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2月14号了,情人节就要来了。要说吧,咱们居家过日子的,“情人”节和咱们也没什么关系,可近几年被商家和媒体给炒的,过个日子没过情人节,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所以被环境所迫,咱们也学着过“情人节”吧!早早的,这玫瑰花、巧克力,衣服、首饰,搓一顿就得排上日程了。没办法!谁叫歪果仁弄出来个节日呢!
不过,在开开心心过洋节日的时候,也一定要明白,这“情人节”的讲究,还真不是外国人的原创首发,它真是咱们老传统里玩儿剩下的梗儿。并且咱们老讲究里的情人节的浪漫,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人家古人,玩得比咱们溜!
别的不说,就光情人节,咱们老讲究里就有三个,下面咱们就一起聊一聊:
第一个情人节,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元宵灯会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像《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遇到初恋薛绍,就是在元宵节这天。大街上灯火如昼,太平公主和侍女在街上逛吃,这一抬头看到个少年郎,让才子佳人牵绊了一辈子。
古代的女子,可不像现在想去哪抬脚就走。那时候,女子平时是不准出门的,讲究“沾衣裸袖便为失节”,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一样。
但有个日子,女孩子们却可以走出家门,到大街上放放风,见见人。这个日子就是元宵节。
古代人叫“上元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女子都被允许结伴上街,看看花灯、逛逛庙会。这是她们为数不多地与社会接触的日子,也是为数不多地看帅哥的好日子,当然也是与有情人相会的日子。
同样的,男孩子们当然也知道这事儿,他们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一看到哪家姑娘好看,自己喜欢,一定会上前去搭讪。这一搭不要紧,接下来就打听打听,提亲下聘、娶回家过日子,要不就是再也找不到了,终身遗憾。
所以你看古人的酸词辞: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不就是说去年元宵节时看到了个好女孩儿,今年又来了找不到了,说不定就是嫁人了呗!如果能把元宵节这天遇到的美人儿娶回家,那这正月十五就是“浪漫情人节”,如果美人儿成了别人的老婆,那就是“白色情人节”。
谁敢说这不是咱们先祖的情人节呢?
第二个情人节,是三月三日上巳节。
三月三这天,古代叫上巳节,又叫女儿节。这个节日放现在差不多就是踏青春游的日子。
《诗经·郑风》里的《溱洧》篇讲的就是三月三溱河畔的爱情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在溱河边,男孩和女孩手里都拿着棵兰花,女孩子顽皮地问,你咋不去人多的地方看看呢?男孩说,我看过了。后面讲的女孩子邀请男孩“再看一次吧?”“好吧!”然后顺着河就溜达上了。
《周礼》里也说,在草长莺飞的春天,男女见面相会是不会遭到禁止的。只是一点,要是婚约的男女,否则就会受罚。
那意思显然和正月十五不太一样,如果正月十五那天是第一次相见,从些情愫暗结,然后找了媒婆提亲说合,两人又都愿意,那三月三这天,就可以再次相见,这次相见已经是真·情人关系了,并且不必冒着被家人暴揍,被别人鄙视的风险,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过人家两个人的“情人节”。
《周礼·地官·媒氏》里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谁敢拦着?
并且关于三月三,还有个更牛的说法,说这天是上古神伏羲和女娲交合的日子,所以民间会在这天祭祀万生万物之源,当然也会支持男女相会,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在这天祈求子嗣。
在封建的旧社会,能有个日子,是允许青年男女公然相会的,那不叫“情人节”它还能叫什么?
第三个情人节,是七月七日。
严格来说,在古代,或者在老民俗里,七月初七它真不是情人节,以前也没有人把它当情人节来过。
古代的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女儿节”,也是女孩子们的节日,闺中的小美女们都会在这天向天上的神仙乞求赐予自己一双巧手,能绣能缝,以后不要被婆家人看不起,当然也不排除有小女孩儿在求巧的时候,也偷偷求神仙能赐个如意郎君的。
南朝梁宗谋的《荆楚岁时记》里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里也说: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真没发现这里头有“情人节”的什么事,没有相遇,也没有相会,更没有相看,也没有相逢。所以,它本来和情人节不搭边,甚至有人认为七月初七应该是古代的“妇女节”,是专门为女士们准备的节日,在古代,这可是唯一的。
但后来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两夫妻每一年只能在七月初七晚上见一次,想想也是挺让人难过的。
特别是近几年,人们对于婚姻爱情充满了不信任,就特别怀念以前像牛郎织女们的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于是就希望有个日子唤醒一下。于是就一厢情愿地把这天称作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这天也算得上是个传统的、被承认的节日。
至于怎么过、怎么叫,咱们自己说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