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洪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1)

《清明上河图》中的秋千

画架双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里,疑是蟾宫谪降仙。

宋代诗僧惠洪的这首《秋千》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仕女春戏图,色彩鲜明,内容绮丽,充满了生活情趣。荡秋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娱乐活动,《古今艺术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齐桓公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由此可知,古代的秋千,是从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山戎那里引进的。山戎即北戎,春秋时代居于今河北东部,山戎族喜欢荡秋千,并用以培养人的矫健、敏捷能力。2600多年前,齐桓公北伐山戎时,把这项活动带到了中原地区。

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北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称:"秋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传为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描写道:"乍龙伸而蠖屈,将欲上而复低,擢纤手以星曳,腾弱质而云齐。一去一来,斗舞空中花蝶,双上双下,乱晴野之虹霓。轻如风,捷如电,倏忽顾盼,万人皆见,香裙飒以牵空,珠汉集而光面,时进时退,以游以遨,类似纵而七擒,期必高而让高。"赋中将宫女们荡秋千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其技巧表现娴熟高超,这正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秋千技艺的发达。#古史传奇#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2)

清.周鲲等绘《汉宫春晓图》

唐代宫廷盛行寒食节荡秋千。当时每逢寒食清明时节,宫中竖起秋千架,让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秋千上下摆动,凌空飞荡,宫女们的彩衣绣裙迎风飘扬,体态轻盈美丽,宛如天仙飘落。唐玄宗观赏入迷,称之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北宋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有首《宫词》,就写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宫中的秋千比赛,诗云:"香入熏炉禁火天,芙蓉深苑斗秋千。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 唐德宗时起居舍人王涯《宫词》中写寒食节宫中秋千随处可见:"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又落深宫石渠里,尽随流水入龙池。"

寒食清明,宫中一片嬉乐场景,唐代有拔河、斗鸡、荡秋千等项目。元朝时,"上至内苑,中至宰相,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女红之事殆庶几焉。"女子荡起秋千来,竟连针线活也顾不上做了。荡秋千是宫女的专项,且在清明期间最为盛行,明宫径称清明节为秋千节。明宦宫刘若愚《酌中志》"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坤宁宫及后宫,皆安秋千一架。"清代的宫中则有秋千表演,清翰林院编修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每岁正月十九日,例有筵宴,掌仪司进玩艺名单,有西洋秋千架,秋千旋转,下奏歌乐。"紫禁城的坤宁宫及各宫,清明时各竖起秋千一架,到立夏前一日才卸下来。宫女们自有戏秋千的服装,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头插柳枝,双双相向而荡,绮罗飘舞,彩带交飞。"乾隆帝有一首写宫女们"杨柳荡千"的题画诗曰:

清明时节杏花天,岸柳轻垂漠漠烟。

最是春闺识风景,翠翘红袖蹴秋千,

曲池风静镜澄波,丝柳青轮两鬓螺。

未许人间轻比拟,壶中游戏半仙娥。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3)

清宫女秋千图

秋千流入民间,成为每年寒食节、清明节的主要娱乐项目,尤为妇女所喜爱,流传甚广,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正像大诗人杜甫在《清明》一诗中所说的那样:"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明媚的春光里,绿杨花丛中,美丽的少女荡起秋千,必然成为诗人眼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唐代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中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郎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确实充满诗情画意。还有《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其中一首写花树丛中的秋千女:"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缭乱送秋千。"唐代诗人卢纶《秋千》诗曰:"红杏楼前歌舞,绿杨影里秋千。金月画船归晚,余情尽付湖烟。"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写长安蹴鞠与秋千:"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宋初诗人王禹偁《寒食》曰:"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北宋诗人梅尧臣《梨花》写道:"月白秋千地,风吹蛱蝶衣"; 宋代宰相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也有诗句:"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金代诗人、史学家元好问《辛亥寒食》写月下秋千:"秋千与花影,并在明月中";元代诗人范梈《清明日》写花丛中秋千:"不愤小桃红似火,为人儿女照秋千"; 明代嘉靖进士朱日藩《清明扬州道中忆王端公》写南方秋千:"水国人家种杨柳,清明士女竞秋千"。清代把荡秋千列为百戏之一,李声振有《百戏竹枝词·秋千架》:"日影垂杨舞半仙,御风图画两婵娟。飘红曳绿浑闲事,蹴损湘钩剧可怜。"诗序曰:"半仙之戏,无处无之。仕女春图,此为第一。"可见荡秋千的习俗一代代延续下来,且越来越普及。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怀潍县二首》,其中之一把清明时节众多少女打秋千时的热烈气氛和欢乐娇美的情态写得栩栩如生: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4)

王有政画《荡秋千》

荡秋千有两种玩法,一种是以荡秋千的高度取胜。唐代诗人王建的《秋千词》,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秋千比赛,当时的秋千就是以荡得高为竞赛标准。诗云: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明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诗中描写秋千女不用别人发送而是自己荡起来,为了比试较量技艺,她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荡得与树一样高,有的张开双臂像空中的鸟儿展翅飞翔,竞争激烈,难分胜负。元代学家、书法家杨维桢的《秋千》诗写得虽不是在比赛,但秋千女人倒立而脚朝天时,秋千的高度也挡道了极致。诗曰: "齐云楼外红络索,是谁飞下云中仙。刚风吹起望不极,一对金莲倒插天。"还有明代才子唐寅的《秋千诗》,写一对美少女也是以荡得高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其妩媚恣狂的情状跃然纸上:

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

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另一种是以荡秋千的花样技巧取胜。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在《观秋千作》诗注中说,秋千"有转立、独脚等名"。也就是在荡起来的秋千上,可以做出转换身子,或者一只脚站在秋千上等动作。这是挑战人平衡性的高难度动作,需要有相当的技巧。李开先是在乡野民间看到这种秋千技巧表演的,他在诗序中写道:"东接回军,北临大河,庄名大沟崖。清明日高竖秋千数架,近村妇女欢聚其中。予以他事偶过之,感而赋诗。"诗云:#好玩的习俗#

彩架傍长河,女郎笑且歌,

身轻如过鸟,手捷类抛梭。

村落人烟少,秋千名目多,

从旁观者惧,仕路今如何?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5)

在这花红柳绿的春天里,也是少男少女欢聚和青年恋人约会的时刻,有的女子看到心上人就在旁边,竟娇羞得不敢荡秋千了。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想得》描写了这一细节:"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正在休息,见有陌生人来,非常紧张,急忙回避;然而却一边依门嗅着青梅,一边想看个究竟。细节传神,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明多情的少女形象:"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朝之后,由于宋明理学的兴盛,强化了对女子外出活动的限制,多数女子失去了外出游玩的自由。清明日,少女们不再像唐代之前那样游戏于郊外,而只能在庭院置秋千为戏。秋千成为社会中上层的一种"闺中之戏"。  刘禹锡亦有《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之十六写幼女在家中荡秋千:"何处深春好,春深幼女家。双鬟梳顶髻,两面绣裙花。妆坏频临镜,身轻不占车。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 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田家三咏》写农家女荡秋千:"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词写一个被深锁闺中的女子,愁绪满怀,却无计锁春的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哀怨和愁苦。是啊,春天的脚步匆匆,是难以留住的,特别是春天的夜晚,一刻千金,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清凉的院落里,荡秋千的佳人沉醉于静谧的夜色之中。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6)

家声作《松柏千秋》

诗人苏轼《春宵》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景致: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有一首写下千古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蝶恋花》词,下阕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南宋词人李曾伯有一首《知刘舍人咏秋千》诗,与苏轼的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院落阴阴卷昼帘,彩绳高挂矗青天。纤腰对蹴争先起,香汗交流倦欲眠。花畔惊呼簪珥坠,柳梢时出彩罗鲜。可怜墙外行人恼,应费长安酒价千。"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洋溢的青春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元人杨鹏翼《咏秋千》诗 把墙里秋千写得传神有致,把墙外行人则写得含蓄精炼,是可与惠洪的《秋千》相媲美的佳作。诗云:

日转华檐树影偏,谢家庭院簇神仙。

彩绳斜擘纤纤笋,画板轻承步步莲。

弄玉未升云汉上,绿珠先坠舞楼前。

不知小径残红里,明日何人拾翠钿。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7)

《清代仕女秋干》牙雕作品

秋千不仅是活泼、矫健和欢快的,有时也会有愁思、忧伤和凄婉。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无题》);北宋词人晏几道有 "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陆游有"小陌秋千虽隔世,名园祓禊尚关情"《春游》。特别是寒食、清明过后,拆除秋千架,就像最好的朋友、玩伴离开了,女子又归于寂寥无主。李清照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之词句。元代名将张宏范描写道:"家家钻火露新烟,花褪残红柳吐绵。底是游人肠断处,杏桃影里拆秋千" (《寒食后》);"画柱青苔卧寂寥,彩绳无计恋春娇。可怜明月梨花院,闲煞春风第一宵"(《拆秋千》);"分破黄昏绿栁烟,娟娟落影卧秋千。休夸八月中秋夜,桃杏香中更苦怜"(《春月》)。元末将领泰不华的《与萧存道元帅作秋千词,分韵得香字》,写一少妇荡罢秋千,在倦卧的梦中思念远征的亲人:"芙蓉宫额半涂黄,又送秋千出画墙。帘底燕惊花雨乱,树头蜂绕袜尘香。巧将新月添眉黛,闲倩东风响佩珰。归去绿窗和困睡,暂凭春梦到辽阳。"游戏的欢乐是暂时的,走下秋千的美人,孤独立即盈满心怀;她的那个人去了遥远的战地,给美人留下的是无奈的思念和无边的寂寞;但愿迎来一个有梦的睡眠,能让美人立即奔赴那个日日夜夜于心头萦绕的辽阳,好去实现一场虚幻的团聚。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风入松》中写道:"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表现了作者对走下秋千架的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与盼望。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8)

朝鲜族荡秋千

当然,荡秋千更多的时候还是悠闲而快乐的,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荡秋千花样繁多,精彩纷呈。荡秋千是朝鲜族最喜爱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之一,有时还进行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挑选出来的能手,才能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黄色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说的是在美丽的大凉山上,身着节日盛装的摩梭青年男女荡秋千的情景。新疆维吾尔族的"萨哈尔地"与秋千同属一类,汉语意为"转轮秋千"。 它是由高约十五六米的主轴、木轮、轮杆以绳索连结而成,推轮杆带木轮转动,绳端攀附者随之转动,木轮越转越快,人也越飞越高。清人萧雄在《娱乐》一诗中对它还作过这样的描写:"一架秋千索影微,风前摇扬彩霞衣。由来此技传西域,怪底佳人爱奋飞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民俗#

讲齐桓公的文言文(古诗话体育8)(9)

彝族荡秋千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秋千,是高山族妇女们喜爱的一种运动形式。清朝诗人张湄写有《番俗》诗,原序曰:"番众不知年月,以谷熟为一岁,月圆为一月。尝以藤丝编为球,会社众为蹋踘为之戏,与秋千为乐。"其诗对高山族所喜爱的藤球和秋千活动作了描述,反映了古代台湾高山族人民游戏时欢快的心情:"藤球掷罢舞秋千,世外嬉怡别有天;月儿回圆禾几熟,岁时频换不知年。"

原载于2008年7月《中国古代体育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