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外行人对很多戏曲故事都不太了解,但诸葛亮唱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可是妇孺皆知,所以此戏有很高的传唱度,广受大家的喜欢。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这街亭一失守,后面的城池失去了屏障,魏将司马懿久经沙场,是当时魏国的军事顶梁柱,他把握住这次绝好的机会,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的西城是个空城,诸葛亮身边没有几个顶用的武将,只剩一班文官,其中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而且这2500人也都是“臭鱼烂虾”,和在前线的精锐想必简直不值一提,时间紧迫,大军就要杀来了,如果叫援军也根本来不及。

众人听到司马懿大军来袭的消息都慌的不可开交,都眼巴巴的看着诸葛亮,等着他发话。要说诸葛亮不慌那也是不可能的,但他身为主帅怎能让众人看出他的慌张,他必须hold住啊!

诸葛亮默默擦了擦汗,他登城楼观望后,神情悠然的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败给空城计(神奇的空城计司马懿真那么怂吗)(1)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加上以往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惨痛教训,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不相信,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二话没说便命令大军撤退。他的属下很是疑惑,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为什么非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进去肯定要吃大亏的,我们还是走吧!”

有人曾经质疑说:“司马懿即使怕中计可以派小股先锋部队进去打探,打探出个虚实再撤退也不迟啊,而且诸葛亮就在城楼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冲进去砍了对方主帅也不是不可啊!”

还有人说:“既然能看到诸葛亮在城楼上没有任何防备的弹琴,那为何不射箭呢?”

这些质疑是有道理的,有学者指出——若司马懿在那时杀了诸葛亮,等于是消除了魏国最大的威胁,诸葛亮的能力只有司马懿与之抗衡,若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就没用了,不仅没用,按照以往的历史规律,手握军权的他必成魏王的眼中钉,世家大族出身的司马懿不可能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不想也不敢在那时杀了诸葛亮。

关于空城计的这种质疑,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