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网
“穿新衣,贴春联,吃团圆饭,逛庙会,拿着压岁钱买爆竹。”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传统的节日习俗活动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探寻春节习俗,寻觅那让人眷恋的年味吧~
春节是个团圆节,对中国人来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绵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种无须解释的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即便背井离乡多年,亦是魂牵梦萦。
▶▶除夕守岁年夜饭
严格来说,“过年”其实是个时间段。从小年开始,一首“过年谣”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扫房、沐浴、准备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大概要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年三十夜”。《说文解字》里讲,“夕,太阳下山”,字意可以引申为夜晚,除则是易和交替的意思,连起来就有了“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寓意。这一天,人们要张贴年画、春联和福字,有的还要贴上窗花。图案一般都很喜庆,有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有花开富贵的牡丹。
年夜饭是除夕夜最热闹愉快的时刻。各种美味佳肴在年前早已备好,北方还必须得吃一顿排场隆重的饺子,配上腊八醋和腊八蒜,色味双绝;南方要吃年糕或米饭……水饺外形像“元宝”,年糕谐音“年高”,都是团圆如意的好兆头。吃罢年夜饭,照例需要守岁。大人围桌闲坐,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出屋外,把铺在院里或路边的芝麻秸踩得声声作响,这叫“踩岁”,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到零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就算热热闹闹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岁月凝固为生命中的记忆。
▶▶春节大年初一到十六,每天都有讲究
春节在中国传统一般指除夕到十六。那么,正月初一到十六的习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习俗
大年初一还有许多禁忌,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
●正月初二习俗
大年正月初二,这天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习俗
大年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正月初四习俗
大年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习俗
大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初六习俗
大年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习俗
大年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也叫“人日节”、“人胜节”、“人庆节”等。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习俗
大年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习俗
大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这一天,人们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挂上灯笼,称为“点天公灯”,在厅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摆上“三牲”(大猪头、大猪脚、鸡或鱼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正月初十习俗
大年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习俗
大年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六习俗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习俗
大年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到了元宵,闽南人的春节喜庆气氛又到了一个小高潮。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在晋江,元宵节最有特色的就是赏花灯和吃元宵圆。元宵圆也叫做汤圆,关于它的传说和典故非常多,但都是取其团团圆圆和吉利的意思。
▶▶过年,回家团聚才是不变的习俗
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团圆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强调,除夕这天,“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很能代表老百姓的想法。
父母的笑脸,地面、屋檐、树枝上的白雪,映衬着门口的红对联和大福字,一串串糖葫芦和彩绘小风车,鞭炮一响,那是春节独有的景致。如今,很多旧日年俗早已不再流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新年俗也在出现。但回家“团圆”的观念依然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最后,小编给您拜年了!祝您鼠年大吉!诸事顺遂!平安喜乐!
(据新华网、中国新闻网、长城网等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