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戏妇女为何叫“吃豆腐”?“一丝不挂”最初与穿衣无关!

大街上有几种丑事(调戏妇女为何叫)(1)

汉语言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从其组成的来源看,包括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而汉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它们结构稳定、言简意赅、内容广泛形象生动。

有些词语的形成,并不是凭空想像,而是大有来历的。还有些词汇来源于佛教,后来才具有其尘世所赋于的现代意义。现代的一些常用词,人们虽然能熟练运用,但是,其“前世今生”经历了哪些变迁,往往还不为人知。今天,老黄就挑出几则,给大家说道说道:

大街上有几种丑事(调戏妇女为何叫)(2)

1/“吃豆腐”还真和豆腐有关

豆腐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国人喜爱。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现在经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词,还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是“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虽说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却真和食用豆腐有关。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丧家准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饭”。不少人为填饱肚皮,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时间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

大街上有几种丑事(调戏妇女为何叫)(3)

2/“感冒”原出自官场

感冒也叫伤风,是现代人很熟悉的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你也许没想到,“感冒”这个现代流行词,最早却出自官场。

这事儿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簿上登记。这个请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

太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上夜班,这是个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常以“肠肚不安”为借口逃避。经过“感风”的启发之后,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门起来,其中尤以写“感风”、“感冒”、“伤风”的居多。

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员们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大街上有几种丑事(调戏妇女为何叫)(4)

3/“愁眉苦脸”原是化妆术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4/“一丝不挂”原指没有牵挂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现在指人不穿衣服。

大街上有几种丑事(调戏妇女为何叫)(5)

5/“小品”本义为精短慧语

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图算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