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心,曾是“中央之邦(洛邑)”的畿县,几千年来受河、洛的滋润,嵩、邙的荫护,如中流砥柱般挺立于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自古以来,滔滔黄河和潺潺洛水在这里汇流,孕育了光耀千古的河洛文化;如今,陇海铁路、徐兰高铁、连霍高速公路与焦桐高速公路在这里交叉,推动了巩义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

这里是中华文明史的原点,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基。河洛文化发祥地的核心——洛汭,就在这里,三皇五帝、尧舜禹汤都曾经在这里活动,中国历史上好多重大事件也都发生在这里。洛汭是一块神秘、神奇、神圣的地方,它孕育的河洛文化滋润了巩义,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史,也必将左右人类前进的方向。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

洛口村古洛汭寨门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4)

巩义南依父亲山嵩山,北临母亲河黄河,怀抱中有一子一女:邙山和洛河。嵩邙相望,它们的余脉横岭和神都山在洛口一带对峙;河洛并行,浊浪清波奔涌到神都山下洛口处汇流。洛口以西是洛河冲积的一处肥沃的滩原,从而形成了“山河四塞,巩固不拔” 的巩义市。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5)

巩义嵩山(嵩北)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6)

巩义黄河·天河龙湾

伏羲、女娲察阴阳,辨四季,分姓氏,制嫁娶,来到横岭的连山建伏羲台,上观日月运行,下察地情物理。伏羲看到黄河浊浪,洛河清波奔腾交汇的情景,非常震撼。他被二水交汇形成的黑白分明的巨大漩涡所吸引,受到启发,灵感顿来,绘出了太极图,一画开天,推演先天八卦,开启了河洛文化的智慧之门。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7)

河洛汇流

黄帝、嫘祖施教化,种五谷,制陶器,驯牲畜,植蚕桑,教纺织,选贤任能,培养接班人,选中同时看到黄河和洛河的神都山下筑河洛坛,在坛上举行沉璧祭天仪式,开启了禅让制的先河。尧舜禹汤以及周公旦、周成王均仿效之,以示君权神授,上天护佑。龙马负图,神龟献书都是上天的垂示,吉祥的征兆。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8)

沉壁祭天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9)

神龟献书

大禹治水,功垂千秋,传位于启,成为家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启之子太康将都城从嵩山南麓的阳城迁于洛河岸边的斟鄩(现巩义罗庄、訾殿、稍柴一带),后忙于游猎,荒于朝政,弄得国破家亡。他的母亲和五个弟弟流落到洛汭,反省失邦的教训,悲愤地唱出了《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其警句名言,是民本思想的最强音,被尊为历朝历代的国训。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0)

回郭镇北罗村鄩罗旧址门坊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1)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西起洛阳,东行巩境到洛口入黄河,向北直通涿州,向南可达维扬,既而出海,后来形成了海上丝路。选洛口原上建兴洛仓,居隋代四大粮仓之首,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担,供京城所用和战争所需。隋炀帝三次下江南,在洛口换乘的龙舟长达200尺,船队逶迤二百余里。造船业、航运业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物资的交流,中外文化的互通。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2)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3)

隋炀帝巩县洛口下扬州

女皇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从长安来到洛阳,定洛阳为神都。为树立君威,巩固皇权,她敢于标新立异,不到泰山封禅,改到嵩山筑坛祭天;又选址历代帝王沉璧的神都山,再建河洛坛,带领百官举行庄严的沉璧大典,祭告天地,祈求江山永固,国泰民安。这件盛事,虽不见于新旧唐书,但在崔融所撰的《则天皇帝哀策文》中露出了倪端。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4)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5)

黄河、洛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处于北纬37度线附近,气候适宜,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从古至今非常适合于人类繁衍生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历代帝王、高士都仰慕这里,关注洛汭,欣赏河洛文化。儒学是河洛文化的总结和推进,儒释道的融合,形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主流,加上现代科学思想的引领,必将造福于全人类。黄河、洛河源远流长,河洛文化万古流芳。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6)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7)

水是生命的基础,古人类即知“逐水草而居”。位于神都山下洛河岸边的洪沟遗址,证明了11万年前的河洛人就在这里艰苦卓绝地生活,打猎、捕鱼、用火;还证明了中原地区是“豫象之乡”。花地嘴、双槐树、塌坡、梢柴、訾殿、坞罗等巩义境内的近百处古人类文化遗址都在洛河及其支流两岸。康百万庄园内有两块匾额组成了一副对联:“洛作智水,邙为仁山”。巩义人把洛河看作是一条圣河,是智慧之水,它滋润了方圆百里巩义大地,养育了智慧勤劳的巩义人民。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8)

双槐树遗址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19)

巩义是诗的故乡,从古至今流淌着一条诗歌的长河,卷帙繁多的光辉诗篇在长河里推波助澜,星斗满天的知名诗人在长河里冲浪荡舟。仅《民国巩县志》中就收录有在巩县、写巩县的知名大诗人80多位,诗篇170多首,可谓星光灿烂,书香氤氲。西晋时潘岳的父亲从中牟迁居于巩县罗水旁(现芝田镇北石村),造就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美男、诗人、文学家。三国时,才高八斗的陈思王曹植东回封地路过巩义,在益家窝洛水边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洛神赋》。唐代诗人、茶仙卢仝曾在泂水(今黄冶河旁)隐居,他的《七碗茶歌》流传甚广,名震东洋。大诗人白居易的爷爷白鍠曾当过巩县令,宋代名相、诗人寇准也曾在洛河旁寇家湾安家。更可称道的是,众星捧月,巩义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从襄阳前来任巩县令,安家于洛河旁瑶湾村,首先生了一位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大诗人杜审言。书香之家,必有余庆,杜审言的孙子就是杜甫。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0)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1)

洛神赋图

杜甫从小就聪慧、勤苦、爱诗,他说“诗是吾家事”;壮而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历经战乱,饱受困苦,一生漂泊,怜惜百姓,推己及人,忧国忧民不自忧,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篇,炉火纯青,饱含血泪,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家国情怀,被誉为“诗史”。他憎恶战争,希望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期盼天下太平,“男谷女丝行复歌”。他怀念亲人,热爱家乡,写出了“便下襄阳向洛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他品行高尚,忠国爱民,是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代表。在杜甫创作精神的感召下,如今巩义市文风蔚起,诗词创作后浪推前浪,已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的称号。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2)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3)

唐代的工艺水平也处于历史的高峰,洛河的支流黄冶河旁的巩县窑址就是明证。这里是唐三彩、唐青花、绞胎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黄冶河两岸,十里窑场,炉火熊熊,官窑、私窑栉次鳞比,原料好,水质好,烧制的品种繁多的陶器瓷器,上供宫廷官府,下供黎民百姓,散播于中西海外,尤其是唐三彩享誉全球。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4)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5)

巩义钟灵毓秀,洛河两岸历史上推出了无数的杰出人物,如被孔子誉为“天下贤士”的程子华、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晋代植物学家嵇含、宋金时期的文状元蔡齐和卢亚、清代武状元牛凤山,以及豫剧大师常香玉、书画名家谢瑞阶、版画书法家陈天然、现代教育家王广亚等等,不胜枚举。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6)

身佩六国相印 纵横家苏秦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7)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8)

黄河之子、教育家王广亚

山是大地的脊梁,嵩山、邙山都是仁德之山,厚德载物,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优美的山林环境,都给经济、文化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29)

邙山上的西周封国荣錡氏,凭借优厚的资源,大兴贸易,实行盐铁官卖,大大积累了财富。铁生沟冶铁遗址是汉代官办的大型冶炼场,冶炼水平之高超,工具产品之超前,令今人惊叹。汉武帝的财政管家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为大汉帝国积累了财富,助推了开疆拓土。明末清初的河洛康家就是享有了邙山的富庶、洛河的水利,加上河洛文化的熏染,建成了康百万庄园,成为豫商的代表,挂两次千顷牌,富了13代400多年。始建于民国初年的孝义兵工厂,是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就是看中这里的交通、矿产、原料以及地理、人文优势,才花落巩县。它七七事变后南迁发展,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巩县留下了大批的技术人才资源。这些资源,为后来工业、商贸的突飞猛进,成为社队工业发展的典范,以及蝉联百强县创造了条件,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0)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1)

深山藏古寺。汉明帝永平七年( 公元64 年) 由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创建的青龙山慈云寺,距今已有1900 多年历史,被中国佛教界称之为“释源”、“祖庭”,与洛阳白马寺( 公元68 年,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登封嵩山法王寺( 公元71 年),并称为我国最早的三大寺院。唐玄奘曾在此译经弘法,为佛教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北魏时期在邙麓大力山下开凿的石窟寺,雕刻艺术融汇中西,其中的帝后礼佛图精美绝伦,是国内仅存的珍品。这两处佛寺,如今都成了学术研究、旅游观光的胜地。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2)

青龙山慈云寺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3)

中国佛教“释源”、“祖庭”

山高林密,是打游击的好地方;风景瑰丽,是旅游的好去处。1944年,八路军皮徐支队进驻巩境,在南部山区建立红色根据地,领导群众对敌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红色文化,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苦奋斗。巩境东部的长寿山,风光优美,红叶纷飞,物丰人寿,空气清新,已成为万众艳羡的旅游胜地;北部邙山岭上,黄土层厚,光照充足,桃梨盛开,瓜果飘香,已成为巩义得天独厚的新型瓜果生产基地;西南部嵩山之巅,有海拔1440米的巩境最高点卧龙峰,有北魏京兆王墓,有成片的松树林和原始次生林,松涛阵阵,鸟语花香,已开辟为嵩北森林公园。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4)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5)

巩义中部较平坦的沃野上,躺着北宋七帝八陵以及一千多座后妃皇族和勋臣墓,占地约200平方千米,陈列着近千件石雕艺术品,是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称得上是一处大型露天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6)

赵匡胤之所以选陵址于巩义,一是准备迁都洛阳,这儿离洛阳近;二是他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很符合宋代的堪舆理念;三是这里土厚水深,适于建墓,南山石料、北山木料可供使用。北宋皇陵前后经营达160 余年之久,一座座宫城楼阙高耸,墙垣威严。域内有柏子户经营林木栽培,周围有佛寺道观为其诵经超度。每次举行葬礼或祭典,百官随从,声势浩大。欧阳修、王安石等几十位文学名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文赋诗篇。为加强陵区事务的管理,宋真宗割巩县、偃师、登封各一部建永安县,治所在芝田,后升格为永安军。现在巩义的好多地名都与皇陵有关,如羽林庄、喂羊庄、石灰场、梢柴务等。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7)

宋代是中华文化艺术科技的鼎盛期,北宋皇陵就是它的缩影。这里富含着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研究,如建筑艺术、风水堪舆、丧葬祭典、宗教文化、诗词歌赋、石雕彩绘、采石搬运、园林设计,以及官民管理、军队调配、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等。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加以整理筛选,均可为我们今天所借鉴。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8)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39)

河洛文化以及属下的唐宋文化是巩义的两大名片,这是巩义市旅游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的重点方向。巩义市已有长期的规划和具体安排,要在洛河两岸,上起益家窝,下到伏羲台,建设高标准的河洛文化大观园,其中包含以杜甫故里、唐三彩窑址为中心的唐文化圈,其他还包括运河文化、留余文化、佛教文化、豫剧文化、三田文化、兵工文化、红色文化等小型文化圈,各具特色,又不失河洛文化的总主题:在巩境中部芝田、西村、市区皇陵区建设高规格的宋文化大观园。完成以后,巩义的面貌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文明品位将会大大提高,“三宜城市”“郑州西部最美城市”的实现指日可待。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述(河洛文化的摇篮)(40)

作者:阎兴业

编辑:神采巩义 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