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是一位不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哪怕是身为唐宋八大家,也鲜少人知晓他的事迹。

曾巩家世

南丰曾氏,在宋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家族,自北宋初曾巩的祖父曾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开始,有宋一朝,曾氏家族中进士及第者达数十人之多。据详细的统计,从太平兴国八年至宝裕元年的271年中,曾氏家族中登进士第者共人,解试人,荐辟人,在朝为官者超过百人,而读书习举业者更是不可胜数。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1)

在这些人物中,以曾致尧、曾巩、曾布、曾肇的成就最突出,特别是曾巩兄弟在北宋后期相继考中进士并于朝廷任职,曾布甚至还高居宰执之位,曾巩更是以文名闻于天下,一时间,南丰曾氏家族的名声鹊起,四处传扬。曾巩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有着良好的嗜学好德传统的家族中,其祖父曾致尧,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也是南丰县自北宋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并由他开启了南丰曾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曾致尧历任著作佐郎、两浙转运使和京西转运使,并先后知寿、泰、泉、苏、扬、鄂等州,官至尚书户部郎中,后赠右谏议大夫、太师密国公。其一生正直磊落,不畏权势,勇言时政,以直谏敢言著称。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2)

曾致尧还善为文,其文“阂深隽美,而长于讽谕”,留有“《仙尧羽翼》者三十卷,《西睡要纪》者十卷,《清边前要》五十卷,《广中台志》八十卷,《为臣要纪》三卷,《四声韵》五卷,总一百七十八卷,皆刊行于世。”曾致尧虽在曾巩出生前即已去世,但其著作和事迹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文学风格和高尚品质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曾巩的成长。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3)

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是对曾巩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人物。曾易占,字不疑,天圣二年进士,迁太子中允、太常垂、太常博士,后知泰州如皋县、信州玉山县。曾易占虽官位不显,但同样正直敢言,心系朝政,著有《时论》三十篇。曾易占还特别注意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子女博览群书,交访名师贤士,为增长曾巩的见识,在其转知如皋时,专门带曾巩随任求学,历时三年之久。

其间,曾巩不仅在学业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也进一步了解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和为政做人的道理。此外,曾巩的伯父易简、叔父易持都为嗜书饱学之士,易简有隽才,著有《唐臣事迹》二十卷,《两汉谏论》五十卷。易持则工于诗文,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可以说,曾巩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书宦之家,浓厚的向学风气使他得到很好的熏陶,从而为其文史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资聪慧再加上后天的努力,终于造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4)

历经坎坷

曾巩出生于有着良好学风的家庭中,从而造就其儒雅谦恭的气质,早负文采出众的盛名,但从其一生的际遇来看,却是饱经坎坷,无比艰辛。曾巩在童年、青年时期,由于祖父任官留下的家底和父亲小官的俸禄,家庭还算殷实,得以一心向学,心无旁骛,为以后的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自宋仁宗景祐三年,曾巩十八岁始,曾巩的家庭遭遇了一系列的不顺。

这一年,曾巩与其兄曾哗赴京赶考,当时的文风虽然在范仲淹、欧阳修、尹沫、梅尧臣等人的倡导下为之一变,由崇尚雕章丽句、艳词浮风转为取法韩柳、革弊复古,但科举考试依然承袭旧制,以诗赋为主,曾巩由于长于写作具有汉唐风骨、简明流畅的古文,自然名落孙山。也是这一年,其父曾易占被诬陷而失官,从此在家不仕达十二年之久,没有了官俸,而人丁却不断地增加,原有的积蓄逐渐消耗殆尽,家道中落,日益困窘。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5)

特别是庆历七年,父亲曾易占去世后,曾巩更是担当起奉养继母,抚养弟妹,维持家计的重担,其“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对此,曾肇的亡兄行状描述得更加详细“初,光禄指曾巩之父仕不遂而归,无田以食,无屋以居,公时尚少,皇皇四方,营舒粥之养。光禄不幸蚤世,太夫人在堂,阖门待哺者数十口,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而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

在无比困难的情况下,幸亏知府资助,曾巩得以与弟妹一起躬耕于南源庄,维持住一家的生计。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曾巩的意志,他一直都是胸怀扶衰救缺之心,愿能献强国济民之策,故在承受繁重的田间体力劳动之余,曾巩依然力学不倦,刻苦读书,希望通过博览群书,寻求到改变当时经义荒茫、内忧外患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6)

多年的苦读终于得到了回报,宋仁宗嘉祐二年,曾巩携其弟曾布、曾牟、从弟曾阜、妹婿王无咎、王彦深共六人赴京应试,结果大获丰收,一门六人同中进士,传为一时佳话。其后,曾巩开始踏上仕途。他先是出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附近司法参军。嘉祐五年冬,在欧阳修的举荐下,曾巩被召至史馆编校书籍。

此后九年,他一直在馆阁中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完成了多部古籍的辑佚和校勘,并撰写了十余篇书序,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史学、文学和政治观点。这段校书的经历,使曾巩见到大量民间难见的资料,大大扩展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见识,也锻炼了他的史学才能,为以后的史著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事业上取得成绩的同时,曾巩却不得不面对生活上的打击,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其最亲近的家人八妹、二女、贤妻和弟曾宰先后离开了人世,曾巩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依然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7)

神宗熙宁二年,曾巩以五十一岁的高龄自求外补,初为越州通判,后历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严法慎刑,兴修水利,贩灾恤民,在所任诸州皆有治声。

元丰三年,年已六十二岁的曾巩由毫州(今安徽毫县)移知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上《授沧州乞朝见状》,请求入京朝见,获得准许。入朝后,曾巩一连奏上数篇治国安邦、改革图新的札子,如《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议经费札子》、《请减五路城堡札子》、《再议经费札子》等,深得神宗的赏识。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8)

特别是其议经费的两个札子,主张将节用作为理财的关键,神宗赞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并将曾巩留在京城,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四年七月,神宗又下诏,将合并《三朝国史》、《两朝国史》为《五朝国史》的大任独付于曾巩,实为撰修国史的历史上之独有事件。然而,九个月后,五年四月,因多种原因,神宗又罢修五朝史。

同月,会正官名,曾巩攫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当时更新官制,从上到下选授一新,“除吏日至数十人”,作为职掌起草诏令、签押六部文书的中书舍人,曾巩马上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短短数月,撰写制诏二百多篇,而且“辞约义尽,论者谓有三代之风,上亦数称其典雅。”

是年九月,曾巩的母亲去世,曾巩与诸弟持母丧而归,其本已因过度劳累而有病在身,又遭受母丧的打击,便一病不起,元丰六年四月,终卒于江宁府(今南京),年六十五。

唐宋八大家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曾巩(9)

回顾曾巩的一生,可谓历尽磨难。生活上贫困艰辛,担负全家饥暖的重任满腹经纶,文名满天下,却在科举仕途上屡遭挫折,年近四十才中进士空有报国图强之志,却怀才不遇,仕途曲折,壮年补外,白发还朝尊儒崇道,至孝至善,却饱经“深嫉积毁”和丧亲之痛。一生中最大的荣耀,莫过于被神宗独付五朝史事,然而最终不了了之。

曾巩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在生前即己享有盛名,死后更是受到推崇。他在政治上并无多大的作为,不过,在政治上失意低迷的同时,他却在文学和史学的天地里驰骋才华。曾巩都被作为文学巨匠而享誉古今,虽然其间也有少数不同的声音,但总的来讲,曾巩生前死后盛名远扬,实是不争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