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起伏雁门关,将士巡逻中,给游人以错觉,仿似当年古战场,亦是亲眼目睹。
碧空浮云游子意,绿意盎然间,秋月艳阳映照这片山河岁月。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却也是注定别离的日子。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昭君出塞六十年,“边成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有道是“白马秋风塞外,杏花春雨江南”。昭君出塞于天下第一关雁门关,一去六十载再无回还之日,那日,别离之雁悲鸣,这位沉鱼落雁之美女,自此北去塞外黄尘滚滚,孤鸿南飞,牛羊遍地,青草连天的土地上。 昭君雁门关出塞和亲后,从此这里有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而昭君落雁之美传说是因为出塞路途遥远,昭君思念家乡,内心悲伤,弹起琵琶以慰别离之情。天空飞翔的大雁听到琴声,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山长水阔知何处,往事不复离人愁。
今日的雁门关雄伟依旧,矗立天地之间,曾经的沧桑与过往是时光的记录,文字不曾诉说太多人的悲伤。征战杀伐与往昔岁月,雁门关做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我们记忆中朗朗上口的大多是昭君出塞,或许美女更惹人怜,更会给后人留下太多的叹息与不舍。但很多人不知道蒙恬大将群也曾经从这里出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当年匈奴征伐侵犯时,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出自唐代:卢照邻《战城南》
今日我见雁门关,秋高云淡塞外边关。环顾四周,时光流浙。古名西陉关的雁门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天下九塞,句注其一曾经谁在此驰骋疆场,曾经谁人思念成灰过往的光阴一幕幕,令今人回望。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兵家要塞,自古征战杀伐从不曾间断,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雁门关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而后我们都知道杨家老少战死沙场,后佘太君率杨门女将征战讨伐。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征战沙场之将士,这里是他们思念家乡之地,如今游人如织,白云苍狗,古关要道,道不尽的沧海桑田。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明清以后,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
雁门关这座明朝古建筑在秋风荡起的日子里,沉默着……
如今我们目之所及重新修建好的雁门关,攀爬起来并不耗时力,只是每走一步台阶就会更明显听到秋日风鸣拂动树叶的声。
东汉张衡曾说“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悲泣血泪中,今人脚踏着西周穆天子踩踏过的古代石板路,盛世太平,安居乐业。
从城门处远远便可看到雄伟壮观的雁门关雁塔,在两侧挺起的山峰之巅,雁塔拔地而起。这也是我们站在城门下可以眼观到雁门关最高的一处,沿着后人修缮过的古长城,回望眼,绿意浓郁,虽然是地处边塞要到,如今却不曾有风沙拂面之感。
只是那份历经年代久远的苍凉、 凝重、雄浑、的边关风情不曾改变,那古石板道斑驳的痕迹。 行至雁塔即可见雁门关全貌,绵延不绝,顺着起伏的远山一直到我们看不到的远方。有人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绵延起伏雁门关,将士巡逻中,给游人以错觉,仿似当年古战场,亦是亲眼目睹碧空浮云游子意,绿意盎然间,秋日艳阳映照这片山河岁月。
回望眼,雄关如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