘桃子了!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10)

于是,倭国大军源源不断的跨海而来,登陆半岛。而在倭国扶持下,继位百济国王位的扶余丰觉得自己腰杆,顿时又硬了起来。

于是,派出使者赴熊津城,试探城内唐军的虚实。使者面见刘仁轨与刘仁愿,装模作样的问道:

“听说上国大军已返回,不知二位何时返程,届时我王将派兵护送!”

百济以为,唐军势孤,必不敢再留驻熊津了。

刘仁轨将计就计,故意装作气愤,对百济使者说:“我国大军既撤,我等当然也将返归,不劳尔等相送。”

待百济使者归去,刘仁轨与刘仁愿计议:

“虏贼欺我太甚,今以为我必将撤走,而不作戒备,我军正可趁此机会衔枚疾进,打他一个攻其不备。”

于是,唐军整队备战,秣马厉兵,突然向百济余部据守之地发起了攻击。

当时,唐军兵力不满五千。

所以百济万万没料到,已成孤兵之势向唐军还敢主动进攻,顿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连丢城失地。

进攻的唐军兵分二路:

刘仁愿率军突袭支罗城,一鼓而破。然后,又连克大山、沙井等要隘军栅十数个。

而刘仁轨则率另一军攻克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粮道。

战场节节胜利,刘仁轨和刘仁愿联名二刘飞书上奏朝廷,说明形势,请求添兵,以一举歼灭百济残部。

其时,虽然西北有事,暂时无法调动大军,但是大唐是从来不怕打仗的!

于是,朝廷紧急征发淄、青、莱三州海陆府兵共七千人,再次渡海,开赴熊津驰援二刘。并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任熊津道行军总管,统一指挥诸军,会攻百济。

唐军虽然只发了七千兵马增援,但是百济伪王扶余丰是真的被吓得大惊失色了,急忙向倭国再次请援兵。

而从未与大唐实打实交过手的倭国,利欲熏心之下,再次征集大军赴百济,要摆开战场,与唐军一决胜负了。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11)

663年五月。

倭国援军扺达,此时在百济的倭军,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余人,还有战舰千余艘。

然而唐军总共只有万余人马!

但是大唐军队最擅长的,就是在万里之外以少胜多。在半岛上以寡击众,对甲坚兵利训练有素的唐军精兵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唐军打仗的制胜秘诀,就是抓住战机,毫不犹豫的果断进攻,直取敌军心脏。

针对倭国与百济联军集结在白江口边的周留城,刘仁轨提出了攻击建议:就是集中兵力,直捣周留。

于是,唐军进兵方案如下。

孙仁师、刘仁愿率一万步骑从陆路奔袭;刘仁轨率唐军水师兵数千、战船百余艘,组成船队从水路进军;兵分二路、水陆并行,急袭周留。

八月底,唐军开始攻击,战斗的结果是一边倒的!

一:

刘仁轨的船队先行抵达白江口。很快就与倭国水上大军遭遇。

百余艘唐军战船,对阵一千多艘倭国战船,激烈的水战随之开打。

唐军船少兵少,但是船壁高大而坚厚,设计精良,士卒甲械精良、骁勇敢战。

战斗一开始,唐军水师就抢占上风口,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火焰涨天,四百多艘倭船被焚毁,倭军死伤无算,海水被浸染成了血红色。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12)

二:

孙仁师与刘仁愿所率的步骑从陆路进攻来,又与前来拦阻的倭军及百济军激战。

须知,盛唐时代唐军一万步骑的战斗力,在野战中击溃五万突厥骁骑都不在话下,这真不是倭国与百济兵所能对抗的。

于是,在唐军的强弓劲弩迭射、矛槊刀斧结阵突进,步骑夹击之下,又是一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大败之下,倭军残部及百济新王扶余丰魂飞胆丧,急忙抢了船只,仓偟地逃回了倭国。

扶余丰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大开周留城门,率众投降。至此,百济又一次灭亡,之后史上再无其国。

而倭国有史以来与中原天朝的第一次交战,同样以一触即溃的惨败方式而收场了。挨了一顿畅快淋漓地暴揍之后,倭国欲火中取栗、趁机摘桃子的野望就此被彻底浇灭了。

然而倭国之特点,就是尊奉强者,打得它痛了,就彻底服你。

公元668年,大唐彻底平定了高句丽。

而在数年前还妄图在半岛上分一杯羹的倭国,自从白江口惨败之后,这回是彻底清醒了。

因为出兵与大唐交战过,当听到了高句丽被灭的消息,倭国君臣们诚惶诚恐之状,是扳着脚趾头想,也想得出来的。

于是,为了平息大唐的不快,便赶紧的筹备着遣使赴唐之事了。

670年,倭国使团又来朝,又磕又拜的、祝贺大唐朝平定高句丽,不得不说,这份功夫真可当得天下第一。

从此后,倭国又大量派出了遣唐使,开始认认真真的学习着大唐的方方面面,态度之恭敬,真让人挑不出半点儿毛病。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大唐一高兴,就允其改了个称呼。这样,自从汉代以来以“倭”为名的倭国,往后就成了日本。

无论爱不爱听,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唐明时期的倭国(隋唐时期的倭国是怎样从野心勃勃转变成了毕恭毕敬的)(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