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目—胡椒科(上)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胡椒目
胡椒科
胡椒科(Piperaceae)包括5属,约3100种植物,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中胡椒属、草胡椒属应用最广,尤其是胡椒(Piper nigrum)。
不论是克朗奎斯特分类法还是2003年的APG II 分类法都将胡椒科分入胡椒目,克氏分类法将其列入木兰亚纲,APG将其列入木兰分支。
1.形态特征胡椒科植物生长缓慢,少见病虫害,对环境要求不多,且多具耐旱性,偶尔盆土干涸缺水,短时间内多不会立即呈现萎垂现象,冈此养护管理工作不多,偶尔疏忽亦不致造成植株死亡,颇适于一般初学者尝试。多具观叶性,适合放置室内供观赏。
株型有3类:蔓生垂吊型、短缩茎簇生型以及直立型。直立型者可放任其自然生长,亦可摘心使植株矮化丛茂。另因其枝节间易发出气生根,盆钵中可插入一支小的蛇木棒,让植株攀附其上生长。垂吊型者则适合种植成吊盆;簇生型的植株多矮小精致,采用浅盆栽植即可。
多采用扦插(枝插、叶插、水插)或分株法繁殖,于春、秋季施行较适宜;因枝叶厚实,于一般环境即易于繁殖。亦可采用播种法,在果实成熟后,日晒或烘干以取得种子。种子细小常具休眠性,混合细沙后播于育苗盘内,无需覆土,发芽后至少长出4叶片方可定植于盆钵。扦插为主要繁殖方法,枝插则剪取带叶片的枝条2-3节或茎顶段3-5节,7-10厘米长的插穗即可扦插。基质需保水及排水良好,扦插后需保持基质适当湿润,太湿亦不宜,于阴凉通风处约20天发根,4-5周长出新叶片后即可定植于盆钵。另可水插繁殖,插穗插入水中,亦能生根发新叶,但叶片部分不得浸入水中。
胡椒属约2000种,豆瓣绿属约1000种,齐头绒属最小,仅一种,此属有时并入胡椒属。以上3属中国均产。本科以产胡椒著名,商品上有黑胡椒、白胡椒之分,当果穗基部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果皮变黑、皱缩,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发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日,去外果皮晒干,则果实表面呈白色,称白胡椒。果实成分有胡椒碱(piperine)、胡椒脂碱(chavicine)、胡椒新碱(piperanine),挥发油含向日葵素(piperonal)、二氢葛缕醇(dihydrocarveol)、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 oxide)、隐品酮(cryptone)等。胡椒味辛辣,但刺激性比辣椒小,除供调味外。胡椒原产东南亚,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台湾引种。此外中国南部尚产其他诸种,如浙江、福建、广东的海风藤,茎可治风湿、通经络。太平洋岛屿产的卡瓦胡椒根制麻醉饮料。豆瓣绿属中,多观叶植物,在庭园栽培。
胡椒科与三白草科、金粟兰科同列入胡椒目,但此目植物花的构造简单,是出于演化的结果,还是属于原始状态,过去和学者的看法不一致。A.恩格勒等曾认为胡椒目原始,其位置次于木麻黄目,也有人将胡椒目列于木兰目、毛茛目附近,A.克朗奎斯特将其和木兰目、毛茛目等均列入木兰亚纲,它在营养体上似木兰目,具有精油细胞(ethereal oil cells),但大多数属的植物为草本,或仅少数呈树状,又有丰富的粉状外胚乳,和木兰目不同,一般学者认为是从毛茛一类世系中分出的一个独立而又不再发展的分支。
化石见于阿拉斯加的白垩纪和巽他群岛(属印度尼西亚)及其南北的第三纪地层中。
2.下属本科约8属300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4属约70余种,分布于台湾经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地。已知药用2属约25种,集中于胡椒属(Piper)和草胡椒属(Peperormia)。
胡椒科包含3亚科共5属:
Verhuellioideae 亚科 Samain & Wanke
Verhuellia Miquel 1843 (3个种)
Zippelioideae 亚科 Samain & Wanke
齐头绒属(Zippelia) Blume 1830 (1个种)
Manekia Trelease 1927 (6个种)
Piperoideae 亚科 Arnott
胡椒属 (Piper) Linnaeus 1753 (约2000种)
草胡椒属 (Peperomia) Ruiz & Pavon 1794 (约1500种)
3.齐头绒属齐头绒属(学名:Zippelia)是胡椒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草本植物。该属仅有齐头绒(Zippelia begoniaefolia)一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
(1)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维管束外面的联合成环,内面的成1或2列散生。叶互生,基部心形,两侧稍不对称;托叶单生,早落,形成环状托叶痕。花两性,聚集成顶生或与叶对生的疏散总状花序; 雄蕊6枚,花丝离生,肥厚而短,花药直立,长圆形,药室内向,平行纵裂;雌蕊由4个心皮所组成,子房表面多疣状凸起,胚珠2颗,自基部直生,仅1颗发育,花柱带肉质,粗壮,柱头4,分离。果球形,不开裂,表面密生锚状刺毛。
无毛草本,高40-80厘米;茎、枝具粗纵纹,有明显环状托叶痕,基部数节常生不定根。叶膜质,密生透明腺点,阔椭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卵形,长8-14厘米,宽5-8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深或浅心形,常不对称而具2耳;叶脉5-7条,基出,干时带白色,在背面显著凸起,网状脉明显;叶柄长2-5厘米,基部具鞘;托叶膜质,半透明,长椭圆形,长8-25毫米,顶端锐尖。
总状花序远短于总花梗,连总花梗长15-30厘米; 花向顶部渐疏,长1-2毫米;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稍短;苞片卵形,基部贴生于花序轴上,勺状,长1.2-1.5毫米;雄蕊黄白色,连花丝长不足1毫米; 心皮合生,子房卵形,绿白色,长1-2毫米,柱头卵状披针形。果球形,具柄,直径约5毫米,锚状刺毛长约1.5毫米。花期5-7月。
(2)分布产于中国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南部及广东海南。生长于山谷林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1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产于南部及西南部。
(3)齐头绒齐头绒(学名:Zippelia begoniifolia)为胡椒科齐头绒属下的一个种。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产西南部和南部。我国河口、蒙自、麻栗坡、勐腊,生于山谷林下,海拔580—1 100米。分布于广西南部及广东、海南等地。
4.胡椒属胡椒属植物在经济和生态方面都很重要,包括大约有1,000-2,000余种,有草本、灌木、藤本甚至是小乔木,胡椒科植物既不属于双子叶植物也不属于单子叶植物,和三白草科亲源关系较近,在胡椒科内,胡椒属和草胡椒属的亲源关系较近。
胡椒属植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多数品种生长在热带雨林中,也有少数品种可以生长在比较开阔地带或亚热带地区。
部分胡椒属藤本品种在温暖地区可以作为园艺品种,但胡椒属的主要用途还是作为香料和蔬菜,人类最早在大约9,000年前就已经知道应用胡椒作为食品香料,主要用黑胡椒(Piper nigrum),此外像墨西哥叶胡椒(Piper auritum)、荜澄茄(Piper cubeba)、长胡椒(Piper longum)、西非胡椒(Piper guineen)也常被应用。越南的罗洛胡椒(Piper lolot)以及东南亚的假蒟(Piper sarmentosum)叶子都是当地的蔬菜。胡椒属许多品种还被许多地方作为当地的草药使用。
(1)形态特征灌木或攀援藤本,稀草本或小乔木,有香气;茎节膨大;外层维管束联合成环,内面的成1或2列散生。
叶:托叶多少贴生于叶柄,早落,茎节具隆起环状托叶痕;叶互生,全缘。
花:花单性,雌雄异株,稀两性或杂性,穗状花序与叶对生,稀为腋生穗状花序组成的伞形复花序。苞片小,离生,稀与花序轴合生,常盾状;雄蕊2-6,着生于花序轴,稀着生于子房基部,花药2室,2-4裂;子房离生或有时嵌生于花序轴,1胚珠,柱头(2)3-5。
果:核果倒卵圆形、卵圆形或球形,稀长圆形,红或黄色,无柄或具柄。
(2)产地生境主产热带地区,产台湾经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在F. B. Forbes和W. B. Hemsley (Journ. Linn. Soc. Bot. 36: 501. 1905) 的名录中 (仅有学名) 还列举了Piper ferriei C. DC., P. harmandii C. DC., P. laosanum C. DC.等亦产我国。该属我国还有少数标本今仍未能鉴定,有待日后补充。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