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苏东坡

虎丘,位于苏州西郊,原名海涌山,传说远古时这里是海,当时的虎丘是海湾里的一个小岛,后海水退去,海岸东移,小岛变成山丘,故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

到达景区,虎丘大门外,是一个广场,名“海涌”,广场上有书写着“吴中第一山”与“虎丘名胜”的三檐四柱的牌坊。牌坊应该是近期建的。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

吴中第一山牌坊

“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看起来很普通的小河,就是著名的三塘河。小河东起阊门,西至虎丘,是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为疏浚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而开挖的,傍河而建的古街就是今天苏州旅游的打卡地山塘街。过了这条河就进入了景区。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2)

三塘河

过了三塘河,进入景区,就是断梁殿,这里是虎丘二山门,建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脊椽由左右两段接合而成,且全殿不用金属构件作紧固,只用竹、木钉而闻名。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3)

断梁殿

“憨憨泉”为一口古井,为梁代高僧憨憨尊者所凿。相传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4)

憨憨泉

拥翠山庄在虎丘二山门内,建于清光绪年间。山庄依山势起伏而筑成,是晚清名噪一时的名妓赛金花的丈夫、苏州状元洪钧(文卿)发起兴建的。洪钧曾任驻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荷兰四国公使。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5)

拥翠山庄

拥翠山庄是一座山中的小小园林,依山势起伏而筑成,旧为月驾轩故址。庄中有抱瓮轩、灵澜精舍和问泉亭等处,规模不大,但构筑精巧。山庄和苏州园林的最大不同就是园中缺水,也是苏州唯一没有水的园林。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6)

在虎丘上山路东侧,有一巨石像被人切开一样,称“试剑石”。传说:一传吴王阖闾得到干将所献的“莫邪”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劈为二;又传秦始皇来虎丘,掘得为吴王殉葬的鱼肠诸剑以后,在此试剑所致。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7)

试剑石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8)

枕石,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睡着。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来到虎丘,看到唐伯虎把他推醒,随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了“枕石”两字。传说就是传说,如果用这块石头做枕头,唐伯虎的头该有多大?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9)

枕石

入虎丘山,出断梁殿,沿山道经试剑石向上,右侧紧依岩壁有一亭,四面石柱,古朴、精致,亭后竹树葳蕤,野花丛生。亭中壁立大小石碑两方,均题“古真娘墓”四字,为清代陈铁坡 、张潮(字山来)所书。亭前摩崖有“香魂”二字。一副:半邱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0)

古真娘墓

千人石,关于千人石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藏了 3000 宝剑和许多其它的财宝,为了保守秘密,夫差在石上杀害了上千名筑墓的工匠,故称千人石。

第二种传说是晋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满腹经纶,悟性极高,但是他超前的观点未能被当时的寺庙住持所接纳,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讲经,没想到的是,巨石上却有千多人列坐听讲,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便是由此而来。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1)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2)

点头石。生公在这里讲经,大约有一千多人围坐在这,但是他的这个观点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于是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并不准再来听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在池中所看到的点头石,当时正值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都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3)

点头石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中最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便是被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因内部维修,不能近前观看,只能在护栏外拍了。

自古就有传说,剑池乃是吴王阖闾的墓穴之门。相传吴王阖闾死后,曾将他生前喜爱的鱼肠、专诸等3000支宝剑一同陪葬在此石穴中,并积虎丘岩石渗水于上,以防后人掘取,故名剑池。

这个吴王阖闾墓的剑池是人工还是天然,也就是有没有吴王阖闾墓,争论了几千年,直到近年才有科学的答案。

传说从秦始皇开始,西楚霸王,孙权都曾经来此找墓,均未找到。后很多名人到此考察,得出结论,墓不存在,这个剑池是天然形成的。

建国后,一九五五年,二零零八年二次对剑池进行了抽水,考古学家得到了结论,剑池是人工开凿,考虑山上虎丘塔的安全,虽然没有开挖墓,但已经可以确定剑池下面就是如史料记载的就是吴王阖闾墓。

在虎丘二仙亭旁边,有四个涂红的大字:“虎丘剑池。” 苏州人称之为“真剑池,假虎丘”。

“虎丘剑池”这四个字原本应该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写。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因此,在唐朝的封建社会必须要对“虎”字避讳。那时,虎丘不叫虎丘,叫“武丘”。颜真卿为了避讳,也只能写“剑池”,而避开“虎丘”。

一直到明朝,苏州四大才子之中的唐伯虎和祝枝山,两人经常去虎丘游玩,玩到千人石边上,看到剑池,总觉得缺点什么。祝枝山对唐伯虎说:“这里是虎丘剑池,少掉虎丘两字总觉得不妥,你从小研究颜体,这虎丘两字你补写最为合适。”唐伯虎非常乐意。他仿照颜真卿的字体,补写了“虎丘”两字,重新刻在石上。尽管模仿的很像,外行看不出,而内行一眼就能识破。因此,苏州人流传下来一句老话“真剑池,假虎丘”。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4)

虎丘剑池

第三泉。据说唐代贞元年间,陆羽曾住虎丘,亲自到山上挖了一口井,专门研究泉水水质对煎茶的作用。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被唐代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于世。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5)

第三泉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6)

观音殿遗址又名应梦观音殿。原观音殿建于北宋熙宁七年,距今900多年,虽屡毁屡建,但建筑基址保存完整。该殿在宋熙宁七年“觅美石造像,覆以石室”后,于明初被毁,明中期又加以修建,并进行扩建,明末又被毁,清初又修,咸丰十年前后再毁,到同治年间又加以重修,才形成现今遗址所呈现的前后三进格局。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7)

观音殿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8)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19)

苏州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苏州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20)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21)

苏州云岩寺塔倾斜比较严重,经测量塔体中心线偏离铅垂线的角度为3°59′,堪称中国第一斜塔。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22)

虎丘山御碑亭在宋代时称为御书房,里面珍藏了宋真宗御书三百卷的副本。元朝初更名为妙庄严阁,供奉佛像,后来毁于大火。

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建御诗亭。至乾隆末年,虎丘山上共有三座御书亭。咸丰年间,全部毁于战火。

光绪十三年(1887),江苏巡抚松骏在原地重建御书亭。

现御碑亭中共有碑五方,康熙、乾隆的御碑各两方。中间三方立碑,正中一方镌刻康熙御诗一首,其他各面共刻有乾隆御诗六首。

康熙御诗

秀壁名吴水,悬梦接紫霞。

仁风期大吏,厚俗止纷华。

停辇舆情问,开轩畎亩赊。

笙歌陈勿用,意使尽桑麻。

乾隆御诗中,有五言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各两首。其中一首五言律诗中写道:

闲登海涌峰,雨洗绿鬟浓。

古迹多留咏,春郊尽力农。

云楼既虚敞,月牖且从容。

最引予心慕,虞歌每每逢。

七言诗曰:

阊门西转历山塘,寻胜云岩春载阳。

蓷萎峰容真虎踞,荒唐剑气幻鱼肠。

司徒文学应称独,洗马风流不可当。

高处纵眸喜有在,近遥绿麦一方方。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23)

御碑亭

“高处纵眸喜有在,近遥绿麦一方方”,乾隆的诗写的就应该是这里——望苏台。

现在山塘街口也有这首诗,也有“御碑亭”,写虎丘的诗放在山塘街是不是合适?“阊门西转历山塘,寻胜云岩春载阳。”说的很清楚,就是从阊门向西走,过山塘街,来到“云岩”,就是云岩寺。所以虎丘的御碑亭是真迹,山塘街的“御碑亭”是为了开发旅游现造的假文物。[呲牙]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24)

游虎丘,只有对其历史进行了解,才能在这高不过三十几米,方圆不过几百米的小山丘感受到几千年历史的沉淀。知道了虎丘一步一典故,才能真正的理解苏东坡的“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

水墨虎丘塔,更显历史沧桑。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典故(方知一步一典故)(25)

不一样的虎丘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