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主题答案及解析(中考散文阅读品味重要词句)(1)

考点一:品味重要词句的内涵

题型1:指出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答题技巧: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大多数情况,“这”“那”等代词指代的内容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

题型2:根据语境填写动问、形容词或关联词。

答题技巧: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看所填词语与主语、宾语或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

题型3:理解句子的含意。

答题技巧: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意。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题型4:词语是否可以替换、调换或删掉?

答题技巧:(1)进行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替换、调换或删掉的;(2)分析词语含义,以及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3)分析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4)下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或不矛盾。

中考散文阅读主题答案及解析(中考散文阅读品味重要词句)(2)

考点二: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题型1: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

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题型2: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

答题技巧:

(1)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

中考散文阅读主题答案及解析(中考散文阅读品味重要词句)(3)

●中考示例

例1 (2011 临沂)阅读《水边的文字屋》文章,回答问题。(23分)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火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放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的盖,不停地推到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桑我在这个世界里碰的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⑾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⑿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1.联系全文看,“文字屋”具体指什么?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3分)(考查点:词语含义)

答案:“文字屋”在文中是指作者用文字建造精神的家,即自己创作的作品。“水边的文字屋”既点明作者生活在水乡,又说明作品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乡生活,有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考查点:文段内容的理解 思想感情)

答案:写了三种屋子,依次是:儿时在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的屋子;后来用积木搭建的屋子;成人后用文字创作的屋子,即作品。借泥草屋抒发了对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借积木屋表达了内心的惊奇及创造的欢乐;借文字屋(即作品)表达了对写作的钟情与厚爱。

  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考查点:句子的含义)

  ⑴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⑵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含意。第(1)句出现在第⑨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⑩段,把“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精神上的庇护所”这一原因解释清楚即可。第(2)句出现在第⑩段,理解其含意,则应当联系全文去理解。

答案:(1)“我”精心创作的作品,是“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可以尽情抒发“我”的幸福与痛苦,让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慰。 ⑵现实的“家”可以为“我”安身,解决温饱,使“我”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但它不能安抚“我”心灵遭受的创伤,而作为精神家园的文字屋去可以让“我”的精神得到寄托,心灵得到慰藉。

  4.第⑾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3分)(考查点:对文段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思路分析:

此题看似考查句子的含意,其实是在考查词语的含义。“这屋”比喻什么,明确这一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答案:“我”精心创作的作品是“我”的精神庇护所,“我”用它承载喜怒哀乐,抚慰心灵创伤,喜欢“我”作品的读者也可以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精神上寄托。

  5.本文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显著特色,请就其中一个地方举例分析。(4分)(考查点:语言和结构)

  语言:

  结构:

★思路分析:

第一问考查散文的语言特色。用来表述语言特色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细腻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朴素等。解答时,先通读全文,然后作出准确的判断。接下来,围绕这一特色,列举几个例句进行简析就可以了。解答第二问,需要理清内容的先后顺序。

答案:要点:语言上:本文语言朴实亲切,细腻生动(举例略)。结构上:作者将三种屋子按时间先后依次来写,从有形的屋子写到无形的屋子,条理清晰,构思巧妙。

  6.冰心的文字屋明丽典雅,晶莹剔透,闪耀着爱与美的光辉;沈从文的文字屋,古朴厚实,如诗如画,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5分)(考查点:个性化解读)

答案: 提示:本题5分,能够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谈出对写作的感悟,观点明确得3分,语句通顺得2分;否则视作答情况酌情赋分。)

中考散文阅读主题答案及解析(中考散文阅读品味重要词句)(4)

例1 (2010 泰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夜读岳飞 李元洛

窗外,江南的春雨潇潇。远处高楼上五彩霓虹灯明灭不定,近处有流行音乐在卡拉OK泛滥新潮。我独坐书房,像独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挑灯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

我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丞相祠堂何处寻?多年前有缘去四川成都,刚刚从杜甫《蜀相》诗中走进去,便在武侯祠的回廊上被镇住了。回廊壁上嵌着两块硕大的青色石碑,镌刻的正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平日也读过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内如沸的莫过于这一方了。那遒劲奔放的行草,喷自一管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凌云健笔,涌自一位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烈壮怀。巴山楚水,万叠千重,我无法将那碑文搬回家去,只能将它藏在心中。数年之后,我专程拜谒谭嗣同的家乡浏阳,竟然在浏阳的书店买到新出版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谭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飞是名彪青史的伟丈夫,我的遇合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意吗?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

今夜,窗外是潇潇的江南春雨。我没有去凭栏,我品读岳飞书于《出师表》之后的“跋”:“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我的耳边,敲响岳飞八百年前在南阳武侯祠听到的雨声,我的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岳飞他瞻仰武侯祠而泪下如雨而坐以待旦而挥涕走笔,这不是一种精神人格上深刻的领悟、沟通和激动吗?一位,少年时母亲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的叮咛,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历史和苍生作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白。虽然异代而不同时,这却是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和另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的隔代相呼,是一颗高贵的心和另一颗高贵的心的遥相感应。八百年后的今日春夜,我侧耳倾听的是江南夜雨,更是那英雄二重奏的铿然和鸣。

稍后于岳飞而呼吸在同一个时代的陆游,对《出师表》也赞美不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表》的具体指涉,也许离我们已经太遥远了,今天夜半我挑灯仔细看的,是和我们仍然十分亲近的岳飞的事迹。有一回,岳飞和一群文人学士谈及纷乱的时局,有人提出“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岳飞有名的回答传于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掷地作金石之声而振聋发聩:“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当今之世,钱潮动地,欲浪拍天,芸芸众生对财神的尊敬不是远远超过了对其他所有的神明?岳飞登坛拜将,身居高位,但自俸仍然甚俭,全家仍然是布衣粗食,他无论平时或战时也仍然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岳飞的部队上下一心,真正是“战无不胜”,连强敌也无可奈何地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今天,人欲与物欲一起横流,穷乡僻壤仍然饥肠辘辘,酒楼宾馆有的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

窗外,今夜已潇潇雨歇。在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声里,在现代的滚滚红尘之中,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1.从全文看,标题“夜读岳飞”中“读”的意思有哪两层?(4分)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标题中词语的含义。通读全文之后,根据“我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推测“读”的含义。

答:一是阅读或看的意思,阅读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及其事迹[评分]2分;二是瞻仰、领悟的意思,瞻仰岳飞,领悟岳飞的精神人格。[评分]2分

2.文章第①段,作者在书房挑灯夜读,为什么还要写远处高楼上明灭不定的五彩霓虹灯以及近处泛滥新潮的流行音乐?(4分)

答:交代写作背景,反映滚滚红尘中欲浪拍天的现代生活;[评分]1分 形成对比,表现我对纵情享乐的芸芸众生的反感和不满;[评分]1分 反衬岳飞精神人格的高贵;[评分]1分 引出话题,揭示写作目的。[评分]1分

3.第②段“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我的夙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含义。结合给出的语句所在的语境,进行认真筛选,找出答案。

答: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的碑帖带回家。 [评分]3分

20.文章末段,作者说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这样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把握住句中“傲然脊梁”“巍然丰碑”等词,揣摩语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岳飞的精神人格即是民族的精神人格; 表现了对岳飞无比敬仰、爱戴的情感; 表达了对官员穷奢极欲的义愤; 呼唤、期待人们对英雄神明的尊敬。[评分]1句1分共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