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在我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华文明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诞生于这片长江流域当中,而长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疏通航道,而且还有着十分显著的渔业价值,不少渔民都依赖长江中的鱼儿生存。
但这样的现状可能在近期迎来了十分重大的变革。
2020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在未来的十年期间里,完全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渔民在目前已经不被允许捕捞长江中的鱼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切的起因都和一种名叫作鳤的神秘生物有关。
长江中的鳤
鳤鱼原本是长江中一种随处可见的鱼类,这种鱼在民间被人称之为麦秆刁,由于其鲜美的肉质以及大量的分布而被人所青睐,在经济还较为落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鳤这种鱼类是长江流域居民们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这种鱼的体型并不大,平均只有0.5~1公斤左右。但是它的产量却高得惊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期间,我们每年都可以从长江中捕捞出超过26万吨的鳤鱼,但这样的产量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在80年代期间大约在20万吨左右,而到了2010年之后,整年的捕捞产量已经不足10万吨。
鳤鱼数量下降的原因
这种鱼类生物在长江中数量下降的原因,和我们的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渔民们所使用的捕鱼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仅有着体积小速度快的捕鱼船,同时还有着类似于电网以及炸药等多种先进的捕鱼工具。
这也就给鳤鱼的生存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困扰,但是单纯的捕捞其实并不能如此直接的影响到鳤鱼的数量,鳤鱼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其实与长江水利工程的修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鳤鱼是一种性格较为温顺的鱼类,它们每年4月会逆流而上进行繁殖,之所以要选择逆流而上,是因为这些鱼类无法在静水当中繁殖,必须要到河流湍急的水域才能正常的产卵。
而且这种生物需要足足三年才能完成性成熟,进而繁衍新的后代。也就是说这种生物的繁殖之路相较于其他鱼类是比较麻烦的。
然而长江水利工程的修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整条河流的径流量。这也就导致鳤鱼的繁殖时间受到了压缩,因此它们也就无法在原本的时间内产出足以延续种群的后代。
不禁渔的后果
专家表示,如果人们在未来依旧我行我素的大肆对长江范围内的鱼类进行捕捞,那么我们很有可能让长江内的部分鱼类绝迹,最终陷入无鱼可吃的尴尬情景。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再加上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水流变化,这些鱼类的生存本就已经是雪上加霜。
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在人为干涉的前提之下,这些鱼儿是一定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的。不适应新环境的鱼类一定会在人类的捕捞之下走向灭绝,而我们也会在未来彻底失去长江鱼类这一丰富的食物来源。
所以为了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像我们一样大肆享用淡水鱼类,长江十年禁渔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段期间里,我们完全可以购买其他地方的鱼类,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
禁渔周期的选择
我国政府之所以将禁渔的期限设定为10年,是因为鳤鱼这一物种的自身繁殖周期就是三年左右,幼体鳤鱼在三岁之后才能够具备繁殖的能力,因此10年的期间足以让鳤鱼群体完成至少三代的繁衍。
同时它们也可以在这个时间之内完全适应有水利工程而带来的环境变化。
禁渔之后,长江流域内的大部分鱼类数量将会得到回弹。并且在禁渔期结束之后依旧能够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态势。所以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其实也是我们人类,我们已经向这条长江索取了足足千百年,是时候让它“休个假”了。
政策的阶段性胜利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已经推行了足足一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长江的生态资源得到了全方位的恢复。
鳤鱼这一原本已经近乎消失的物种在长江之内重新出现,也从侧面说明了禁渔工作的成功。随着专家们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许多长江中的鱼类产卵量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条江河之中的生物们无疑焕发了“第二春”。
而我国政府也没有忘记那些世世代代依赖捕鱼为生的渔民,禁渔政策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重大的打击,但相关人员推出了较为大力的补贴计划,不仅在经济上给予这些渔民援助,同时还安排他们进入工厂学习新的生产技术。
保证未来10年内的稳定经济收入。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长江禁渔政策已较为良好的态势推行,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已经收效显著。
结语
我们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与这些长江中的鱼类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避免自己走上一条杀鸡取卵的可笑道路。
可持续化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贯彻到自己内心的信念。
,