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在本章的上一段理解中,将“善”从才能的层次,上升到了德的层次。就是说:善,并非是善于、擅长,而是“以…为善”的意思。因此,在此段文字中的“善人”、“善物”,就不是世俗中常说的“好人”、“好的事物”。那就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的理解。
常善救人:这个“救”字,其实就是帮助、促进、支持等的意思。意思是说:圣人,是坚持以有利于他人达到“善”的境界、德行的。后面的“故无弃人”,就是对圣人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一种结果: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在圣人眼里,不分世间不同人的高低、贵贱,都一视同仁,都有利于他们。
常善救物:意思同上,就是坚持充分利用、发挥每一事物的用途,不浪费。因此,后面的“故无弃物”,就是说明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其用途。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
是谓袭明:这里为什么要出现“袭明”这个词,是很难探究的。查阅《说文解字》,袭的意思较多,与此相关的有传承、隐藏、重复等。明,就是高明的意思。对于“袭明”这个词的具体来由,可以暂时放下,不影响对前面的理解。
后面的那一段话,则通过对比“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了解了“善人”的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与人为善、很好地促进他人的人,可以成为世俗之人的老师。而不懂得与人为善的人,就是“善人”者的“资”,对应前面的“师”,这个“资”不是学生的意思。它指的是成为了圣贤能够帮助、促进和对象。
对于一个人,不以成为“善人”为贵、又不喜爱那些“不善人”,在社会上,这种人是很有心智、机谋的。因为帮助他人、促进他人,感觉自己吃亏;那些水平不够的“不善”者,又以不愿意靠近。智,是心计的意思;知,是智慧的意思。二者有所不同。所以,虽智大迷,意思是说,表面上看上云很有心智的样子,其实是处在迷惑之中。
要妙,这两个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一章中,这个不是重点。可以简单地理解成“重要的变化、转换”。
我们一直说,要“以人为本”,其原理就是上面的意思。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比如在一个单位中,一个领导者,就是既要使用人、让其人尽其材,同时,也要积极的培养人、并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平台上。既不能因为一个员工不懂得人情世故而让其坐冷板凳,也不要因为其精于世故而放任自由。不断的挖掘员工的才能和品行,并积极的向上推送,才是真正的“善人”。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