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文字匠,但绝不可养成片面追求“匠气”的习惯。

这话从何说起呢?是因为看到有朋友在给我的留言中说,我的这个系列文章与网上看到的其他文字起草界前辈的文风截然不同。我回过头来读了几篇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也发现这位朋友的眼光的确很独到,我这个系列的文章与其他“笔杆子”写的体会或者谆谆告诫后辈的文章确实不太一样。在我读到的其他笔杆子写的这类文章中,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还保留着一些“官样文章”的痕迹,比如里面会有不少排比句、“四六句”等等,会出现类似写好讲话稿要“用心”,然后一大段blabla,下面一段标题就是要“专心”,之后又是blabla一段,再往后的标题是要“恒心”,接着再blabla一段,不一而足。而我的这些文章中基本上没有出现类似的标题,让人觉得不太像是一个在起草界厮混过这么长时间的“老鸟”,有冒充之嫌。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有意为之。我想,既然是随笔、是“话说”,就不要再追求官样文章的那种四平八稳,非要很“用心”“专心”“耐心”地讲出“成套的话”,不如“吾手写吾口”,信马由缰地在网上和朋友们闲聊。

其实,即便我在专业文字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我也非常注意有意识地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把“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分开,努力避免语言中沾染上机关文字中“八股”的“匠气”。当然,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比如我在前面曾经说过,我在很长时间里说话中特别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东西,这就是机关里的文字匠们平时写稿子养成的“匠气”。

在这方面,我倒是对新入行的年轻同志们有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平时在写作讲话稿、文件等公文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一套生活话语体系和文化话语体系。如果有机会,不妨权当做换换脑子放松一下,读一点与机关公文无关的闲书,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文字,比如小散文、随笔、诗词等等。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摆脱机关“八股”的“匠气”,让我们身上的标签除了“文字匠”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比如可以在“文字匠”之外,还可以自娱自乐地当个“老干体诗人”或者“段子手”之类的人。以我为例,我在工作之余有时会试着填几首长短句当做消遣,虽不入流,但可以提醒自己还能动手写一些公文以外的文章,是个有着多种文字特长的“笔杆子”,而不是单纯只会写官话的“文字匠”。

做到这一点,对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笔杆子”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机关里的官样文章所用的词汇和语言其实是相当枯燥和贫乏的,无非是“强化”“狠抓”“搞好”“进一步”“一定要”等等,除非是上级用了一个新词汇,下面才会一窝蜂地仿效。谓予不信,请问十几年前可有人用过“厚植”“踔厉”等词汇?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与生活话语体系和文化话语体系保持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语言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滋养和补充,变得灵动而鲜活。

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当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一定更容易得到发散,这对于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都大有裨益。

当我们的思想因着灵动而鲜活的语言而变得丰富和充盈起来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开始不再是一个只会说官话的苦哈哈的文字匠,而真正成为能够出思想、出观点的“大”笔杆子。

巡抚老工匠经典语录(话说机关里的文字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