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声声虫鸣伴我们进入梦乡,这是蟋蟀的声音,这声音是我们童年的回忆,更是我们心中对自然的向往儿时很喜欢听父母讲"小蟋蟀的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蟋蟀一般在什么季节叫得最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蟋蟀一般在什么季节叫得最欢(秋日此起彼伏的虫鸣)

蟋蟀一般在什么季节叫得最欢

夏夜,声声虫鸣伴我们进入梦乡,这是蟋蟀的声音,这声音是我们童年的回忆,更是我们心中对自然的向往。儿时很喜欢听父母讲"小蟋蟀的故事":

一只小蟋蟀被一个少年捕捉到了,少年把小蟋蟀放在瓶子里,而小蟋蟀也一直给少年唱着蒲公英姐姐教它的歌。有一天,少年发现小蟋蟀的声音不那么动听了,后来少年询问父母以后得知小蟋蟀需要自由,就把它放回大自然,每天在草丛边,少年又可以听到优美的虫鸣了。

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代表了我们纯洁的童年生活。

在这片天真无邪的世界里,我们意识到,虫儿不应该被关在瓶子里,它们需要自由,需要回到大自然。只有把它们放归到大自然,我们才能听到自然恩赐给我们人类的声音。

自从听了那个故事以后,我就不再把昆虫囚禁起来,大概这个儿童故事的作者不知道,一个幼小的心灵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改变。

长大后,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才发现蟋蟀的鸣叫声夹杂了那么多辛酸与苦衷。

蟋蟀每一次震动翅膀,都能够引起了中国文化的"轩然大波",这只可爱的鸣虫早就跳进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在这历史文化长河岸边的草丛里,小蟋蟀尽情鸣叫着,奏响了文化之声。

鸣虫文化,迷醉华夏

在鸣虫文化中,蟋蟀可谓重中之重,源远流长。

中国人养蟋蟀始于唐朝

唐代文学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全笼捉蟋蟀,闭于笼中",人们之所以抓捕蟋蟀,是为了"夜听其声"。

南宋之时,国人对蟋蟀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西湖老人繁盛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杭州蟋蟀文化的盛况:"每日早晨有三五十火斗者"贩售蟋蟀,人们买去以后"斗蟋蟀",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一直到"九月尽,天寒方休"。

正是这样的"蟋蟀热"洗礼着我们的历史,让历史上到处都是蟋蟀的鸣叫声。

到了明朝宣宗时期,蟋蟀之风达到整个历史顶端。

全国亦刮起了蟋蟀之潮。时民谣唱:"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甚至这股蟋蟀风,对当时的朝政已有很大的影响。充满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味道,与西方的跳蚤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不理朝政只会斗蟋蟀的皇帝,一个与跳蚤玩乐的国王,真的有种惊人的相似。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就撰写过一篇名日《促织》的文章,论述的就是当时因为给明宣宗上供而发生在民间的悲剧故事。

中国人对鸣虫的热爱,即使是"二战"时期,也从未有过间断直到今天

如在北京天津花鸟鱼虫市场仍有大量的鸣虫作为商品买卖,足见其文化影响的源远流长。老北京人"爱死了"这些鸣虫,在冬天把蟋蟀和蝈蝈放在葫芦里抱着睡觉,生怕这些"虫宝贝"给冻着了。

持续亿万年的虫鸣

蟋蟀隶属于直翅目昆虫家族,这个昆虫家族多是优雅的演奏家,这些昆虫的鸣虫几乎都会鸣叫,这样就可以达到吸引雌性求偶的目的。

蟋蟀的叫声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它们也没有音带,而是通过翅膀的摩擦发出的,蟋蟀的翅膀分别是"刮器"和"音齿",只要这两种乐器一摩擦,我们便可以听到蟋蟀的叫声了。

深秋的蟋蟀反复鸣叫,发声器官已经出现了"轻微损坏",因此叫声便不如以前洪亮了。

蟋蟀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昆虫,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蟋蟀的琥珀化石,大多都是距今有1亿年的历史,那是的蟋蟀和当今的蟋蟀已经高度相似,蟋蟀在亿万年几乎没有大的进化,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极为成功的物种,它们简直的一次性"完美进化",几乎不像哺乳动物那样要进行多次"补丁修正"。

绝大多数蟋蟀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以各种植物嫩叶和果实为生,偶尔有机会也会吃死去的昆虫。

大部分直翅目昆虫都带有"产卵器",在东北民俗文化中曾经描写螽斯类昆虫说它们"屁股后面插把刀"实际上就是雌性螽斯的产卵器,蟋蟀也有产卵器,但是没有绝大多数螽斯科昆虫坚硬,没办法把卵产到坚硬的土地深处,只能选择在枯草下产卵。

文学里秋虫的悲鸣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鸣虫都深入到文化当中,例如螽斯和蝉等等,在很多诗歌中都对这些昆虫赞颂有加。相比这些叫声洪亮的昆虫,蟋蟀算是一个异类,蟋蟀的鸣声里带着更为浓厚的悲凄忧怨的特色。所以在古代咏蟋蟀的诗赋中,蟋蟀的鸣声都是悲愁哀怨之音,听到这无比凄凉的声音,悲痛涌上心来,令古往今来多少多情的读者愁肠寸断。

蟋蟀的鸣叫一般是在秋季,所以蟋蟀又有秋虫之称。

我国古老的文学作品《诗经》就曾经写过"九月蟋蟀入我床下",说明很早之前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蟋蟀的习性。

听着凄凉的蟋蟀鸣声,古人们开始把自己无限思绪都寄托在了这小小的鸣虫之上,在大部分咏蟋蟀诗里,诗人也是借蟋蟀的鸣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悲愁感伤的情绪。

例如唐代张随曾经写下《蟋蟀鸣西堂赋》,听着"哀音夜繁"的蟋蟀叫声,心中充满了忧愁,不由得想起"潘生感而增思,宋玉伤而断魂"的故事。

听着一声声忧愁的叫声,诗人的心陷入到无限愁苦当中,鸣叫声接连不断,诗人一直苦苦寻觅着这鸣声的源头。

虽然在现实世界已经是一片悲寂的秋夜,但是作者的思想早就飞出了这片地方,寻找着鸣声的源头,诗人看到了"潘生"和"宋玉"。

所谓"潘生"是晋代著名的文学家潘岳,他的著作《秋声赋》为万人传颂,通过描写南飞的大雁与满地荒野以及蟋蟀悲寂的鸣声,感叹生命如此短暂,转瞬之间已经物是人非。

宋玉是战国时候楚国有名的辞赋家,望着悲凉的秋日,宋玉写下"萧兮・草木播落而变衰"这样的名句,被人们成为"千古第一叹息"。正是有了声声叹息,这些愁苦全部到了诗人的心里,让诗人久久不能自拔,陷入到对秋日的思索之中。

万物在春夏的时候生机盎然,在冬日的时候则全部沉寂而死,唯独秋天,是世界万物"死"的过程,看着终结的凋零,加上冷风吹面,这些多愁善感的诗人思绪万千。

听着蟋蟀的鸣叫,人们的思想在远行,飞跃了悲寂的秋天,一直在苦苦找寻生命的意义。

宋陈造在《秋虫赋》写下"专中宵而悲鸣",而听着这悲伤的声音,可以让"志士窃叹",更会让让"思妇涕零",面对这悲哀的声音,每个人都有愁绪,不同的人想着自己的伤心之事情,愁苦只能愈加愈深。看到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致,我们心中充满的欢乐,而听着蟋蟀的叫声,我们又陷入了愁苦。

小小的"秋虫"是没有夹杂任何情感的,它们不懂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但是它的叫声与秋风和黄叶"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加上深秋的蟋蟀声音断断续续,有些沙哑,更显得凄凉,无数文人墨客的心中的眼泪一滴滴流下,一种思想和愁苦的情感一瞬间迸发出现,这些诗人在黑暗的时代被压抑的太久了,也只有听着虫鸣的这一刻,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被彻底解放出来。

永不言败,蟋蟀精神

明代斗蟋蟀大盛,诗人涉及这个题材的也较多。

在明代的时候,由于皇帝不理朝政,把斗蟋蟀当成一个娱乐活动,老百姓也跟着学起来,高承有一篇《蟋蟀赋》,对蟋蟀的养斗描写得十分生动。

用了"挺翼直接,找足争先"来描写蟋蟀的争斗,仿佛我们就置身于蟋蟀的比武场。

蟋蟀精神对于每个人影响也是很大的,两只蟋蟀在比武场相遇,要奋战到最后一刻,即便是个头不如对方大,鸣声不如对方响亮,这些小小的蟋蟀从来没有放弃过。

为什么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蟋蟀能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难道只是一种从宫廷流传到民间游戏吗?

显然不是,蟋蟀能够真正被人们喜爱的除了玩乐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在蟋蟀身上找到了一种坚韧与执着,正是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中华儿女,蟋蟀的文化才得以代代流传。

而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很难找到蟋蟀的精神了。

生意场和官场上充满了欺诈,没有我们儿时听到蟋蟀叫声的时候那样纯正,我们遇到困难往往会打退堂鼓,没人有愿意再奋力一搏。就连最后的蟋蟀文化也要让位给"智能手机文化",孩子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些短视频和直播软件以及娱乐游戏,他们再也不去草丛中寻找那些鸣叫的蟋蟀。

虫鸣声音愈加微弱,我们已经听不到蟋蟀的声音了,这不是深秋的死寂,而是人性的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