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葛亮离居襄阳,躬耕南阳

作者:侯廷章,摘选自《诸葛亮躬耕地新考》

近两年来,史学界在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就诸葛亮隐居地问举行了专题会议。会上,专家们一致肯定,故宅在襄阳隆中。在1990年诸葛亮研究会襄阳年会”上,魏晋史专家朱绍候、高敏等教授又以书面形式肯定了史学界的结论。可是,持南阳说的一些同至今仍坚持说故宅不在隆中。对此说法,我很难苟同。 我的意见是,故宅与三顾地不在一一处:故宅在隆中而三顾地在南阳。诸葛亮‬寓居‬襄阳期间‬的房子‬是‬诸葛亮‬的吗‬?是不是‬诸葛‬玄‬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刘备屯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的记载,这给人一个刘备从新野出发三顾茅庐的印象。这是陈寿写传时文字过于简略的结果。从时间上看,出发地点是博望。襄阳网友说出发地在樊城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着,建安六年,刘备到荆州,“表自郊迎,以上宾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烧掉叶县和博望的屯粮)。淳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从本段中的“久之”二字来看,刘表不是在夏侯惇南攻时才让刘备仓桦北上应敌,而是在数年(至少也是数月)前就让他屯守博望、叶也带了,刘表让刘备移驻博望,是怕“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更多,新野突袭襄阳。博望之役以后,刘备的力量和声望更大了,如表不会让刘备马上南归。博望之役发生在什么时候?明诸葛羲(亮36世孙)《诸葛孔明全集.年表),“建安十一年丙戌……表疑其(指刘备)心,使拒夏侯惊、于禁于博望。昭烈设伏,自烧屯伪遁。惊等追之,伏发,见败。”这证明博望之役发生在建安十一年。而三顾的时间在建安十二年。这时刘备正在博望。

博望在南阳东北,距南阳 60华里,而距隆中350华里(按今天的公路、铁路里程碑计算是350华里,如按曲折的旧路线计算,则近400里了)。《诸葛亮传》中说刘备“凡三往,乃见”。建安十二年,曹操已消灭了高干,平定了北方,正在秣马厉兵南攻刘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刘备接连三次到60里外的南阳聘请诸葛亮尚有可能;如果说,他接连三次到将近400里的隆中去聘请诸葛亮,就不合情理了。

《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有《世语》中这样一段:“刘表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乘桴渡河,中流而追者至。[追者]以表意谢之日:“何去之速乎”。三顾的时间在刘表死去的前一年。如果茅庐在隆中,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敢三次渡过汉水,越过襄阳到隆中去聘请诸葛亮。 有人问: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数年之后,为什么要离开呢? 当时,曹操这个“乱世的奸雄”常用屠城的手段来掠夺粮食和瓦解对方的军心民心。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坑杀男女数十万”,是为了报杀父之仇,这次屠城不宜据为例证。除了这次之外,我们看下面的记载:《荀彧传》中说:“遇太祖(曹操)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另一个地方又说他"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武帝纪》兴平元年中说他“所过多残破”。反过来看刘表吧,《三国志.刘表传》说他“北与袁绍相结”,这证明曹操对刘表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陈寿给刘表的评语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人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张鹏翮《忠武志.诸葛武年表》建安四年:“荆州牧刘表,不修职贡,多行僭伪,郊祀天地,拟斥乘舆,诏书颁下其事”。“拟斥乘舆”的意思是,“刘表自比于天子,斥骂汉献帝”。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将刘表的这种族灭的罪行向全国公布,有识之士都可看出,曹操已下定了消灭刘表的决心。无能必亡的刘表,与强大而残忍的曹操结仇,荆州的屠城之祸,已近在眼前了。阴御之,擅兴律

当时,荆州是全国人才荟萃的地方。《后汉书*刘表传》中云,“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数千。”可是到头来,杜袭、繁钦、赵炎、裴潜、和洽、刘廙等都纷纷离开了,留下来的连一个也没有。无家可归的王粲,尽管与刘表是太学中的窗友和同乡,也是建安十二年(即三顺茅庐那一年)离开襄阳,寓居当阳了。荆州的土著,除蔡瑁(刘表的妻弟)、蒯良(刘表的谋主)、删越(蒯良之弟)以外,大都隐居不出。如《后汉书.庞[德]公传》载:“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刘表问,先生苦居陇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这句话的含义很清楚。意思是:“我若做你的官,我的子孙就有死亡的危险”。独有见‬解‬,估计‬襄阳‬朋友‬不认可‬,襄阳‬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在《草庐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而其主(指刘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几句话证明,诸葛亮已肯定刘表必亡。诸葛亮‬帮‬外人‬图谋他‬“姨夫‬”‬‬的‬地盘‬,

外籍人士也好, 土著也好,都像躲避瘟疫一样离开襄阳;认为刘表必亡的诸葛亮,没有理由甘冒屠城的危险。离开襄阳,到哪里去了?从他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来看,从刘备从博望出发聘请诸葛亮来看,从诸葛亮为弟弟诸葛均娶南阳林氏女为妻来看,他到南阳去了。至于到南阳什么地方,没有明文记载。 关于诸葛均娶南阳林氏女为妻这一点,见《诸葛亮全集篇》引《诸葛氏谐》。原文是“亮为弟均聘南阳林氏女为妇。

有人说:《诸葛亮传)中的“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名为《隆中对》,可见三顾地在隆中。按,本段文字,在《诸葛亮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没有题名。据本人所知,这个名称,首见于清人编选的《古文喈凤》。因此,这个说法不能成立。另外,有人认为,张绣降曹后,南阳就由曹操控制,刘备不能到南阳三请诸葛。这个说法不对。请看以下史料:

《三国志●张绣传》中说,张济死后,“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刘表传》中说,张济死后,余众由张绣统率,刘表“使人纳其众(张绣的部下),众闻之喜,遂服从”。《荀攸传》中说:“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这三个材料证明,张绣屯宛,不是自己建立政权,征收赋税,而是由刘表供给粮秣,政权仍在刘表手里。建安四年张绣降曹,是引军而去,不是将地盘献给曹操。另外建安十一年,刘备在叶县、博望,大败夏侯惊的军队;今舞阳、泌阳、叶县、方城、博望五县,是建安十三年曹军攻刘表时,才落入曹操手中的。这证明自建安四年到建安十三年,南阳并不在曹操的控制之下。这总之,我的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读书笔记(诸葛亮寓居襄阳)(1)

看法是,隆中确有诸葛亮的故宅。而三顾处在南阳而不在隆中。宛城曹占区,没有史料,只是一些人说宛城战乱不合适躬耕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