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年的十月五日,《人民日报》于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1)

柳河在哪里?

没有人知道。

但人们知道的是,这篇文章中有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

于是乎,就从这天开始,上自中央各部委,下至县级各机关,数百万计的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和专业,集中到了这个以“五七指示”为方向的“学校”里进行“重新学习”。

湖北省咸宁市是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所在地,当年共有六千余名文化工作者———甚至包括谢冰心、沈从文、冯雪峰、周巍峙、臧克家、萧乾、张光年、郭小川、王子野、吴仲超、周汝昌、王世襄等一大批“国宝”级的人物,被集中到了“向阳湖”的荒湖野滩上。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2)

“向阳湖,是一个年代久远的荒湖,面积宽广,茅草丛生。野鸟在上面安家,獐子在里边落户。泥浆混浊,青天也印不上个清亮的影子。四面一片荒野,栽不到一株树。”——臧克家《忆向阳》

他们的足迹一定是蹒跚的,踟蹰的,有故土的留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3)

铭记历史,弘扬文化:

湖北省政府颇有历史眼光的将当年的这处遗址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4)

那一幢幢的红砖平房,

如今被两扇大铁门圈了起来,

门口挂着一块牌子,

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院内静悄悄的没有一丝人迹:

修缮后的向阳湖五七干校风韵古朴、粗犷,建筑风格为红砖、红瓦单层的平房,庭院是富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5)

如今的院子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根本看不出当年的环境艰苦,前一代文化精英留下宝贵物资和精神财富,在这片滩涂上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6)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7)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8)

大门对面是一排平房,左首的两间辟为了一个展览室,面积不大,陈列着一些当年的照片和实物,还有这样两行文字:“原始的工具原始地品味着苦辣人生,历史的筹码历史地掂量着沉重记忆。”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9)

展览室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10)

满墙的历史

当我走进展馆,这段历史重新扑面而来时,竟一下子慌乱了起来,不知该怎样去“品味”,怎样去“掂量”了。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11)

臧克家捐赠的干校用品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12)

赵辛初同志养过牛的遗角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13)

著名诗人郭小川著作《楠竹歌》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14)

著名作家萧乾著作

陈旧的锄头、扁担,破烂的衣物、炊具……

安静地用相机拍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展品,整个展览室内寂静无声,谁也不愿去惊醒这段沉睡的往事。

走出展厅的瞬间

有种岁月静好的安稳

我们多幸运啊

生活在和平安稳的年代

幽静的院落

这些上了年头的老树

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那些被遗忘的过去

它替我们记得

咸宁五七干校在哪里(走进咸宁五七干校)(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