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军元帅隆美尔为何有“沙漠之狐”之称?

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名号是由英国人给的。在北非的战事中,意大利进攻英军所在的埃及和索马里,企图占领苏伊士运河,以控制地中海通向印度洋的通道。12月后,英军开始反击,意大利被迫撤退至利比亚。之后,英军对意大利展开夹攻,意军十个师全部被奸。于是,希特勒派隆美尔出兵北非,以助意大利。

隆美尔到北非后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对英军展开反击。他在北非后先是观察地形,再了解现在的战事情况,随即做出应对措施。但是,由于他是先行到达北非的,兵力不足,如果要等到援助的两个师赶到后再阻止英军那就太迟了。而现在他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再加上意军刚刚在提波里城遭到失败,士兵士气大卫低落,有许多军官都已经打好包袱准备反回意大利。为了能尽快的阻止英军的进攻,他只好运用现有的兵力,先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路线进行轰炸,但是意军由于士气大减,不相信能阻止英军,所以都不愿意轰炸本海齐,最终在隆美尔的坚持下轰炸了英军路线。由于他的轰炸为德军争取了时间,德军的部分军队赶到。而英军方面,以为德军没有太多的兵力,不敢贸然进攻,所以有点松懈。隆美尔利用这点,对英军进行攻击,最终将英军击退。之后,隆美尔总结在非洲的行军经验,为以后的战事打下基础。为此他,灵活运用机械部队,还能够根据沙漠的地形特点进行有利的进攻,多次以少胜多、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英军称他为“沙漠之狐”。

二战中最冷知识(二战时期的冷知识)(1)

2. 你知道美国的巴顿将军吗?

1885年11月11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有军事传统的豪门家庭,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

1911年12月进入陆军参谋部任职。

1912年夏季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运会,取得五项全能项目的第五名。同年底在陆军参谋部办公室临时任职,一度担任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间在《陆海军杂志》上撰文建议改进骑兵军刀获得采纳,他设计的2万把“巴顿剑”被配发到美国陆军部队,使他崭露头角。

1913年夏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

1916年任潘兴将军的中尉副官,两年后升任上校。

1917年随潘兴赴法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顿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他因此获得“美国第一坦克兵”的美誉。1939年授命组建装甲旅,晋升为准将。

1942年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少将军衔,同年8月率4万铁骑渡大西洋登陆北非。

1943年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联手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肃清了北非德军后,晋升为中将,任第一集团军司令,指挥了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战役。

1944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指挥装甲兵团横扫欧洲,直至奥地利,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擢升四星上将,任巴伐利亚洲军事长官,15集团军司令。战争后期,巴顿因殴打士兵遭到媒体抨击(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军总部的反感。战争结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场合出言不慎,被媒体加以利用,使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受到影响。

二战中最冷知识(二战时期的冷知识)(2)

3. 盟军为什么会选择在诺曼底登陆?

盟军在拟定登陆作战计划时认为,登陆地点的选择必须综合航渡距离、附近是否有大的港口、从英国机场起飞飞机的作战半径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经过反复衡量,初步确定了三个备选点:加莱地区、诺曼底的塞纳湾地区和靠近塞纳湾的康坦丁半岛。

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利于登陆队伍向纵深发展,又有德军重兵驻守,因而首先被否决了。

加莱地区虽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也便于迅速向法国首都巴黎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进攻;但此处距离英军港口较远,缺少内陆通道,且德军布有强大的防御工事,如果在此登陆,会造成较大的伤亡。

诺曼底地区有综合优势。从地理上来看,有宽阔的海滩登陆场,可容26至30个师的兵力同时登陆,且距英军主要港口较加莱近。从德军的防守力量看,此地相对薄弱;同时便于掩护,只要将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上的桥梁炸毁,就可切断德军的增援。

综上因素并结合气象条件考虑,盟军最终将登陆地点选在了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从1944年6月6日开始的。登陆前夜,英国空军对德国防御阵地投下9400吨炸弹,为登陆部队扫清障碍。英、美等国盟军集结了拥有45个师的强大部队,包括1200艘战舰、1万架飞机、4100多艘登陆舰、800多艘运输舰,以及数以百计的两栖或其他特殊用途的坦克实施登陆。德军的防守兵力约15个师。整个战役到7月24日,盟军占领卡昂—科蒙—圣诺—莱赛一线结束,共歼灭和俘虏德军11.4万人,开辟了一个宽100千米、纵深30—50千米的登陆场,胜利完成诺曼底登陆;英、美盟军伤亡12.2万人。随后,登陆盟军转入全面进攻。9月,在法国境内的反法西斯抵抗组织配合下,收复了法国全境。

二战中最冷知识(二战时期的冷知识)(3)

4. “二战”中苏军最著名的将领是谁?

朱可夫(1896-1974),苏联元帅、苏军著名统帅。

1941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划长。苏德战争期间,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向总司令,多次参与制定战略计划,指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曾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战后,他担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德国苏占区最高行政长官,1946年,朱可夫回国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后又被调到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他性格倔强、豁达又喜欢自夸,处世作风大胆果断,工作方式独特并富有创造性。斯大林逝世后,他又于1953年3月出任苏军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两年后出任国防部长。1957年10月,又因政治上的原因被免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8年3月被迫退休。历史是不容歪曲的,人民不会忘记为保卫他们的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1966年朱可夫终于得以恢复名誉。1974年朱可夫病逝。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6枚。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实事求是,多谋善断,指挥若定,堪称“奇才”。他作风果断,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善于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长使用坦克兵团,穿插迂回,分割合围。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具有组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卓越才干。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前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

主要参加指挥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突破列宁格勒封锁、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会战和柏林战役等。

二战中最冷知识(二战时期的冷知识)(4)

5. “盖世太保”是什么人?

盖世太保德文的缩写是Gestapo,意思就是秘密警察。这里要注意的是,盖世太保并不是它的正式名称,而是对其职能性质的一种统称。盖世太保的正规名称是帝国保安总局第四处,处长是海因里希·缪勒。至于要说起盖世太保的来龙去脉的话,那就要从希姆莱开始说起了。

1933年纳粹上台,戈林担任普鲁士州的内政部长,他把警察机关的政治部门合并,成立了一个秘密警察处,这就是盖世太保的雏形。从一开始盖世太保就在党卫队的控制之下,34年希姆莱担任盖世太保首领,36年希姆莱取得全国警察总监职务,他趁此机会把盖世太保扩张到全德国,成为党卫队控制下一支特殊的警察力量,此时的盖世太保虽然是党卫队控制,但名义上它还是属于警察系统,尚未正式划归党卫队的行政体系。

与此同时,党卫队的另一个秘密情报机构-党卫队保安处,在海德里希的掌控下也在迅速膨胀,它的许多职能范围与盖世太保非常类似,1934年海德里希成为盖世太保的实际负责人,这或许也是后来盖世太保合并到保安总局的原因吧。

1939年9月27日,以党卫队控制的情报机构和秘密警察为基础,成立帝国保安总局,海德里希担任局长,盖世太保正式划归到党卫队旗下,成为保安总局的一个下属单位。总局下辖七个处(分局),第四处就是盖世太保-秘密警察处,处长是海因里希.缪勒,所以他也被称为“盖世太保缪勒”,他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到德国战败,在德国投降的前几天神秘消失,下落不明。

这就是盖世太保的来历,至于它的职能范围和罪恶勾当,史书和网络有大量的文献记载,此处不再重复,只要知道盖世太保是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毫无人性、血腥恐怖的吃人魔窟就行了。

二战中最冷知识(二战时期的冷知识)(5)

6. 英法什么会坐视波兰灭亡?

1939年9月,德国出动了150多万军队进攻波兰。波兰是英法的盟国,到了这一步,英法再也无可选择,只能宣布对德国开战。但是英法两国只是在名义上参加了战争,实际上坐视德国横扫波兰。当时德国在西线的军队只有不到40万,而英法联军拥有200多万。但是两国军队在马奇诺防线的背后按兵不动,一直静静的看着波兰的灭亡。这个情况被法国人成为静坐战,德国人则称之为假的战争。那么英法两国究竟为什么会按兵不动?

一、英国队的参战完全是意气用事,而法国属于迫于无奈

波兰起初是英法两国的盟友,但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波兰开始不断的献媚与德国。起初是退出了法国组织的铁三角联盟,这个联盟由于波兰的退出而彻底崩溃。然后在1939年年初,波兰又伙同德国夹击了自己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不顾捷克斯洛伐克的苦苦劝告,执意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东部。英法两国认为战争已经无法避免,开始和昔日的老冤家苏联进行谈判。苏联方面表示可以出动300万军队夹击德国,但是当时苏联与德国并不接壤。两国之间还有一个波兰,苏联希望波兰能够允许苏军借路。但是对此,波兰方面反应十分强烈。波兰的回答是:“亲近德国,我们会丧失自由;亲近苏联,我们将丧失灵魂。”波兰坚决反对苏联借路,英法与苏联的谈判随之破裂。

谈判破裂之后,英法两国对波兰恨之如骨。但是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又不得不拉拢波兰。德国进攻波兰之后,英国宣布参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上,英国对德国一再让步。作为条件,希特勒对天发誓:“自己不再侵略欧洲的任何国家。”但是仅仅5个月之后,德国就全面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要知道,英国首相张伯伦拍着胸脯向英国人民保证:“自己保住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和平。”但是随后德国就进攻了波兰,由于自己被德国一再戏耍,英国感到自己威严扫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伯伦宣布对德国开战。法国的态度十分无奈,它并不想与德国开战,但它又是英国的盟国。最终法国还是十分无奈的宣布对德国开战。

二、英法都希望德国进一步进攻苏联

早在进攻波兰的一个月之前,德国就已经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根据这个条约的规定,德国进攻西欧时,苏联将保持中立。苏联向北欧扩张自己的势力时,德国也不加干涉。对于两国中间的波兰,再次合意瓜分。在这个条约签订之后,英法两国就已经明白大战在即。美国人更是用客轮从欧洲接走了大量的美国公民,美国要远离这片是非之地。不过此时英法两国还有最后一丝幻想,那就是德国和苏联的关系。这两个国家虽然签订了条约,但是各怀鬼胎。斯大林和希特勒有相互看不惯,两国关系会朝着什么样的形势发展还很难说。尤其是德军与苏军在波兰中部会师之后,英法两国非常希望这两个家伙自己死磕起来。

德军围攻波兰的首都华沙时,德国军队的主力全部都在东线,而西线的军队总共不超过40万。在西线德军的对面,英法联军的总兵力超过200万。但是英法不愿意进攻德国,此时苏联与德国正在划分波兰的领土。英法希望它们之间出现矛盾,然后大打出手。如果此时进攻德国,德国很有可能放弃一些利益而与苏联迅速结束谈判。这是英法最后一丝幻想,但是最终这个幻想完全破灭。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会师之后,没有出现那种火拼的情况。德国在稳定了自己的东线之后,迅速调集主力进攻西欧。事已至此,英法两国才如梦初醒,战争局面已经无可避免。

二战中最冷知识(二战时期的冷知识)(6)

关于“二战”21个小冷知识

1、第一位在战争中死去的德国军人是由日本人所杀。

2、第一位在战争中身亡的美国军人是被俄国人所杀。

3、超过10万名盟军轰炸机机组成员在欧洲上空殒命。

4、美国空军牺牲人数多于海军。

5、 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出生过3000名新生儿。

6、二战期间,英国士兵每人每天限量配发三张厕纸,而美国士兵人均22张。

7. 1941年,美国生产的汽车超过三百万辆。但在1941年底美国向日本宣战到二战结束只生产了约139辆。

8、每五个身亡的德国士兵中有四个是死于东线战场。

9、1923年出生的前苏联男性中,只有20%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10、二战中美军年龄最小的士兵是12岁的Calvin Graham。他在入伍时谎报了年龄。直到他受伤时,真实年龄才被人发现。

11、在潜艇上服役的士兵只有四分之一活了下来。

1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死亡的俄国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比整个战争中美国和英国加起来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13、由于“hamburger(汉堡包)”这个单词发音像德语,二战期间,美国将其名字改为“Liberty Steak(自由牛排)”。

14、二战期间,阿道夫·希特勒的外甥威廉·希特勒在美国海军中服役。

15、阿道夫·希特勒和亨利·福特各自在自己的桌子上放了一张对方的照片。

16、二战期间日本最大的间谍组织实际上位于墨西哥。

17、苏联战俘营中的死亡率达到85%。

18、盟军投向德国首都的第一颗炸弹炸死了柏林动物园里唯一的一头大象。

19、如果有必要投下第三颗原子弹,那么目标城市将是东京。事实上,美国当时确有此计划。

20、日本陆军情报官小野田宽郎参加了二战,但他并未在1945年投降。他在菲律宾的岗位上坚守了将近30年。他的前指挥官于1974年亲自从日本前去向他下达了解除职务的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