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是写了一位老人,一位女孩子,和一只黄狗的故事。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照例是可视感极强,读着读着,房后的白塔、清澈的溪流、翠绿的高山以及善良慈爱的爷爷、淳朴灵秀的翠翠还有跑前跑后的小黄狗会跃出纸面。

小说四万多字,通过沈先生细腻的描写,让人看时心情跌宕起伏,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开头就给人们描绘了湘西小城美好的生活画面,真希望时光停止,爷爷不再变老,翠翠永远天真;但翠翠终究要长大,作者描述了她情窦初开的情感世界,过程让人心情忐忑;随着一天天老去,爷爷想看到翠翠好的归宿,但什么也抵挡不住命运的安排,爷爷还是在沮丧失落下撒手人寰,只剩下翠翠一个人,独自等着那个“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

合上小说,特意去搜了一下优酷,看是不是拍成了电影,果真找到了1984年凌子风导演拍摄的电影《边城》。由于拍摄年代过于久远,优美自然的风景已不再慑人心魄,但电影非常忠实于原著。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1)

爷爷和翠翠

故事梗概

——茶峒山城一里地外的小溪边,住着看渡船的老船夫和外孙女儿翠翠相依为命。

——茶峒城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看上了翠翠。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保,天保失望之下驾船离家,出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心里结了疙瘩,也驾船出外了。

——雷雨之夜,老船夫死了,就剩下翠翠一个人。翠翠心里想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2)

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

看完小说后的几点感受:

静寂清新的自然环境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边城山水画。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静静的溪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溪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30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和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这种自然清明的环境,怎不让人心驰神往。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3)

湘西风景

温馨自然的生活画卷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风日晴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时,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唆使身边黄狗从身边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有人过渡时,老船夫便起身摆渡,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震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

真希望时钟停摆、岁月无声,生活就这样周而复始。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4)

摆渡的爷爷和翠翠

淳朴的人文环境

一直以为,一个地方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状态反映了这个地方的民风民情,同样一个人对于弱者的态度,藏着这个人的真实修养。

——掌管码头的名叫顺顺,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里混过日子来的人物,是个大方洒脱之人。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的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两个儿子学贸易,学应酬,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依势凌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境内无不让人加以尊敬。

——渡船为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硬塞给老人钱,老人会说:“我有口粮,三斗米,700钱,够了。谁要这个!”。执拗不过的,老人会将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让过渡人品尝和解渴。

——端午节老船夫到河街采办过节的东西,乡亲们送老人粽子,把酒葫芦装满,赛龙舟抓到的鸭子也让老人带上,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摆渡人的一点儿敬意。

所以我感觉比自然风景更“摄人心魄”的是这里的人文环境。所以有人说,《边城》构建了一个以湘西茶峒小镇为背景的充满了真善美的乌托邦。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5)

湘西山水

平静、有序的生活

《边城》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当时中国大地正经历着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内战爆发等等,我想象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但读着小说,丝毫感觉不到这些。

——茶峒山城中有一条河街,河街上装点了理发店、饭店、杂货铺、油行、老衣庄等等,还设有吊脚楼和码头。小小篷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布匹、杂货和海味。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极其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6)

传统又具有特色的爱情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他欢喜看满脸扑粉的新嫁娘,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翠翠已能领略的出。

——爷爷说:“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若走车路,应当由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气候已到了仲夏,半夜里不冷不热,穿了自家机布汗褂,兄弟俩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一切安排皆其自然,结果是什么,两人虽不明白,但愿意来做这种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

小说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伴随着主人公翠翠的这一声叹息,湘西茶峒里的纯美爱情在此也画上了一个凄美的问号。

貌似“世外桃源”的小山城茶峒,唯独不成全爱情。我们只能感叹世事哪有完美!世外桃源也有憾事!

小说开放的结局,不禁让人期盼:对于傩送来说,但愿有一天,他将千山万水走遍,对哥哥去世的愧意终究不敌对翠翠等待的爱意,选择了早日归来。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7)

翠翠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感悟体会100字(读边城有感)(8)

小说《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