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杨巴金先生赐稿

杨邦乂名、字与谥号考释

文丨杨巴金

作者简介:杨巴金,吉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江西省杨万里研究会副会长、解缙研究会副会长,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吉安市庐陵文化研究会理事、周必大思想研究会理事,省级“非遗”杨万里故事传承人。发表学术论术12篇、庐陵文史考析文章100余篇,已出版《庐陵史事考述》《杨万里家族纪略》《江西地方珍稀文献丛刊·吉水卷》,主编《文章节义话解缙》,即将出版《家刻本<诚斋诗集>校注》。

杨邦乂(1085—1129),字希稷,南宋舍生取义的抗金名臣,吉水县黄桥镇杨家庄人。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历官婺源县尉、蕲州学教授、溧阳知县、建康通判等。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金国完颜宗弼率军大举进攻南宋,两国于建康交战,杨邦乂兵败被俘。在敌营,金兵软硬兼施,反复劝降,杨邦乂誓死不降,且书襟“宁为赵氏鬼,不作他邦臣”以言志,最后被剖腹取心。《宋史》卷447有传。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他是“天地正气,古今一人”。[1]

杨公的后代(杨巴金杨邦乂名)(1)

关于杨邦乂生平事迹介绍,族孙杨万里于淳熙十二年(1185)正月二十四日撰有《宋故赠中大夫徽猷阁待制谥忠襄杨公行状》,作为其百年诞辰的祭献之礼。该文开篇即介绍他的世系,说:“曾祖亨,故,不仕。祖中谨,故,不仕。父同,故,潭州司户参军,赐宣义郎。公讳邦乂,字希稷,胄出汉太尉震。”[2]众所周知,古人的名、字、号是分开的,谥号则有严格的颁赐规定。下面,笔者不揣诩陋,就杨邦乂名、字与谥号作史料爬梳,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其名

“邦乂”之名,从现有史料来看,他从生到死都是用这个名字。按常理来说,中国人取名、字与号是很讲究的,其父杨同还是进士身份,庐陵杨氏在当地又是名门望族、簪缨世家,对取名字之事应该更为重视。于是,人们会习惯地追问,他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名字?笔者依据湴塘村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修的《忠节杨氏总谱》中的相关记载,先来分析杨邦乂父辈之名。

杨邦乂的祖父叫杨中谨,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叫杨“忱,行三十三,字子思,生三子”;次子叫杨“德祖,行三十五,《硃谱》:字宗父,一作宗文;又字子肃,生四子”;三子叫杨“德兴,行三十七,字子声,元丰四年(1081)一举,元祐二年(1087)乡贡进士,生五子”;四子叫杨“同,行三十九,字子庄,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潭州司户参军,殁于元祐元年(1086)丙寅,安人陈氏,合葬六十二都南岭坤山艮向,生三子。”从杨中谨为四个儿子所取的名字来看,笔者似乎颇有一点费神:他为长子杨忱与四子杨同均是取单字之名,为二子杨德祖和三子杨德兴却是取双字之名,且以“德”字来串通。为此,笔者可作如下揣测:第一,长子和四子均是单字之名,按常理,次子和三子也应该有一个单字之名。第二,次子和三子均是双字之名,且以“德”字来串通,按常理,长子和四子也应该有“德X”之别名。只不过这2个单字之名和2个“德X”之别名未被经常使用,或者后世修谱者无法得知罢。第三,《硃谱》中说,次子杨德祖“字宗父,一作宗文”,“父”与“文”字之异,应是修谱者笔误造成,后世者无法确认而已;杨德祖另有“宗父”之字,应该是后面过继给其他支派才会出现。第四,杨中谨4个儿子的字则作了统一,是以“子”字来串通。诚然,古人的字一般是成年之后才有,有的是家里长辈取字,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取字。

杨同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中进士,官长沙司户参军,在古代时算是有功名之人,按理他为儿子们取名、取字也是极讲究的。但据光绪《忠节杨氏总谱》载,其长子叫杨谊直,次子叫杨伦,三子叫杨邦乂。谱载:

谊直,行九十八,字允道,笃于孝友,幼弟邦乂遗腹生,公以长以教。至于成立后,邦乂以身殉国,忠贯日月,皆公教诲之力也。平居名其室曰“花萼”,同郡郭孝友记之曰:“予嘉杨氏友其季而不伐,恭其兄而不忘,可以振颓俗。”一时名士赋而颂之者数百人……

伦,行百六一,名天叙,字彝道。公、兄、弟和睦,而享年不永。大观四年(1110),邦乂方以贡,而公即逝,邦乂闻讣痛绝……

邦乂,行百十,字希稷,以《周礼》登政和五年(1115)乙未进士,历官婺源尉、南京宗子博士……[3]

细读族谱中这些文字,笔者发现不少问题:第一,族谱中说杨同去世于元祐元年(1086),但杨万里为杨邦乂所撰《行状》中称,杨同“初命长沙民掾,未终更而卒。后五月公(邦乂)始生,未冠,妣陈氏即世,兄弟三人自相为命”;族谱中介绍杨谊直时也说,“幼弟邦乂遗腹生”。这两种说法明显是自相矛盾。笔者依据多种史料作综合分析,认为杨同的去世时间应是元丰八年(1085),并非元祐元年(1086),应是族谱中此处记载有误。第二,既然杨邦乂是遗腹子,那么其名和字有可能是杨同事先已取好,但更有可能不是由杨同所取。因为杨同去世前是在湖南长沙,且是突然患病的,而孩子尚未出生,无法得知其性别,古时女孩绝大多数是没有名和字的。第三,杨同为长子和次子的取名,既有以单字取名,也有以双字取名,且没有以某字来串通,表明所取之名的外在形式方面没有作统一。第四,族谱中关于杨邦乂在家族男丁排序的“行百十”之句中漏写了一个数字,极有可能是“七、八、九”中的某字,因为长兄杨谊直在家族男丁中排行第98,次兄杨伦排行是第161,而杨邦乂排行应是在他俩之后。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杨邦乂两位兄长所取名的含义。长兄杨谊直,“谊”是会意兼形声字,从言,从宜,宜亦声,本义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有时还同于“义”字,现代多是指交情;“直”是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从目、从丨,会以目测量材料、使之不弯曲的意思,引申义是指正直、伸直之意;而“谊直”一词,即是指个人的品德修养要规范过硬,处事要坦率真诚。次兄杨伦,又叫杨天叙。“伦”是形声字,从人,仑声,《说文》中解释为“伦,辈也”,是指同类同族之人的条理或者顺序;“天叙”之名中的“天”是会意字,本义是人的头顶,引申为天空,与“地”相对;“叙”是形声字,从攴,余声,本义是指秩序、次序;而“天叙”一词,是指天然的次第或等级,与“伦”字相契合。由此可见,杨同为长子和次子取名,都是从自身道德的修养、与他人关系的构建角度来考虑,可推测他极为重视社会伦理的实施,倡导家族内父慈子孝,兄悌弟恭,敬亲孝友等。

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邦乂”之名的字意。“邦”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田,表示建立土界,可见“邦”的造字本义就是封界,后引申为国家、城镇,组词有“友邦、邦交、邦国”等,其字义相对较为简单。而“乂”字,据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的《辞源》载,它是一个多音字,甲骨文中即像原始的割除杂草之形,共有4种解释。读yì时,它有三种解释。第一是它的本义,即作为“刈”的本字,指割草之意;第二是它的衍义,即治理之意;第三是指才能出众、才德过人的人,如《广韵·废韵》载:“乂,才也。”组词如俊乂、英乂等。读ài时,它只有一种意思,即惩创之意,如组词“乂安”,即太平无事。[4]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杨邦乂之名中的“乂”字,应该取意于第三种意思,即是指能够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

众所周知,唐宋以后文化世家为子弟取名时,习惯于双字之名中有一个字相同,或者单字之名,则含有相同或近似的偏旁,这是每个世家大族的一种文化标识。例如,杨同的三哥杨德兴有5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杨尧文、杨尧忻、杨尧章、杨尧臣、杨尧叟;北宋欧阳修祖父欧阳偃的兄弟叫欧阳俊、欧阳伸、欧阳伾、欧阳信、欧阳仿等,明代解缙的哥哥名叫解纶、解纲一样。故笔者认为,杨同为长子取名“谊直”,为次子取名“天叙”,虽然没有用一个字来串通,但毕竟同属于社会伦理范畴内的用词,侧重于社会伦理关系的构建,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杨谊直和杨邦乂极有可能与杨伦(天叙)一样,另外还有一个单字之名,且是从“亻”旁的。

诚然,杨邦乂三兄弟确实是极为重视自身品德的修养和社会伦理关系的构建,这里可举2例说明。

邦乂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5]

可见杨邦乂自幼就严格要求,从不放纵自己,更不去酒馆茶楼等场所寻欢作乐,经历此事件后,还时常悔恨自己交友不慎。又如,杨万里所撰《行状》中说,杨邦乂“天性孝友,视兄犹父”。大观三年(1109),他入杭州太学读书,不久后次兄杨伦因病早逝,得知消息后,“闻讣恸绝”。政和五年(1115),他考中进士后即动身回乡,一回到家中,立刻向杨伦牌位行礼祭拜。因感念次兄的训育和帮助,又将“华鄂”堂名改称为“韡韡”,此二词出自于《诗经·小雅》:“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比喻为兄弟友爱,当时被传为庐陵佳话。庐陵名士郭孝友当时为之作记:“予嘉杨氏,友其季而不伐,恭其兄而不忘,是可振颓俗矣。”随之吟赋作记者多达百人,引为盛事。

因“邦乂”之名是从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角度去取名,与“谊直”“天叙”之取名相差较大,也似乎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于是,笔者不妨又作揣测:杨邦乂尚未出生,父亲杨同就已去世,他年少时母亲陈氏也去世,两个哥哥供他去郡城读书,后因成绩优异被选入太学读书,其“邦乂”之名极有可能是他在吉州郡城或京城太学读书时,由老师或自己所更改。假如此设想成立的话,杨邦乂入仕前极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双字名,应是从个人修养或社会化理的角度而取名,且与“谊直”“天叙”之名相匹配。后来,因杨邦乂抗金誓死不降,最后舍生取义,其爱国事迹极为感人,而读书时所改的“邦乂”之名与其事迹、形象十分契合,致使他原来的单字名和曾经使用过的双字名反而被舍弃。

二、其字

对杨邦乂的字,族谱和文献中均只记载为“字希稷”。但是,我们从他的两位亲兄长和堂兄弟的字一起作综合分析,就会发现存有疑问。据光绪《忠节杨氏总谱》载,其长兄杨谊直,字允道。据《说文解字》载:“允,信也。从儿、㠯声。”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为它注释说:“儿,仁人也。故为信。”可见“允”字的本义是指信、实,引申义是指公平、得当;“道”是形声字,从辵,首声,本义是指供行走的道路,故《说文》载:“道,所行道也。”后来,“道”成为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专用名词,代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者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包括自然界和人生的规律。诚如老子《道德经》开篇时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次兄杨伦,字彝道。“彝”是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屠杀俘虏作为牺牲而祭献祖宗,后转作为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由此可见,他两位兄长中的“允”和“彝”字,仍是从为人准则的角度去选择用字。此外,杨同三哥杨德兴为杨尧文等5个儿子分别取字为:乐道、明道、遵道、智道和思道,均是从对待“道”的态度的角度去选择用字。可见杨谊直兄弟三人为儿子们取字,是以“道”字来作串通,表明其家族有强烈的弘扬儒家正统思想的意愿,内心希望其子嗣能“道之以德”,践行孔子所倡导的“以德为先”的为人处事准则。

按照古代士大夫家族的取字习惯,杨邦乂的字必须与其兄长们保持一致性,即取字于“X道”,意思是说,其字中的第二个字必须是“道”,不可能会另起炉灶。但是,杨氏族谱中载明其字就只有“希稷”。那么“希稷”二字又是啥意思呢?“稷”是形声字,从禾,畟声,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即粟或黍属,表示它与农作物有关,后引申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封建帝王们常奉祀为谷神,于是后来就有引申义,常以“社稷”来代指国家。“希”是会意字,从巾,从爻,象做针线,又象针线交错,其本义是指刺绣,后常假借为“稀”,代指稀少,故又转作“盼望”。“希稷”一词,意思就是盼望国家强大、百姓富足。

下面,我们再从杨邦乂儿子、侄子的字的角度来作分析。杨谊直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杨思文,字文渊;杨伦也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杨孺文,字文成。杨邦乂先娶傅氏,生一女,嫁与新干县进士陈思范为妻;复娶曾氏,生五子。长子叫杨振文,字文发;次子叫杨郁文,字文昌;三子叫杨昭文,字文明;四子叫杨蔚文,字文黼;五子乳名叫月卿,因早夭,其名和其字族谱中未载。由此可见,杨邦乂儿子、侄子们其名第二个字是以“文”字结束,其字第一个字是以“文”字开头,足以体现杨谊直兄弟对子嗣们所表达的崇文好学、科举入仕的一种朴素意愿。此外,由杨邦乂第五子的“月卿”之名,可以反推杨振文等4兄弟极可能也曾经有过乳名。

由此笔者内心也存有疑惑:杨邦乂作为一位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字与两位亲兄长、其他堂兄竟然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于是,不妨又作如下揣测:宋代时文人官员改字的现象比较普遍,应当说,杨邦乂本来已有“X道”之字,后来在吉州郡城或京城太学读书时,可能渐渐有了自己的新想法,于是老师或者他自己改字为“希稷”,并开始在各种正式场合使用。意思是说,古代时有两个字甚至三、四个字的人不少,如南宋名相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而其堂兄弟周必正字子中、周必达字子上、周必端字子友、周必强字子柔,就是此类情形。由此可见,杨邦乂在老家已有一个字,即“X道”,但后来老师或自己又取了“希稷”这个字。

三、谥号

笔者首先要说明的是,经反复翻检各种杨氏族谱和地方文献,均未发现杨邦乂其号的记载。按常理是有的,如吉安“五忠一节”“庐陵九贤”中其他人,均有自己的号。其原因仍有待今后再作挖掘。

建炎三年(1129),杨邦乂舍生取义后,其铁骨铮铮、以身殉国的事迹被朝廷知晓,南宋屈膝投降的朝纲为之一震。绍兴二年(1132),朝廷颁赐《赠直秘阁告词》,说:

懦夫偷生,名不称于没世;烈士砥节,死有重于泰山。以尔禀质刚方,值时艰厄,介冑之士望风而速奔,城郭之臣蒙受耻以求活。尔能明事君之义,抗死职之忠,誓不屈于畨酋。宁自甘于血刃,口不绝骂,言不忍闻。绰有张御史之风,无愧顔常山之节。[6]

朝廷还派户部尚书叶梦德在杨邦乂遇难处举行隆重的国葬,赐建褒忠祠和褒忠庙,叶梦德亲自撰写《褒忠庙记碑》[7]

按照旧时惯例,文武大臣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一生的功业事迹给予一种称号,称作谥号。大臣给谥,自唐至明按制必须是正三品以上官员,程序分为请谥、定谥、赐谥三个阶段,清代则是“非官至一品者不予谥”。杨邦乂生前仅任建康通判,按级别尚未达到正三品,但朝廷后来封赠他为徽猷阁待制,于是赐谥问题自然摆上议事日程。

那么杨邦乂获谥的过程情况如何呢?清乾隆《文水南华杨氏族谱·恩典》共收录8份朝廷对杨邦乂封赠的诏诰,其中有大臣为杨邦乂请谥以及朝廷为其定谥和赐谥过程的详细介绍,这里就不作具体介绍。其中《宋高宗皇帝赐杨忠襄谥诰》载:

致命殒躯,为臣之太节,易名赐谥,有国之殊恩。显锡赞书,用风群辟。以尔顷遭虏难,方佐郡条,守既屈降,身犹支抗。巡先远后,尚毁誉之。有云:蔡死曹生,岂劝惩之无别?惟彼蛇豖,殄我人民,将不道而久强,是无天也。非有烈之共奋,其能国乎?载循尔忠,深恻予意。既厚以崇秩,又采之公言。临难执心,合其二美,尊名一惠,少慰久京,英魂尚存,服于休命。可谥曰“忠襄”,主者施行。[8]

另据《宋史》中《高宗(本纪)》载:

(绍兴)二年(1132)春正月癸巳朔,帝在绍兴府……丙申,赐杨邦乂谥曰“忠襄”。[9]

由此可见,宋朝廷颁赐给杨邦乂的谥号是“忠襄”。说到古代的谥号,单谥“文”应是文官的最高谥号,仅有王安石和韩愈二人获得。其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如司马光、范仲淹等。再后即是“文忠”“文恭”之类。另一方面,古时谥号虽说存在排位的事实,但也要看哪个用词更适合于所评价人的作为和功德。如“文襄”谥号,一般多用于有武功的文臣,而在双方交争中遇难的大臣,才会有“壮”或“烈”之类的用词。

那么,杨邦乂获赐的“忠襄”谥号有什么涵义呢?依据西晋五经博士孔晁撰作的《逸周书》卷6载:“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唐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曾为司马迁的《史记》作注,其撰作的《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中也解释说,“辟地有德”是指“取之以义”;而“甲冑有劳”是指“亟征伐”,亦作“言成征伐”。古代时说到辟地,无非是指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之类的军功,而杨邦乂是誓死抗金,以守城而献忠心,且被剖腹取心,不可谓不忠。但他并非在交战中遇难,所以宋朝廷为他颁赐“忠襄”之美谥。

四、结语

杨邦乂与欧阳修、胡铨、族孙杨万里、周必大、文天祥并称为庐陵“五忠一节”, 成为南宋以降吉安及江西乃至全国士人效法的榜样。“盖自欧阳永叔崛起斗牛间,节义文章揭日月而行之。杨希稷、杨廷秀相继死国,清风高节,转相慕尚。”[10]

应当说,杨邦乂名、字与谥号在学界无任何异议。但笔者依据光绪《忠节杨氏总谱》的相关记载,通过挖拙其父辈、子侄们的名和字,认为“邦乂”之名、“希稷”之字应是他后来在吉州郡城或京城太学读书时所改。此外,杨邦乂应该还有一个与“谊直”“天叙”相匹配、以体现自身修养或社会伦理的双字之名,甚至还有一个单字之名,其字原来应是“X道”。正因为他后来成为舍生取义的抗金名臣,所改的“邦乂”名和“希稷”字与其形象十分契合,于是被流传下来。反之,他年轻时曾用过的单字之名,或者与“谊直”“天叙”相匹配的双字之名,以及“X道”之字反而被遗弃。至于当时改名、改字的缘由是什么,是什么时间、由谁所改,目前尚无法得到答案。毕竟族谱是后面重修的,对此又未作记载,值得今后继续深入挖掘。

注 释

[1] 光绪二十五年编修的《忠节杨氏总谱》之《恩典·宸翰》。明太祖赞语:“天地正气,古今一人。死不屈降,铁石忠心。国家标准,振后光前。宜家汝封,庙食万年。”

[2] 四部丛刊本《诚斋集》卷118

[3] 光绪《忠节杨氏总谱》之《杨庄延规公派克弼幼子亨支系图》

[4] 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第97页

[5] 《宋史·杨邦乂传》卷447

[6] 《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7

[7] 《全宋文》卷3183之《叶梦得》第22节

[8] 清乾隆十七年(1752)《文水南华杨氏族谱》之《恩典·宋高宗皇帝赐杨忠襄谥诰》

[9] 《宋史·高宗(四)》卷27

[10] 万历《吉安府志·吉水》卷11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编辑:潘梦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