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不就是孩子瞎玩儿吗?这可就小看了游戏。我们来看看在心理学家眼中,游戏有哪些类别,各自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什么作用。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游戏能力依赖于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将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类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1)

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一般发生在0-2岁。

在孩子生命的头两年,孩子所做的主要是学习协调感觉获得的信息和有目的的运动,这个阶段被称为“感觉运动阶段”。而感觉运动能力则是指在这一阶段里宝宝不断习得的各种不同能力。

孩子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协调活动来认知环境和解决问题,这时的游戏不含任何象征性和规则。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作为游戏的中心,逐渐地会摆弄与操作具体物体,并不断反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中尝试发现、探索新的动作,在反复的成功得摆弄和练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游戏的驱动力就是获得“机能性的快乐”、“动”即快乐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2)

但并不是说2岁以后孩子就不再玩感觉运动游戏了,只要有新的本领需要掌握,他们就会反复练习,比如攀爬、滑滑梯、摇木马等。

感觉运动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性物体的游戏。比如反复摆弄橡皮泥,却并不想捏成个什么;满屋子漫无目的地乱跑等等。家长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动起来

这样玩儿起来:

可以多找一些经典感觉运动游戏让孩子试试。比如找一条大毛巾,将宝宝置于毛巾中间,由爸爸、妈妈各拉住毛巾的一边,轻轻摇晃。在家里布置各式不同材质的地毯,让宝宝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做任何游戏,让宝宝接受不同材质的刺激。等到宝宝2岁后,可以做难度稍高的设计,将地毯高度任意变化,让宝宝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玩各种游戏。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3)

宝宝1岁时,可将直径约20厘米的皮球放在他的面前,并鼓励他主动伸手拿球;待宝宝2岁后再玩进阶游戏,即使用20-30厘米直径的橡皮球,妈妈与宝宝间隔约1米的距离,分别坐于地上,用滚球的方式与宝宝玩传球游戏;宝宝3岁时能玩“丢接球3.0版本”了,与宝宝的距离可以拉长至2-4米,并改以弹跳的方式传球。

象征性游戏

又称假装游戏,是2-7岁孩子最典型的游戏形式,高峰期在3-5岁。

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游戏中出现象征物或替代物。孩子把一种东西当作另外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游戏中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4)

国外研究表明:幼儿2岁以后其象征性功能增强,所以象征性游戏开始大量出现,4岁以后发展较成熟,幼儿伙伴间进行合作的象征性游戏为主,故又被称为社会性想象游戏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5)

通过象征性游戏,孩子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在象征性游戏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多人的参与,特别是家长的参与,除了增进亲子关系外,更多地是家长有机会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趋势。

这样玩儿起来:

首先是硬件的保障,准备好洋娃娃、小人、小动物玩偶等;还有小房子、家具、餐具;医生玩具、商店购物收银玩具、交通工具等主题玩具。家长参与游戏,更可以引导孩子利用任何物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例如把纸巾作为纸币,把靠垫作为大门等等。这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模仿再现,更是在家中建立一个“小小社会活动室”,让孩子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6)

其次,很多家长会遇到孩子玩的游戏过于单调或者过多的重复,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更多的引导:例如在游戏中增加些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操作的复杂性,指导孩子如何获得游戏需要的结果。

结构游戏

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孩子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活动。结构游戏的主要类型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金属构造游戏、拼棒游戏、拼图游戏、玩沙水雪石等自然材料游戏等,虽然2岁前的宝宝也会堆积木,但2-3岁孩子才开始玩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过渡的桥梁:前期带有象征性的特征,如用积塑编一个花冠玩新娘游戏,强调过程的体验;而后期逐渐变成了一种智力活动,对过程以外的结果越来越关注,如七巧板游戏。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7)

结构游戏能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和动手操作的习惯,锻炼手脑并用。在使用各种材料的过程中,还可直接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能,认识各种材料的形状、数量等,并且在结构中取得运用各种材料的知识和经验,而孩子的设计、构思的能力,也都能得到锻炼。

这样玩儿起来:

孩子玩儿结构性游戏,家长要给孩子准备好积木、积塑、拼图等玩具。跟2、3岁的孩子玩,先从不断堆叠建构材料或平铺开始,孩子会重复这些动作,且往往不受结果的影响。然后再搭桥,对于孩子来说这并不容易掌握掌控,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

4岁左右,孩子意识到玩具可以用来建构,并且可以按一定的方式排放在一起时,他们就开始探索多种建构的方式方法或模式。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盖楼,照着图纸搭各种造型,引导孩子学习看图纸。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8)

孩子到了5岁左右,开始利用结构玩具开展象征性游戏,会在建构之前宣布建构物的名字,建构是为了象征性游戏而服务的。家长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丰富孩子的游戏。比如孩子给小汽车造了一个车库,但车库和地板之间有一定距离,需要把车搬到车库里。那就建议孩子造一个斜坡让车子开进车库。

规则游戏

一般六七岁以上的孩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规则游戏反映了孩子开始摆脱自我化的象征性,而趋于服从现实原则,服从客观规律的认知发展特点,它不同于象征性游戏中的规则,可以因游戏者的需要而改变,规则游戏中的规则对每个参与者的动作和语言要求是规范而严格的,这种游戏体现了儿童游戏在认知发展上的新特征——规则性,比如一个接一个跳绳,玩“木头人”站着不许动……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9)

游戏带有规则玩起来才有乐趣,培养的是孩子的规则意识。有的游戏带有比赛性质,在玩的同时产生竞争力,锻炼了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也能加强孩子的竞争意识。具有规则性的游戏都是多人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地玩,要控制自己的其它举动,在玩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互相监督,看谁没有严守规则,从而提高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这样玩起来:

虽然大孩子更热衷于规则游戏,但并不意味着小朋友的游戏就可以没有规则。孩子的游戏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家长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各种规则。如通过想象性游戏“红绿灯”,了解交通规则;在棋类游戏中,了解象棋、跳棋、围棋等各种棋类的不同下法与规则等等。孩子之间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同样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游戏中你不知道的游戏冷知识(游戏可不是瞎玩)(10)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引导他们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如几个孩子一起玩“老狼老狼几点了”,按照规则应该是老狼抓住谁,谁就当下一轮的老狼。可谁都想当“老狼”,于是出现了“老狼”抓、没人躲的现象。这时,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最后确定诸如“谁最先跑回动物的家,谁当老狼”的新游戏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