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作为清末的国学大家,他精通儒家的静心修身,也研究道家的黄老学说,还笃行佛家的行善积德。他的一生,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德求官,以忠谋政。

很多人认为,人生的终点站就是迎接死亡。在曾国藩看来,人生不过三种归宿,人生的终点站无非是踏进三种门,那么这三种门究竟是什么呢?你将会何去何从呢?是否还有转机呢?

曾国藩的人生突破(曾国藩看红尘人生的终点站)(1)

一、繇于情欲,入自禽门

繇(yáo),通“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由于被自己的情感支配,被自己的欲望羁绊,一生都在过度的追求那些违背礼义伦常的欲望,在他生命的最后会与禽兽共入一门。欲望,有好有坏,可以是人的渴望、追求,也可以是人的野心、贪欲、恶意和一切违背伦理道德、不符实际的行为和想象。禽兽,也就是非人类,专指兽类,也比喻那些行为卑鄙恶劣的人。

历朝历代,乃至现代社会中,困于情感和欲望的人,从来不在少数。一方面,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有的人平日里挺清醒,但就是易怒,一点火星也可以在他心里燃成大火,出口成脏或出言伤人,这样不仅伤人伤己,还有可能祸从口出,酿成大祸。另一方面,人的欲望也分好坏,欲望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两面性。很多人生活的动力来源于欲望,家徒四壁就拼命追求财富,赚得了财富也不知满足;没有权势就开始追求名利,得到了地位又开始为名利所困扰,或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智商和理智突然变成零,做出很多违背道德底线的事,事后追悔莫及。一个人的欲望越大,他会感觉现实和现状离他的追求越远,他越是不知满足,他的贪欲会更旺盛。

直白一点说,一个人如果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欲望,注意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才能不沦为情绪和欲望的奴隶,才能不落入第一个门与可怕的禽兽为伍。

曾国藩的人生突破(曾国藩看红尘人生的终点站)(2)

二、繇于礼义,入自人门

第二个门就是说,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懂得自控,也会学会自律和自省,言行举止要懂得礼义廉耻,最终才能达到“人”的境界,被社会所容纳,被他人所接受。

我们都承认自己是“人”,但是还是有些行为和习惯值得反思,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应要认真工作,奋发图强,去做那些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作为一个家的子女,我们应要做到最基本的孝顺父母、赡养父母;作为自己,我们应要去做那些能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的事,不断突破,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反观,对于那些一再放纵自己、一再突破道德底线的人,进入“人门”只会是难上加难。

曾国藩的人生突破(曾国藩看红尘人生的终点站)(3)

三、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第三个门,一般人很难达到,毕竟圣贤之人从来都是少之又少。纵然一生饱读圣贤书,也不一定能称得上“圣人”。

圣人的境界已经超过了普通的人类,仔细想想,这世界上也只有一个孔子和一个老子。不过圣人也是从凡人中蜕变、磨炼出来的,他们能达到常人所不能及的超凡脱俗的境界,是因为他们一生都在追求知行合一,通过自我修炼,严于律己,看待生死也是别出一格,且参悟许多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穷尽一生去研究天地自然、人文伦理也难成“圣人”,但是我们能从他们身上领悟的东西却很多且珍贵。他们很多早已流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他们的“吾日三省吾身”、“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匹夫不可夺志也”...足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曾国藩的人生突破(曾国藩看红尘人生的终点站)(4)

如果遇人遇事,受情感和欲望驱使行事,蛮横无理,就会沦为他人不齿的禽兽;如果能够严于律己,言行举止合乎礼仪伦常,就可以被他人接受和尊重;如果慎独慎省,始终注重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也有可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所以说,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追求,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旅途,最终就会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站,志向追求和道德追求都很重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