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太阳升……”每到整点,悠扬的《东方红》乐曲都会从郑州二七纪念塔传出,久久回响在二七广场上空。
在2023年的今天,我们今天再次聆听这雄浑的乐曲,仿佛穿越百年历史风云回到了1923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现场。二七纪念塔为古都郑州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红色印记。
一
二七纪念堂坐落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旧址——“普乐园”。“普乐园”的前身是“天保”客栈。1913年,这里盖起了一座戏院,取名“普乐戏院”,后叫“普乐园”,是当时郑州最大的戏院。
十年后,这个“舞台”上演了一出影响历史深远的“大戏”。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普乐园举行,各个铁路分工会代表和各界来宾数百人会聚郑州,冲破反动军警层层阻挠,冲进会场。在一片欢呼和口号声中,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总工会一声令下,郑州分工会工人们齐集机厂煤台,随着汽笛拉响,罢工开始。在三个小时内,以郑州为中心,北起长辛店,南至汉口,长达2000多里的京汉铁路瘫痪,3万工人实现了总同盟大罢工。
这次罢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推向了顶点,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次。
当年2月7日,吴佩孚等反动军阀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开始了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初露锋芒时精彩而又悲壮的亮相,先烈用热血和身躯铸就了永远震撼人心的“二七精神”。
从大罢工到复工仅持续了9天,有限的时间内形成了二七精神,成为一种永恒的震撼。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
2019年9月,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二七大罢工影响深远”。
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二七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财富。
二
在二七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名叫扁担簧的机车配件。旁边悬挂着一张衣衫褴褛的工人扛着它劳动的图片。原来,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存,纷纷到铁路上找碗饭吃。然而,他们遇到的第一关就是考工。那时,在工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考工难,考工难,入路难似上青天,压断筋骨累折腰,有的一命染黄泉。”
扁担簧
当时,这种名叫扁担簧的机车配件重达200斤,考工规定,凡是来参加考工的人都必须扛起它走上100米。在走的过程中,工头会冷不防地往工人的腿窝里猛踢两脚,工人身不弯、腿不颤才算合格。通关后工人劳动强度之大骇人听闻——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2小时至17小时,一天工资仅2角钱,还会遭到罚款、挨打。工厂还规定,工人上班时间不准喝水,违者要罚款。工人出了工伤,要自己花钱治疗,还要扣工资。
京汉铁路是旧中国重要的交通命脉,它的收入是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残酷的压迫下,工人们发出了“军阀刀鞭沾满血,工人何时能出头”的愤怒呐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在一年内相继成立了16个分工会。作为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人物,李大钊曾两次来到郑州为工人们讲学,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罗章龙还与湖南书记部负责人毛泽东在长沙见面,商讨声援事宜。
1923年12月,面对反动军阀镇压、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的不利形势,李大钊发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以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二七大罢工是对党的领导力量、领导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虽然大罢工失败了,但先烈们在茫茫大地上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用实践充分证明,要永远站在时代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中,与人民群众一起拼、一块干,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三
“头可断,血可流,绝不复工。”工人领袖林祥谦面对敌人要求复工的威逼,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
1923年2月7日,罢工进入生死搏斗的紧要关头。林祥谦深知斗争形势的严峻,面对白色恐怖,他鼓励妻子说:“咱工人争自由、争人权是光明正大的。但敌人不会甘心,会下毒手的,咱要有思想准备。死了一个工人,会有千百万工人站起来,革命最终一定会胜利。”
果然,当天下午,一批军警包抄工会。林祥谦和60余名工人在同围捕的敌人搏斗中不幸被捕。被绑在站台东侧的灯柱上,刽子手朝林祥谦左右肩各砍了一刀,歇斯底里地喊道:“到底下不下复工令?”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对襟蓝上衣,林祥谦斩钉截铁地回答:“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施洋是林祥谦的“战友”,他是一位知名律师,有温馨的家庭、不菲的收入,本可以过着体面而安逸的生活,但他却甘当“贫寒的律师”,把收入大都用来济贫扶弱,伸张公理。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共产党员施洋慷概激昂地说道:“我不怕事,不怕死,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万个施洋。”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非人折磨,共产党员高斌也宁死不屈地喝道:“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即使掉脑袋,也决不复工。”烈士们头可断,奋斗的精神永不灭。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二七精神。
四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候,郑州还不叫郑州,叫“郑县”。很多人形容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一座在近代被火车汽笛声唤醒的城市”。从奴隶制王朝商朝的都城,成长为一座突破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郑州走了36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城市丰富的精神财富,从郑州二七纪念塔放眼四望,巍然屹立在郑州城市中央的有形高塔早已化作奋进新时代的无穷精神动力。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这句广告词,一度红遍大江南北。正是在这里,当年位于郑州二七纪念塔脚下的郑州亚细亚成为引领中国商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窗口,它“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出奇制胜的营销战术,在中国商业企业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第一”。
今天,二七商圈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二七广场夜景 杨智军/图
2019年二七广场入围全国十大“夜间CBD”
2020年德化步行街入围第二批全国高品位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
2021年德化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下一步,二七商圈将立足国家级步行街创建标准,对标前沿地区商业形象,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推进智慧街区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智慧零售、首店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抓好“老建筑、老故事、老品牌”活化利用,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醉美夜郑州”消费地标。
潮流时尚的商圈,“二七精神”的红色资源,让这里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
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 全省各地青年学子探访“二七精神”高地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二七精神给我们注入了接续奋斗的力量,河南人坚韧不拔,忠厚勇毅,必将在新长征道路上敢啃“硬骨头”,敢接“烫山芋”,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终将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二七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是只属于铁路工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原儿女骨血中的血脉传承,它与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并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共同构筑起了河南人的精神高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七精神被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紧跟党走,敢于斗争,团结奉献,复兴先锋。也有人解读为:“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勇为先锋的斗争精神;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等等。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会同郑州有关方面,正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
二七精神之所以永远震撼人心,归根结底与伟大建党精神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等革命激情,都为二七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孕育了希望。
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郑州二七广场 宋亚猛/图
正是凭着这股子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河南走过非凡十年,河南GDP总量从2012年的29810.14亿元增长至2021年58887.41亿元,河南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河南人有自己的“精神脊梁”,面对困难和挑战有一套独有的逻辑,不绕着走、不躲着走,敢于较真碰硬,以自我革命和敢于拼命的强大精神内核驱动,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如今,续写与弘扬这些精神力量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脚踏实地的河南人的努力与奉献。无论他们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平凡的河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认真做事,不怕苦不怕累,同时也孕育着创新精神,敢于把绊脚石变成撬动更多资源的支点,敢于把短板变为发展的增量。
正如《朝阳沟》经典唱段里的词儿“你说过党叫干啥就干啥,绝不能挑肥拣瘦讲价钱……想想烈士比比咱,有什么苦来怕什么难。”从历史风云深处传来的革命呐喊,应和着河南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来源:今豫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