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描述了很多古代高门富户的女子,有的心底淳朴,有的奸诈狡猾,其中,盛家四女墨兰嫁去的永昌侯府梁家,就有个口齿厉害的梁大奶奶。

这梁大奶奶嫁的是庶长子,因此她可能出身一般。看她后来表现,可知其人家世素养一般。梁家庶出的长子比较厉害,有才华有能力,比下面那几个嫡出的兄弟更有出息。大约梁家大奶奶仗着夫婿干练有为,就想分家另过,以免以后被几个弟弟所牵累。

知否梁大奶奶闹分家(永昌侯府闹分家的梁大奶奶有何本事)(1)

有能耐的庶出兄长不想被无能的嫡出弟弟拖后腿,这原本也算情有可原,但梁家庶出长子的媳妇偏偏在老侯爷去世不足百日就要分家,已经不义,她还瞧上了街上的铺面和银楼、庄子,开口就要,这就说不过去了。

因此,梁家老夫人才请来族中及有姻亲的女眷齐聚商讨分家事宜,于是墨兰娘家的姐妹和弟媳即华兰、明兰、柳氏三人就过来了。

盛家这三个女眷一上车就嘀咕起来。明兰奇怪的是梁家老侯爷才过世不久,梁大奶奶就敢明目张胆地闹着要分家,而分家这种事原本就不体面,公爹刚去世,她倒不怕被外人议论吗?后来柳氏透露的信息说,梁家大爷仕途得意,又得权贵赏识,平步青云,于是夫妻俩腰杆子也硬了许多。

一到梁家,正逢梁大奶奶申诉她在梁夫人手下过日子如何不易,但细忖她说的那些事,又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内院里的女眷大多在从媳妇熬成婆的几十年里经历过,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知否》原著里说了:

“这女人诉苦极有技巧,巨细靡遗,丁大点儿的事都能漫天发挥,慢了一盏茶,冷了一碗汤,一句话、一个颜色,都能牵到尊重体面上去。”

家庭里的事,除去大是大非之外,其余不伤及筋骨的事,多为琐事。盛家墨兰和明兰也曾大打出手,姊妹间打架拌嘴都是稀松平常,但盛家这场打闹之所以让偏心的盛竑都忍不住责罚墨兰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墨兰起了歹念要划破明兰的脸。

知否梁大奶奶闹分家(永昌侯府闹分家的梁大奶奶有何本事)(2)

古代女子的前程基本得依赖于夫婿和儿子的前程,而维系这些的基本因素则在于婚姻。古代没有自由恋爱,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相看自然在门第之外以外表为重。而一个女孩倘若年纪轻轻就破了相,哪还有好人家会看得上?又怎会不被人轻视、被人冷言恶语相待?

盛竑正是虑及这点,想到墨兰已经歹毒到想要毁坏明兰的容貌,这是重大原则性问题。毁掉容貌等于要毁掉明兰的终生,若被外人知道墨兰品行如此,盛家女儿毫无家教,所以他才责罚墨兰。

除去这些原则性的大事外,那些小事大多可以轻轻忽略掉。回到两府分家的话题,这个梁大奶奶的诉苦,几乎没几件伤筋动骨的大事,反而是将小事扩大化发挥,将一些细节问题上纲上线,牵扯到尊重体面上去。如此看来,倒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

当梁夫人问她是否指责自己处事不公时,这梁大奶奶又抽泣着说:“五个指头还不一样长短,何况嫡庶有别,母亲哪里有错?”

梁夫人被她噎得没话说。这梁大奶奶果然口齿了得!

她一边拿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控诉自己生活不易,一边又在婆婆问她是否指责自己处事不公的时候说嫡庶有别,母亲没有错,似乎都是她过得不好,而又不明明白白指出她控诉的是婆婆处事不公,如此自己就落不着不孝的把柄或别的话茬。似乎怎么着都是她有理,横竖都是她受苦,她被欺负。

这梁大奶奶一边絮絮叨叨,一边又能条理分明,又不是一味撒泼打滚,另一方面,她讲不出有震慑力的事实,只能说一些只谈事实不谈感觉却又让对方无法否认的话,例如:“你们心里隐藏着仇恨,眼里透露出轻视,举止中带着厌恶……你们不用否认了,我们又不是瞎子,完全看得出来……”

像梁大奶奶这种指责,旁人谁能怎么辩驳吗?她不说具体事件,就这么哭诉,对方即使要辩驳也无从下手。而她话里又并不谩骂,即使挑礼也挑不到她头上去。遇到这种人,被控诉的一方只能把脸憋得通红,把委屈吞进肚子里,还很难找出为自己辩驳的话来。

连明兰在一旁听着都觉得有趣,还暗暗叹服第一次见到这种高手。

知否梁大奶奶闹分家(永昌侯府闹分家的梁大奶奶有何本事)(3)

像梁大奶奶这种人,在控诉别人的时候,因为抓不住最为有力的事件作为证据,也不能拿出最有理有据的依据来,因此只能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放大化掰扯,甚至为了增进说服力不惜歪曲事实捏造事实,没缝的蛋也要生出蛆来。而她们的身段,要么显得楚楚可怜委屈柔弱孤苦无助,要么显得大义凛然义正辞严有凭有据

这位梁大奶奶,则是前者。她在一众女眷跟前哭诉博同情,其目的是为了表示一个主题:梁府其他人伤害了大房夫妇的感情,试图颠覆他们夫妻的平静生活,而他们不愿再这样过下去了。

看她哭诉的事实依据主题目的,人们会发现,她分家的依据并不足为道。这些琐碎的事,并不足以支撑她形成要在公爹去世不久就急着分家的理由。

梁夫人早已气得不行,于是说,你要分家就直说,难道我会拦着你?

梁大奶奶却并不接茬,而是继续哭天抹泪,唠唠叨叨地说:“树大分枝,分家也不是坏事,亲兄弟的情分又斩不断,哪怕大家都分开了,常来常往,还是一样好。”

梁大奶奶这种精明狡猾的人,说话做事不会给人留下把柄,所以她会说明亲兄弟的情分斩不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说到做到,他们反而是说一套做一套。实则她分家就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家产和利益,甩开梁家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

这种人肚子里九曲回肠千折百绕,心眼多,爱算计,自己做了亏心事也能想出许多种法子来遮掩隐藏,无论是抵赖拒不承认还是栽赃给人扣屎盆子,只要自己甩开包袱显得清清白白就好。

梁夫人生气,对梁大奶奶说,你要分家,自己走就好了,为何非要饶上老三老四,我不答应,你还不肯罢休?

梁二奶奶和梁三奶奶以及墨兰都对梁夫人表示她们不愿分家,但梁大奶奶立刻止住哭泣,表示不仅自己要分家,还要弟弟也分出去。梁二奶奶的嫂子见状,就说这强人所难了。

梁大奶奶反而又说:“几个兄弟都不分,只我们走了,岂不显得我们不孝了?一笔写不出两个‘梁’字,难道母亲和叔叔忍心看他大哥被外头人指指点点?”

这位梁大奶奶,对于于己有利的事,就打出“孝”或“义”之类的大招牌,殊不知,她在公爹去世不久就吵嚷嚷地闹着要分家,却又只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就是孝顺知理了?

知否梁大奶奶闹分家(永昌侯府闹分家的梁大奶奶有何本事)(4)

明兰又对她玩笑道:“适才大奶奶口口声声说婆母妯娌不好,都纳闷明目张胆地刻薄大奶奶了,何况‘指指点点’?这不是抬杠,而是逻辑问题。况且孝不孝的,众人都有眼睛。老子过世还不足百日,哪怕有天大的委屈也该忍了,却有人闹着分家,呵呵。”

明兰的话十分在理,梁大奶奶既然都说了她一家分出去会让外头人对大房指指点点,而“指指点点”原本就意味着德行可能有亏,若是德行完全不亏,事情都做得在理,又怎须忌惮人家背后指指点点呢?为了不被外人指指点点,她还强求不愿分家的弟弟们跟着她一起分家,这就是强人所难,是让弟弟跟着他们一起显得不孝。

华兰补充:“这不就成了?梁伯母都发话了,想自家过小日子,就分出去,不愿分家就留下。兄弟虽亲,但各走各路,大家好聚好散。谁也不怕闹事,不过都顾着脸面,盼着一家和气,我劝大奶奶还是见好就收吧。”

知否梁大奶奶闹分家(永昌侯府闹分家的梁大奶奶有何本事)(5)

亲戚之间,最怕的是撕破脸面,撕破脸面,不仅显得自己刻薄无知,也让对方下不来台阶再没法做人。谁还没点错处,把遮羞布全给撕了,自己是嘴皮子痛快了,但仅有的一点情分也一起断了,于人无益,于己又能落什么好处呢?

梁大奶奶一言不发,她身边的妇人站起来打圆场,顺便问了下梁夫人,如果分家,该怎么分。

梁夫人说:“祭田不准动,永业田不准动,给五丫头留一份嫁妆,余下的均分四份,一家一份。”

见装哭卖惨得不来同情的梁大奶奶立刻跳起来说:“那不成,淮西街上的铺面,另两座银楼,还有四年前买的两座庄子,爹爹早说了是给我们置办的产业,这些怎能算作公中的?”

梁夫人反问:“既然是四年前就置办的,为何老爷迟迟不把这些交到你们手里?锦绣繁华时看不出来,老爷也喜欢,可一旦有个什么事,你们枉为长子长嫂,却一丁点儿担子也不肯挑。家里洪水滔天也罢,父母兄弟有难处也罢,只要自己好,别的一概不管!老爷明白了这点,才收了产业,叫我均分。

从梁夫人这段话看来,永昌候侯爷和夫人都是明白人,原以为庶长子出挑,能担家族重任,因此愿意多多地给他们置办产业,也没亏待他们,只希望他们多点产业多点担当。谁知他们夫妇却是自私自利的人,虽凭自己本事挣来钱财,却只顾自己好,丝毫不肯顾及父母兄弟。老侯爷见状也就不肯将产业给他们,索性平分了事。

可见,做人也别聪明太过,把别人都当傻子看,梁家庶子在父子手足之间尚且如此计较盘算,置家族利益于不顾,即使不分家,将来也不可能好好照顾父母兄弟。

知否梁大奶奶闹分家(永昌侯府闹分家的梁大奶奶有何本事)(6)

这梁大奶奶见状,又一次使出卖惨的本事,“家里兄弟四个,只他大哥在外头拼死拼活,有什么法子,庶子没有好出路,只能血里火里挣生活!光耀了门楣,体面了兄弟,又挣下大把家产,怜他才三十出头,已满身是伤,天冷腿会冷,天热背上伤口裂开,下雨旧伤痒,浑身上下没一处是好的!”

在座女眷多,梁大奶奶三番五次卖惨,如果有头脑不清晰的女眷,听了她这些声泪俱下的控诉,只怕很容易入了她的道转而同情起她来,站在她这边。

但不巧的是,现场恰恰有一家可和永昌侯府的情况作对比,同样是侯府,同样是继母做婆婆,同样是兄弟众多,同样是面临家族的困难,手足遇难处,只是那一位是嫡子,不过不受宠,他就是顾廷烨。

知否梁大奶奶闹分家(永昌侯府闹分家的梁大奶奶有何本事)(7)

顾廷烨虽说执意分家,但他毕竟身负母亲受冤难产而死的深仇大恨,这是原则性问题而非无关痛痒的小事。可即使如此,在顾家几个堂兄弟眼看要牵连入狱的时候,顾廷烨虽嘴里愤愤不平,但却依然顾及家族及手足之情,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还在皇帝跟前为这几个兄弟求情,这才是孝道,才是大义。

梁夫人听明白梁大奶奶的意图后,直截了当表明:“你不过是怕兄弟沾了你们的光,你放心,我们就算大难临头,也有几门能靠的亲戚,讨饭也讨不到你们门口!”

梁二奶奶的母亲留下一句话:“要分家,直说便是,何必扯什么嫡母刻薄,白显了小家子气……做小辈的,眼光要放长远,万事留一线才好……”

而梁大太太之所以不肯直说的原因则在于她深知这事干得没道理,正因没道理,才要扯出很多由头,比如嫡母刻薄,比如妯娌难处,比如庶子艰难谋生而嫡子安富尊荣等。她原以为这些由头可以成为自己理直气壮分家的借口,却没想到在座不少女眷早已明白她的用意。而她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博取同情,反而显得自己小家子气。

梁家分家一事最后无果,梁二奶奶母亲的话说得极为到位,既一句话点出梁家大奶奶的本质用意,又站在长辈的角度,善意地对梁大奶奶闹出的分家一事给出建议,建议她要把眼光放长远,别只计较眼下些微得失和蝇头小利,万事留一线,以后风水轮流转也说不定,何必步步相逼闹得大家都不好看呢。

梁二奶奶母亲的建议出发点也是为了梁大奶奶好,这正是处理人情世故最为成熟的做法既不伤害别人,也能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知否》里讲的很多琐事都牵涉很多人情世故,这书里贵贱贤愚女子众多,会盘算有心计的也不少,从每段故事里看为人处世以及应对复杂矛盾和问题的世俗智慧,才是最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关心则乱,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端雅。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红楼夜思。从书里,看更广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