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城经济强镇(文化繁胜引活力)(1)

幸福婺城处处景。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浙江金华婺城区自古为文化礼仪之邦、仙山胜水之地、创新奋斗之城。南山北山竞秀,白沙婺水汇流,孕育了婺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培育了婺城拼搏实干、合作创新的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片文化沃土,也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红色文化引领:一朵“金茶花”点亮幸福城

山茶花是金华的市花,从婺城区竹马乡的悄然绽放,到八婺大地的艳丽身姿,再到国内国际茶花市场的灿烂芬芳,铺开了茶花富民路,点亮了小康路上的美好新生活。

1996年,下张家村党支部通过实行“两田制”改革,推进土地流转,腾出了约1050亩连片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村书记钱瑞华带队走访全国各地,考察取经,招商引资,引进了24个茶花种植大户,在一年时间内便破解了下张家村缺乏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支撑的茶花产业发展瓶颈,由此,下张家村的村民从“粮农”变成了“花农”。

此后数年,下张家村党支部坚持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引领竹马乡茶花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竹马乡下张家村全村村民几乎全员投身茶花产业,存款总额突破1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如今,婺城围绕“双城”战略,谋划“五朵金茶花”布局,发展科创文创、高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金茶花”已然成了婺城人的“幸福之花”。

生态文化为基:一汪生态水润养图强村

白沙溪畔,古朴秀美的廊桥,遮云蔽日,清风徐来,带来水的灵动和的草木的芬芳。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也指引周边百姓在家门口踏上了“致富路”。51岁的陈爱娥是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村民。退休后,她回到位于白沙溪畔的老家新昌桥村,张罗起了一家十几平米的饺子馆。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饺子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由白沙溪三十六堰衍生出的生态文化,早已渗透了婺城发展的方方面面。莘畈乡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成功探路“农体旅”经济;塔石乡深入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农特产品经济;箬阳乡充分利用山林生态资源,振兴茶文化经济……白沙溪文化的生态内核穿越千年,流淌进了婺城发展的新征程里。

婺学文化传承:一脉婺文明振兴婺产业

走进金华北山鹿女湖畔的鹿田书院,相较往年又热闹了几分。自吕祖谦、陈亮、唐仲友到“北山四先生”,鹿田书院作为婺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已然于时光中化作婺学传承的文化符号。

鹿田书院始建于宋代,于清末时大修,于千年间承载了婺学名师讲学、礼祭、藏书等功能。1991年,鹿田书院被发现,评定为省文保单位。2018年,鹿田书院再度重修问世,让婺学文化被越来越多的金华人所熟知。

近年来,婺城区大力推动婺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文化孵化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金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成立了金华仙山文化产业公司,并致力于打造金华山研学游品牌,引流学校及培训机构客源,并以此为突破口,配套硬件设施,发展特色民宿、主题餐饮、影视文化、文创经济等周边文化经济。

州府文化新生:一座婺州城开启新征程

千年以前,水通南国三千里,舴艋舟遍布江渚。婺城人从这里出发,下兰江,上钱塘,北通运河进京,东去明州出海。小码头带来了丰饶物产,迎来了风流雅士,繁华了美丽宜居的金华子城,更在迎来送往之间,传播了兼容并包的古婺文明,收藏了婺城人冷暖交织的况味平生。

而这份源远流长的“诗路”婺文明正以崭新的姿态绽放在婺城大地。每逢黄昏后,抑或周末时,古子城熙熙攘攘,文创街区引领金华新时尚。在CRC文创产业园区,各大中小项目攒聚,形成一艘航母,驱动周边文化经济崛起。在古街新城的大街小巷,各色工作室、非遗坊似一颗颗珍珠流光溢彩,彰显婺城文创的新力量。

自“双城”战略实施以来,金华婺城区积极打造以信息经济、科创研发、文化产业等为主体的“科创文创之花“,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成了一批龙头工程,重点扶持壮大“互联网 ”文化业,扩大婺文化的实力、魅力和影响力。(张苑、叶欣、程向阳、卓德强 记者沈贞海)

金华婺城经济强镇(文化繁胜引活力)(2)

金华婺城经济强镇(文化繁胜引活力)(3)

幸福婺城处处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