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允礼,人们多半会第一时间想到《甄嬛传》中那个风流倜傥,用情专一的果郡王。

但在历史上,允礼的形象却与众人所想的并不一样。

那在历史中的允礼是怎样的人呢?他真曾与皇嫂有过一段恋情吗? 他的死亡真的是因为中毒吗?

2006年,清陵学者徐广源带队去往了易县,因为这个距离雍正所在泰陵仅有30华里的地方埋藏着允礼的墓葬。

当考古完成后,区别于处理其他陵墓的,考古队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将允礼的陵墓进行了永久封存。

当考古队员走出陵墓时,与他们一同出来的还有尘封在历史中的真实允礼。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

探秘清陵

2006年11月29日,河北易县上岳各庄村的平静被一队村外来客打破。

他们是来自附近清西陵文物考古处的考古队。

领头之人便是享誉学界多年的清陵专家徐广源,他曾亲手整理慈禧遗体、寻回容妃头骨。

作为著名清陵学者,徐广源前来此地是为了考察一座清代王爷陵墓。

此陵墓便是果郡王允礼的陵墓。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2)

对于果郡王这个说法,曾亲历此墓的徐广源并不认同。

在《甄嬛传》大热后,徐广源曾公开纠正过这个说法。

“严谨讲,允礼的墓是果亲王墓,果郡王墓埋的是他过继过来的儿子,只是因为电视剧太火热,普通人叫他果郡王习惯了。”

在那时,徐广源对探索允礼之墓很是在意,因为他将有幸去亲身探寻那些记录于书本之上的历史。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3)

在冯其利《清代王爷坟》一书中,允礼之墓有着详细的记载:

“果亲王坟地坐北朝南,南头立下马桩。外有神桥一座,下有文河。过桥即是碑楼,内立‘乾隆三年九月二十二日’谕祭驮龙碑一方。离碑楼不远为东西朝房各三间。前行是宫门三门,宫门与红墙相连接。进院是享殿五间。享殿旁边为东西角门。进角门有月台,月台上是大红宝顶一座。”

因为清代距如今时代较近,相比于更久远年代的墓葬,清代皇家陵园中的享殿、碑楼等等外围建筑并未在时间的流逝下被掩埋在泥土之下,无需深入挖掘开出,可以一眼看见。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4)

当徐广源踏入允礼陵园时,给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标准”。

“这是标准的清代王爷墓葬,享殿五间,门三座,碑亭一座,围墙百丈。”

虽然此时的允礼墓外围建筑已经几乎损毁殆尽,但多年的专业知识依旧让徐广源通过这些断壁残垣判断出了墓穴的规格。

让徐广源深觉可惜的是,在明显人为痕迹下,这里外围的文物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5)

按照修建标准来说,完整的允礼园陵应当包括碑亭、石碑、石狮、宫门、享殿等等建筑,但较为完整几乎没有什么了,曾经的宫门仅剩基址,享殿也只剩下山墙没有倒塌。

穿过碑亭、神道、享殿等地,慢慢深入的徐广源发现了园陵最里的宝顶,其下便是允礼的地宫了,里面埋藏着允礼的遗体。

来到宝顶前,徐广源意外发现了此处宝顶的一个奇妙之处。

“宝顶下有带瓦垅的石须弥座,其上雕有仰伏莲花瓣,而且在上枋、下枋上雕刻的有云龙戏珠,束腰雕有琬花结带和阴阳鱼,这是不同寻常的,之前只有孝和皇后、孝静皇后等人才有这样的须弥座。”

徐广源认为这是他所见到的皇后、亲郡王的宝顶中,纹饰最讲究、雕刻最精美的。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6)

这个发现让徐广源联想到了有关允礼的另一个奇特记录。

在清史考古文献中,曾有一篇奏折记录了乾隆时期修建允礼陵墓的信息,其中明确写到了修建的耗资与用材。

“耗银八万两,工程用到架木一千一百余根,金砖一百块。”

这个记录也是徐广源对允礼墓很是期待的缘故,这代表了一种超规格,宝顶的装饰也侧面印证了这种超规格。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7)

记录中所言的金砖并非我们以为的黄金打造的砖块,那很好,但对皇室而言却又太俗。

此处陵墓中的金砖是我国传统窑砖中的精品,因质地坚细,敲起来如同金属般铿锵有声而得名,它代表着皇家的尊贵与非凡。

在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建筑与帝后陵寝中才会用到。

若只是作为亲王,允礼本是没资格在墓葬中装饰金砖的,但深得两代皇帝厚爱的他在皇帝恩赐下获得了特殊待遇。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8)

允礼其人

相较于影视剧中的形象,在真正历史中,允礼不但未与雍正生隙,甚至堪称雍正的左膀右臂,心腹之人。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去世。

临死前,雍正只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拟定谕旨,宣布弘历即位。

第二件事便是召集顾命大臣让他们辅政。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9)

允礼便是顾命大臣中的一员,他之后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并称为四大总理事务王大臣。

在雍正的遗诏,允礼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这话的意思有三层,第一层便是强调允礼乃是国家栋梁,第二便是讲允礼身体不好要多照顾他,言下之意,便是让继位的乾隆帝好好照顾倚重这位皇叔。

需要知道的是,连雍正泰陵圣德神功碑文上的字也是允礼去书写,生前身后事都交予了允礼,这足以看出雍正对允礼的看重。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0)

虽然允礼在雍正、乾隆两帝时期地位尊崇,但是在早期他其实算皇子中最不受重视的那个,甚至可以说屡受轻视。

这种待遇与他的出生密切相关。

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允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二,其母为汉军旗包衣勤嫔陈氏,允礼本是康熙第二十七子,因前面有部分兄弟夭折,因此序齿第十七,人称十七爷。

允礼母亲陈氏其父是一名二等侍卫,相较于各类妃子的显赫八旗身份,其出生并不高贵,甚至可以说低贱。

这一点从她生子后的待遇便可看出。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1)

在清代,一般生下皇子的妃子都会获得升位,但这规矩到陈氏这就成了摆设,一直到允礼21岁时,他的母亲才获封勤嫔。

俗话说母凭子贵,但反过来说子也凭母贵。

出生卑微的允礼并未在康熙时期获得太多重视。

对于允礼,在康熙时期,正史上只有一句话的记录。

《清史稿·允礼传》上写“康熙四十四年,从幸塞外,自是辄从。”

这话的意思是允礼从在康熙四十四年的时候就跟着康熙帝四处巡游。

需要说明的是,跟着巡游并非是一种殊荣,带着10岁以上的皇子出巡只是康熙的惯例。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2)

允礼在康熙时期的不得宠,从他的爵位变化也可看出几分。

根据清朝制度,皇子十五岁时宗人府便要为其提请封爵,但直到康熙去世,已经25岁的允礼却始终没有任何封号。

从一个不得宠到封爵都没有的皇子到一个享配超额葬礼的亲王,允礼为何在雍正、乾隆两朝就彻底咸鱼翻身了呢?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3)

这与雍正密切相关。

康熙的两废太子引发了著名的“九子夺嫡”。

在这场残酷的皇位之争中,老四雍正笑道了最后,在康熙帝去世后成功接位。

这一年是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雍正时年45岁,允礼25岁,从年龄上讲,允礼足以给雍正当儿子了。

因为允礼在九子夺嫡时年纪太小,也不受宠,所以他反而因祸得福避开了雍正上位后的清洗针对。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4)

雍正在上位后大肆清洗打压皇家兄弟,但却在登基次年便给了一直无爵的允礼封了爵。

这种特殊待遇并非雍正心好,而是允礼抓住了雍正给他的一次机会。

“陵寝自修理以来,历有年所,今应重加修缮,彩画表饰。著议奏 。”

雍正登基之后,为了拣选心腹,于是专门派遣允礼去修饰康熙的景陵,想借机看看允礼的能力与忠心。

在修善过程中,允礼并未因此事枯燥而有丝毫懈怠,反而认真对待,没有丝毫谋私。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5)

允礼的表现得到了雍正的赞赏,在雍正登基次年雍正元年(1723年)便将加封允礼为多罗果郡王,同时还让其处理蒙古正黄旗都统事务并管理理藩院。

“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

清朝理藩院原名为“蒙古衙门”,负责处理清朝和蒙古各部以及其他藩国之间的关系,这个差事关系到边境稳定,雍正将它交给允礼,不但表达了对允礼的重视,还存着锻炼培养允礼的心思。

就此,允礼从一个无官无爵的皇子,一跃成为一个掌有实权的郡王,在雍正的提拔下,允礼在短短数月之间便成为了朝堂上的一股新兴力量。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6)

允礼之死

可能是出于对允礼的喜爱与政治考量。

允礼不但没有像电视剧那般遭到雍正的忌惮排挤,反而获得了雍正十足的信任。

除了数月便获加封外,在之后岁月,越发获得雍正信任的允礼更是如火箭般在朝堂上窜升。

不但多次获赐上万两白银,而且一有机会,就会被安排担任各旗满洲都统。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7)

在雍正的提拔下,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初五日,允礼晋为和硕果亲王,并管理户部三库。

同时,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都由允礼一人兼任。

在雍正继位后,25岁都还未获得丝毫封爵的允礼在数年间便完成了从一无所有到权势盖天的转变,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允礼,雍正这样评价道:“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8)

毫无疑问,无论从宠幸程度,还是政治平衡上做考量。

被雍正一手栽培起来的允礼绝不可能如《甄嬛传》中那般因雍正而死。

更重要的是,允礼死时,雍正已经去世近三年了。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19)

乾隆三年(1737年)2月,允礼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允礼死时,乾隆悲痛万分,贵为九五之尊的他超规格的亲临其丧,并在之后为允礼加祭一次,谥曰“毅”。

同时念及允礼一生无子,还特意将自己的六弟弘曕过继到了允礼头上。

就此,这位前半生备受冷落,后半生富贵滔天的果亲王埋入了地下。

其葬在离雍正所在泰陵三十华里外,与雍正地下相伴,是雍正生前亲自指定的。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20)

可惜的是,生前的荣誉换不来死后的安宁。

当徐广源带领考古队深入地宫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片狼藉。

在这里,允礼的墓室早已被洗劫一空,所有陪葬品都不知所踪,护卫遗体的棺木已经大开,满地都是遗骨。

从仅存的物品中依稀能看到允礼入葬时的尊贵,他棺木下的棺床是向前凸出的,其棺床前棱并非是直线,在古代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地宫主人的崇高地位。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21)

在一番调查后,徐广源等考古人员才得知,此处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遭到了盗墓,所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都被偷走。

此时留在这里的只有散落四处的棺木,以及一地的尸骨。

因为盗墓贼带来的破坏,此时的允礼墓不但已经失去了考古价值,而且还有渗水严重的问题。

基于此,考古队决定放弃对此地的考古发掘,将地宫永久封存。

之后多年,徐广源依旧对允礼墓的狼藉觉得遗憾。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22)

在2021年3月21日,他发布了一条微博感叹此事:“2006年11月29日我探视了地宫,是砖券,有石门一道。棺木被拆散,遗骨扔了一地,至今尚未清理。”

因为时间,允礼获得了翻身机会,从无官无爵的皇子成为了尊贵非凡的亲王。

也正是因为时间,允礼处处彰显尊贵的墓葬也变成了一片散落遗骨的残骸。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23)

时间消磨了允礼存在的痕迹,但依旧有人为他而牵神。

允礼的地宫永久封存了,但他的陵园所在处依旧有着守墓人在此守护。

这里的守墓人是一对刘姓夫妻,以及一条名为大黄的田园犬。

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彻夜不眠的在允礼的陵园中巡视12次以上。

这样一份枯燥的重复的工作,俩人坚持了快20年了,支持他们的只有每人每月700元的误工补助。

果郡王墓风水(河北发现果郡王墓)(24)

对于这座王爷坟,守墓人员的想法很简单,这墓落在他们村子里,守着它是应该的。

对于之后让不让孩子守墓的问题,守墓人则表示道:“我们先干着,干不动的时候再说吧。”

在真正历史上,允礼没有甄嬛的挂念,但在此时此刻,一对平凡的夫妻依旧在守护着他仅存的宁静。

信息来源:

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探秘皇家陵园——果亲王园寝》

法制晚报《河北夫妇守"果郡王"墓20余年》

清代陵寝研究学者徐广源微博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