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郑和航海图》)
编者按: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并将其作为国家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今天是2019年7月11日,又逢“中国航海日”。今天,让我们从2017年4月27日新华社发布的《大航海家郑和在南海留下了什么?——探寻郑和下西洋的南海“踪迹”》一文中,了解一下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事,以及他在南海留下的“足迹”。
------------------------------------------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途经南海时是否有因天灾人祸而船沉海底?对此,考古学家没有像打捞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那样,给出响亮的答案。不过,记者近日在南海采访时了解到,海洋地质学家已经把郑和船队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实体中,有以郑和船队的船只类型命名的宝船海丘、战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大航海家郑和在南海还留下了什么?目前可寻到哪些郑和下西洋的南海“踪迹”?
郑和航海图:我国最早远航图集上的西沙与南沙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经南海,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当时史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
600多年过去,风大浪急的南海,依然不时传来郑和船队的消息,譬如在南海北礁等地打捞出水的部分明代沉船遗物,钱币以“永乐通宝”居多,有考古学者推测可能与郑和船队相关。
烟波浩渺的南海,更是保留着大量郑和船队的记忆。其中,《郑和航海图》便是船队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记录。这部我国最早的远航图集,绘出了郑和下西洋所经区域的地理概貌。
在这份航海图中,明确标示了“石星石塘”“石塘”和“万生(里)石塘屿”等名称和相对位置。南海诸岛地名专家刘南威认为,它们分别指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
郑和下西洋的部分随员,后来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献,像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蕃国志》。如今,马欢岛、费信岛、巩珍礁均出现在了南海诸岛地图上。
岛礁沙洲:海面上下的郑和印记
千百年来,海南岛渔民在南海诸岛进行渔业生产,对南海诸岛的岛、礁、滩、沙进行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命名。中国政府为行使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也多次对其进行官方命名和核定公布。
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为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公布西沙群岛西面的岛群为“永乐群岛”,东侧的为“宣德群岛”;郑和及其随员以及与之相关的施晋卿、梁道明、杨信等的名字,也都出现在了南海的一些岛礁沙洲的名字中——郑和群礁、尹庆群礁、费信岛、马欢岛、景宏岛、晋卿岛、道明群礁、杨信沙洲。
1983年4月,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公布,这些与郑和船队相关的名字得到保留。看到这些名字,不禁让人想起郑和船队驰骋海上的情形:“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专家指出,用历史人物命名是国际惯例。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航海行动,用这些人物命名,意在纪念他们在和平外交、播撒中华文明、开拓航线和造船技术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海底命名:南海海底的“郑和船队”
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目前正在我国南海调查区开展科学调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南海海底,探寻科学的奥秘。南海海底并非平坦无垠,而是地貌类型众多,高山峡谷,不一而足。
在南海海底地理实体中,有以汉代航海家甘英命名的“甘英海山”,也有以三国时期航海家康泰命名的“康泰海丘”、以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命名的“大渊海丘”,但最多的则是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命名。
在以中英双文形式公开发行的《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比例尺1:200万)》中,记者看到,标注的南海海底地名,有15个海底地名以明代航海家命名,如马欢海丘、费信海丘、朱真海脊、尹庆海山、景宏海山等。此外,还有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命名的“长宁海丘”,以郑和船队的船只类型命名的宝船海丘、战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南海海底地名有的以中国历史人物命名,有的取材唐诗宋词等,这些海底地名蕴含着浓郁的文化特色,如‘杜甫海丘’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命名,‘明月海山’则取材于李白的诗歌《关山月》。这些与历史人名有关的海底命名中,与郑和下西洋相关联的最多,显示郑和船队的大航海尤其值得今人纪念。”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朱本铎教授说。
多年来主持南海海底地名工作的朱本铎表示,《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比例尺1:200万)》是利用我国30多年来在南海取得的最新实测调查数据编制而成。通过这次编图工作,系统命名了南海海底主要地理实体,极大地丰富了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