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比较短的美文(摘抄文心)(1)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所以文中表现出萧瑟的寒意、凋落的枣树、枯萎了的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虫,都是那时候实在的景物。他对着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晚秋夜间的经验,你们是有了的,可是因为平常不大留意,在心里印得不深。

我方才曾把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譬如说天上的星在闪烁,这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说星在䀹冷眼,这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星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面的经验却各人不同。如果和外面的经验合在一处的时候,比较还容易懂得。像这节,全然是写作者那时个人的心境的,是纯粹的内部的经验。我们除了说作者自己觉得如此以外,别无什么可解释的了。

二 方块字

普通的文言文并不难。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只有两点,一是用字的多少,一是关系词的不同。

词的种类和性质,想来大家已明白了。谁来说一遍看!”

“名词,代名词,动词,——动词之中有自动与他动二种——形容词,副词,接续词,介词,助词,还有感叹词。”一个学生很熟地背出文法上品词的名称来。

我国文字没有语尾的变化,真是方块字。什么字什么性质,没有一定,因所处的地位而不同。像方才所举的几个字,都是因了地位而性质变易的。这情形在读文字的时候,要随时留意,尤其是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用字比白话文简单,一个字弄不明白,解释就会发生错误的。

三 题目与内容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

四 一封信

作文和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

六 知与情意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九 《文章病院》

一句话里,意义没有说完足,就不成一句话。反过来,说得太噜苏了,把不相干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也同样地不成一句话。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不曾把意义想得周全,就提起笔来写;如果作者的言语习惯不良,平时惯说那些支离的、累赘的话语,写起文字来也就会有这样的病象。

一句话里,前后不相连贯,一串话里,彼此不相照应,这也是重大的毛病。

十 印象

从这个比喻,就可以知道‘记叙’和‘描写’对于读者的影响很不相同。人家看了你的路程图,至多知道你到达过哪里,看见过什么罢了。但是,人家看了你的风景画,就会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劳你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所以,‘描写’比较‘记叙’具有远胜的感染力。

这是极端生动的一个印象。这七个字组合在一起,是比较图画更有效果的描写。北方的牧场,我们没有到过。可是读了这一句,就仿佛身临北方的牧场。

十一 辞的认识

不知道就得询问,就得翻查。这样成为习惯,然后读书不致含糊,不致误解;说话、作文不致辞不达意,不致张冠李戴

十三 触发

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十四 书声

重读符号的用法,大概可以明白了。文句之中,有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相关联照应的时候,通常都该重读。

缓急在一方面更与文字所含的感情有关。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缓,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急。缓急的法则应用时须顾虑到文句的构造与感情两方面才好。高低与强弱的法则,应用时也是如此。

十六 现代的习字

我想现在人写字,该有四项标准,就是迅速、准确、匀整和合式这四项。现在人生活繁忙,做不论什么事情都要讲时间经济;写字的必须迅速是当然的。准确呢,就是写下字来没有错误的意思。随笔写错了字,自己不能发觉以致误事,固是实际上的损害;而写错在先,后经发觉,于是涂抹的涂抹,填注的填注,拿出去竟不像一件东西,也是形式上的缺点。所以必须把准确为写字的标准,落笔要自始到底没有错误。要达到这两项标准,只有随时留意、随时练习,一定的方法差不多是没有的。再说匀整和合式。匀整和合式是现在人写字美观方面的最低标准,仿佛一条水平线,够不上这条水平线的,就拿不出去;因为拿出去会受人家的鄙视,至少也要引起人家的不快。

匀整可以分两方面来讲:一是每一个字本身笔画的匀整,二是全幅的字通体款式的匀整。每一个字的许多笔画,虽不必长短均等,粗细一律,但是也不可相差得太远。笔画间的空隙要匀称,须使多笔画的字不嫌其局促,少笔画的字也不嫌其宽松。

十七 语汇与语感

我近来于读书或一人默想的时候,每遇一辞,常联想到这辞的相似或相近的辞,使在我胸中作成一个系串。譬如说,见到‘学习’这个辞,同时就想起‘练习’‘研究’‘探讨’‘考究’‘用功’等辞来,见到‘怒’这个辞,同时就想起‘愤’‘恨’‘动气’‘火冒’‘不高兴’‘不愉快’等辞来,见到‘清静’这个辞,同时就想起‘干净’‘清淡’‘安宁’‘寂静’‘恬淡’等辞来。我把这些一串一串的辞在胸中自己细加比较,同一串的里面,哪个范围最广?哪个范围最狭?哪个语气最强?哪个语气最弱?一一要弄得很清楚。

两个辞的意义即使相同,情味常有区别。譬如说:‘他逃走了’,‘他溜走了’,‘逃’与‘溜’虽都是走掉的意思,但情味很不一样。‘老屋’与‘旧屋’,‘书简’与‘信札’,有雅俗之分。‘似乎俨然’没有‘像煞有介事’的轻松,‘快乐’较‘欢喜’来得透露显出。振宇方才用衣服来比辞类。讲究着衣的人,不但注意到材料的品质,并且注意到花纹与颜色。讲究用辞的于辞的意义以外,还须留心到辞的情味上。辞的情味可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应从声音上去吟味。‘书简’与‘信札’的不同,似出于字面。‘萧瑟’与‘萧条’的不同,似由于声音。每遇一辞,于确认其意义以外,再从各方面去领略其情味,这是很要紧的功夫。

十八 左右逢源

。他讲构图方法的时候,也用文章中结构来譬喻解释,兼说到主宾、正干、旁枝等等的法则。最妙的是他说文章有远近法。有一日,他教授远近法,就了绘画作过种种说明以后,还恐我们不懂,再用文章来作例证。他先在黑板上速写一株柳树,柳枝垂下的地方画一个月亮,又题‘月上柳梢头’五个字。说道:‘远近法是因了远近而变更物体大小高低的法则。照常识讲,月亮比柳树要高得多,可是柳树离人近的时候,可以比月亮高。这句词句,是合于远近法的。杨万里有一句诗,叫作“接天莲叶无穷碧”,莲叶可以接天,如果不用远近法来解释,就不可通。此外如“水天相接”等类,也是应用着远近法的文句。这种文句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最多。描写景物的文章本身就是写生画,所不同的只是绘画用形象色彩写,文章用文字写而已。

一国的语言,自有一国语言的构造与习惯。英文和国语的构造与习惯不同,读英文时,须仔细互相比较;翻成国语,要适合国语的构造与习惯才妥当。在英文的习惯上,可以说“这小孩有一个父亲吗?”在国语的习惯上,却不该说“这小孩有一个父亲吗?”该说“这小孩有父亲吗?”因为依照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是这样。

廿 小说与叙事文

小说的本质是作者所看出的意义,我们很能够明白了。没有这种意义的便不成其为小说。”

张先生用一个指头指点着慧修,接着说道:

“可是还有一点必得注意,须是把这种意义含在故事中间的才是小说。什么叫作‘含’呢?一碗盐汤,看不出一颗盐来,呷一口尝尝,却是咸的,于是我们说盐味含在这碗汤里。小说的故事含着作者所看出的意义就像这样一碗汤。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我们不妨借用小妹妹送掉性命那个题材来说。如果在叙述一切经过之外,加上许多意见,如非科学的医术贻害不浅呀,符咒之类的迷信尤其可恨呀,世间被这种方技和愚见残害的生命不在少数呀,这就不成为小说而是一篇议论文,那些故事只处于议论文‘论断’的‘例证’的地位了。”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

廿一 语调

主要的句式不过三种:一种叫散句,例如‘我要吃饭,穿衣,睡觉,读书,作工’,是中间截断了一部也可成句的。一种叫束句,例如‘吃饭,穿衣,睡觉,读书,作工,是我们生活上所不能缺一的’。这种句子如果截去了下半截,意义就不完全。还有一种叫对称句,例如‘世人以我为疯狂,我以世人为迷醉’,是上下两截对称的构造。中国文字中的句式究竟应分为几种,我想好好地加以研究。总之,句式的错综使用是调和句调的一种方法。

廿六 修辞一席话

所谓调整语言,乃是依照了我们的意思去调整。我们所想发表的意思如有不同,被调整的语言便该有所不同,假如世间有千千万万的意思,照理便该有千千万万的调整方式。我们只好随机应变,不能笼统固执。不过许多小异之中,又尽有大同的成分存在,倘若除去小异抽出大同,也未始没有若干条理可讲。所谓修辞学,便是在依照意思调整语言这一件事情上面,把那千千万万具体的说话与文章中的千千万万小异抽去,将一些大同抽出来详加研讨的学问。简略地说,就是说述依照意思调整语言的一般现象的一种学问。

假如说的东西是抽象的、知识的,如诸君所学习的算学之类,那么只要说得明明白白,没有不可通、不可解之处就可以了。这时的注意几乎整个都在乎语言文字的意义,但求意义上没有毛病,这在修辞学上叫作消极的修辞。

利用了感觉的要素,积极地使所说所写的语言增加力量的事,在修辞学上叫作积极的修辞。

这种方式叫作‘譬喻’,也是我们说话、写作的时候常用的。如‘犹火也’,‘乱如麻’,通常句中都用着‘如’‘犹’等字以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像,使听者、读者可因了较亲近、较熟悉的另一事物领略某事物的状况。有时太过明显,将这‘如’‘犹’等表示相像的字略掉也可以。例如,我这次在福建逃难,如果把情形写记出来,也许会用到‘枪林弹雨’的话。‘枪林’就是‘枪如林’,‘弹雨’就是‘弹如雨’,可是‘如’字已略掉了。虽没有‘如’字,人家也决不至误解枪真作怪而成林,弹真变异而为雨。在不至误解的情境中,有时更可省略,单把譬喻留着,将本文完全略掉。如说这次内战为‘阋墙’,便是最简省的譬喻的说法。修辞学上对于这三种譬喻,各有各的名目。如上文有‘如’‘犹’等字的叫‘明喻格’,略掉‘如’‘犹’等字的叫‘隐喻格’,像最后一个省至无可再省的叫‘借喻格’。

把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说,使它们交映相辉,事物的异点就分外显出了。这种修辞方式叫作‘映衬格’。例如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把君子和小人对照起来说,就可叫人看清分别,不致混同了。

卅 鉴赏座谈会

‘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上的事,‘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不论看文章或看绘画,要到了‘观’的境界,才够得上称鉴赏。‘观’是真实的受用,文章或绘画的真滋味,要‘观’了才能亲切领略。用吃东西来做譬喻,‘观’是咀嚼细尝,‘见’和‘视’只是食物初入口的状态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