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1)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欢迎走进今天的《商战风云》。

2019年9月17日,一场价值21亿人民币的商业纠纷官司开庭了。这场官司,一头站着中国汽车销冠——吉利,另一头则站着新造车势力独角兽——威马。而在两个汽车品牌背后对峙的两人,李书福和沈晖,曾经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是什么让昔日战友反目为仇?21亿的诉讼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纠葛?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之争,出路究竟在何方?咱们今天,就来讲讲吉利与威马的争斗史。

1. 从草根车企到行业巨蟒

吉利的老总李书福,让他一炮而红的,正是2010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收购案:吉利收购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当年这场收购案,被人笑称为“贪心不足蛇吞象”。当年的吉利,就是那条村里村气的细蛇,而沃尔沃这个瑞典百年豪车品牌,就是大象。可是,谁能想得到,这细蛇愣是把大象给吞了,而且,还变成了一条巨蟒。

李书福是个天生的“赌徒”。在一头扎进汽车行业以前,他创过四次业:给人拍照片、从垃圾里提取金属卖钱、做冰箱配件厂、造摩托车。每次开新业务,他都会把上一轮创业赚的所有钱都投进去。可神奇的是,他从来没赌输过,从草根到万元户,再到十万富翁、百万富翁,每一次豪赌,李书福的身价都直接上升一个量级。

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2)

李书福

这个大胆疯狂的“赌徒”,其实是个胆大心细的商业奇才。1997年,玩够了摩托车,李书福心血来潮,要造汽车。但是,汽车行业相当特殊,虽然车是消费品,但汽车制造却是妥妥的重工业,一直以来都是老牌国企把门,计划经济色彩相当浓厚。李书福一个农民企业家,要搞民营汽车,首先就拿不到政府许可。

可李书福奇招频出,竟然真的搞到了一张许可证。这证从哪儿来?答案居然是四川德阳的一家监狱。想不到吧,监狱也是国有单位啊!这监狱名下有个汽车厂,李书福靠投资拿到了7%的股权,最终谈下来全中国第一张民营造车许可证,造出了第一台吉利汽车。

熬过了艰难的初创期,李书福的吉利开始腾飞,年产销量一路攀升,很快就从别人眼里的土包子变成了“全村的希望”。做了12年,吉利终于小有名气,走向盈利。可盈利之后的李书福,又想赌了:这一把,他瞄准了福特旗下的高端轿车品牌:沃尔沃

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3)

这瑞典豪车沃尔沃,对美国福特公司来说,是个烫手山芋。1999年福特花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可是,美国车企一直经营不来欧洲品牌,沃尔沃的收益连年下跌,到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居然年亏15亿美元。

而李书福,心里一直有个做豪车的梦。他看准了这次机会,下了人生最大的一次赌注:背着百亿欠债,谈沃尔沃的并购问题。当时的李书福,身上背着银行贷款、配套商欠款和香港资本市场资金,给福特公司软磨硬泡地写了半年邮件。

一开始,福特公司也瞧不起李书福,邮件也不回、上门也不见。可是,烈女怕缠郎,福特再高高在上,也架不住执着的李书福。在这半年的邮件里,李书福用自己的N次创业经历,疯狂打动福特公司,居然真的力压财大气粗的三大国有汽车集团,拿到了“沃尔沃优先竞购方”的身份。

也正是这次异想天开的并购,让李书福认识了他最重要的队友和对手:沈晖。

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4)

沈晖

2. 爱上一匹野马,可吉利没有草原

沈晖,何许人也?在当时,是意大利汽车公司菲亚特集团的中国区副总裁。据说,李书福挖他,只用了一句话:“有个大项目,你来不来?”就为了这句话,沈晖只想了两个星期,就加入了吉利。哪怕,李书福开出的工资比在菲亚特更低。

李书福为何要挖沈晖?沈晖又是为何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这墙脚之所以挖得漂亮,还是因为“双向奔赴”。

对李书福来说,要收购沃尔沃,就需要一个国际化人才,而沈晖恰好符合他的所有要求。

沈晖是典型的“海归”,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去了美国留学,毕业后加入了汽车零部件公司博格华纳,30岁出头就当上了中国区总裁。2007年,他又跳槽到了菲亚特,空降中国区首席CEO,一上来就主导了菲亚特和广汽的牵手合作,可谓是年轻有为。高大上的留洋背景和职业形象,让李书福一眼就挑中了沈晖。

而对沈晖来说,吉利也非常有吸引力。沈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成归国、贡献民族企业。这十多年来,他从美国到欧洲、从零部件到整车,单单没有尝试过正儿八经的中资企业;吉利草根出身、目光却很长远,收购沃尔沃的案子一旦做成,更是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2009年12月,沈晖加入了吉利,成为这场并购案的全球筹备负责人。果然,李书福的眼光相当毒辣:这位职业经理人,不但谈成了这桩案子,还负责了整个沃尔沃在中国的顺畅落地!从2010年到2012年,他一口气组建了近两千人的管理团队,为沃尔沃的扭亏为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吉利更是通过接盘沃尔沃,全面更新了自己的整车系统技术与思路,迈出了飞跃式的一步。

这起收购案,不但让吉利和李书福声名鹊起,也让沈晖在中国商业界打开了知名度。

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5)

沈晖

外界疯狂地盛赞,说李书福和沈晖一起拿下沃尔沃,属于是强强联手、天作之合。期待,他们俩的合作,能让吉利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可是,只有沈晖知道,自己在这个位置经受了多大的压力和痛苦。

沃尔沃从瑞典来,豪车品牌,生产起来大手大脚;可吉利小门小户,讲究精耕细作、成本控制。最夸张的时候,两边的成本估算能相差20%左右。这么大的估算差距,让吉利和沃尔沃的相关负责人特别看不对眼。沈晖作为高层,只能两头沟通、不断斡旋,压力山大。

可更难受的,是他和李书福日益加剧的矛盾。沈晖喜欢放长线钓大鱼,不喜欢太逼着整个市场,因此他一方面积极建工厂,另一方面下调了经销商的销量任务,希望能慢慢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沃尔沃头两年大幅亏损。对沈晖来说,亏损是暂时的;可李书福就不一定这么想了。

因为经营理念不合,李书福逐步疏远了这位曾经的能臣。他一步步撤换了企业日常运营的负责人,仅给沈晖保留了一些空职。沈晖也很识时务,明白自己已经做到顶了。2014年,他提出了辞职,远赴美国哈佛进修了三个月。而正是在哈佛的这三个月里,沈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有一家叫做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股价在三个月里连翻三倍!

特斯拉,“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公司之一,是冉冉升起的创业新星,智能汽车领跑者。

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6)

特斯拉的成功,撩动了沈晖的心弦。沈晖过去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就是辗转多家汽车企业当CEO,虽说是高层,但本质上还是一枚给股东和董事会卖命的打工人,有任何商业点子都得看领导的脸色。这样的生活,他早就厌倦了。更何况,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传统燃油车迟早会谢幕,智能化、新能源化,才是时代的大势。既然如此,为何不做中国的特斯拉、中国的智能汽车?

于是,从哈佛回来以后,沈晖的“威马”诞生了。这一年是2015年,正是新能源汽车的井喷之年,也是吉利和威马针锋相对的开始。

3. 新旧势力,暗中交锋

2015年,新能源的风刮遍了全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初创公司。同时,国家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也免除了创业的后顾之忧。

这些公司,放弃燃油车路线,将电动化、自动驾驶作为卖点,统称为“造车新势力”。新势力的代表,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蔚小理”,也就是蔚来、小鹏和理想,还有,就是咱们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威马。

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7)

威马

这些“新势力”们跃跃欲试,“旧势力”们也毫不退让。以吉利为首的一批传统燃油车,纷纷开始谋求转型、入局新能源、转战智能化。2015年,吉利宣布开展“蓝色吉利行动”。蓝色,是咱们地球的颜色。这个“蓝色吉利行动”,也就标志着吉利高调转型新能源。

吉利的转型和威马的诞生都撞上同一年,这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车轮。两家公司成了直接的竞争对手,也难怪有人说,沈晖创办威马,那是徒弟刚从师傅那儿毕业,就开始抢师傅的蛋糕了。

威马的开局很风光,勃勃的野心写在脸上。刚创立,它就提出了三个小目标:先做智能车,再做智能软件,最后搞出一套智能生态。具体怎么做?和同时期走高端路线的蔚来不一样,沈晖打定主意,要让威马走“全能亲民路线”。自建工厂、自研核心、坚持平价智能车。

威马的这套打法,和当年的吉利如出一辙。沈晖不愧是李书福亲手带出来的学生!可能也正是有这种师承的关系在,沈晖很尊重李书福。至少吧,只要媒体问起,他都会美言几句,说李书福教了他不少“接地气”的做法,带他了解了中国市场。

不过,作为师傅的李书福,可就没那么客气了。面对沈晖的美言,他不但避而不谈,而且针锋相对。有好几次,李书福本来和记者谈笑风生,但话题一到沈晖,他就脸黑、摆手、结束采访。更有一次北京车展,李书福公开讽刺造车新势力是“忽悠老百姓”,明里暗里直指沈晖,一度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看来,他可不认沈晖这个徒弟。

李书福的这一层心态,或多或少地和吉利转型之路不顺畅有点儿关系。吉利以传统燃油车发家,和新能源车完全是两个物种。要转型新能源,难道要完全抛弃燃油车的生产线吗?不能吧!于是,省钱也好、提速也好,吉利选择了一条取巧的道路:油改电。

车企打架,核心在产品。吉利这么旧瓶装新酒,怎么打出区分度、打出市场效益呢?区分度没打出来,吉利倒是给自己打了脸:自家的新车跟旧车款式打架抢销量,好一个左右互搏!

吉利为什么告威马(昔日战友分道扬镳)(8)

吉利汽车

而同期的威马,“春风得意马蹄疾”,正出风头。自建工厂、把握品控,这样的经营思路,看起来非常之靠谱。投资者们一看,就哗哗哗地往里面投钱。从2016年到2018年,短短三年里,威马就融到了200亿人民币,其中就包括2017年百度的领投。有钱能使鬼推磨,威马和蔚来、理想、小鹏等一起被,称作中国新能源造车“四小龙”,知名度蹭蹭蹭地往上飙。

不过,如果只是到这里,吉利和威马的对决不过是一次平凡的商业争锋而已,大家各凭本事做好自己的事儿,其他的交给市场就好了。

真正让李书福起了杀心的,正是威马量产的第一辆车:威马EX5。这款量产的车,给威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一场价值21亿人民币的天价官司。

点击我的头像➕关注,原创不易,感谢支持。下集文章已更,请点击《昔日战友反目成仇,21亿天价官司背后,吉利与威马的争斗》,继续浏览。

特约撰稿人:Sue,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